分享

黄教授嗓音科学系列 | 从物理学角度看嗓音(1)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1-19


“嗓音”(voice)是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包括言语声、歌唱声、笑声、哭声、咳嗽声等等。从本质上讲嗓音是一种声音,因而具有声音的物理学特征。要想正确深刻地认识嗓音,还得寻根溯源,用物理学家理性冷峻的眼神重新审视一下“嗓音”这种事物。当然,我们的歌唱家和音乐爱好者不必成为物理学家,我们喉科医生也不必。只是当我们对嗓音的基本物理学特征了解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嗓音的构成、悦耳嗓音的物理学基础、音乐厅的声学、发音的效率等等和歌唱有关的问题。  

我们说嗓音是一种声音,声音的本质是一种运动,是发声振动体的机械运动引起周围介质质点的运动,机械运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产生声波,从而将声音传播出去。我们看不到声波,可以想象向湖面投去石子,石子撞击湖面,湖面形成波纹并向外传播。波的传播并不是媒质质点的位移,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水面上飘着树叶,它并不随着波的传播飘向远方,而是在原位置做上下振动。声波不是一种物质,是传播媒介中质点振动和质点运动的能量。举例来说,新年我们敲钟祈福,巨大的木捶撞击大钟,钟体振动,振动的能量引起周围空气介质运动,就形成了声波。声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中传播,海洋中的鲸能够发出声波召唤同伴,是声波在液体中传播;回音壁通过折射作用使声音增强,是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不同,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介质密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介质密度越低,传播速度越慢。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因为没有空气这种振动传播的介质,不能形成声波。  

最简单的振动形式是简谐振动,任何复杂的振动都可以分解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简谐运动,其形波是正弦波,声波简谐振动形成的声音是纯音(见图1)。自然界中不存在纯音,只存在复合音,复合音是由许多纯音组成的,通过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复合音分解为不同频率的纯音。言语声、乐声和噪音都是复杂的复合音。


                图1 纯音正弦波




                 图2 复合波的分解

声波的物理特征可以由以下的参数描述:频率和周期、波长、强度、相位(见图2)。频率指单位时间内(通常是秒)内正弦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 Hz的称为超声。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言语声的频率范围是500-3000Hz。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Hz(是人耳最高值的8倍)的声音。鲸和大象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Hz范围内的声音。频率对应音调,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例如琴弦越细,产生的频率越高,反之琴弦越粗,产生的频率越低。从人耳对声音的感受来说,频率高,人耳感受的声音尖锐,频率低,人耳感受的声音低沉。  

那么物体(如琴弦、声带)振动的频率由什么决定呢?物体振动的频率取决于该振动体的质量和劲度(如声带的质量和劲度),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大小。劲度指物体变形的能力和弹性的大小。质量和劲度都是物体的物理属性,由振动体固有的质量和劲度决定的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一个振动系统(如乐器)的最低固有频率称为基频。刚刚我们说到,乐器声和人声等复合音是由多个纯音构成的,每个纯音是一个正弦波,有其频率。将复合音分解为多个正弦波时,与最低固有频率成整数倍的频率称为谐波频率。含有较多谐波成分的复合音悦耳动听。  

声波的波长指沿声波传播方向,振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间距离。单位是米或厘米。波长和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声波的强度在声学测量中采用声强表示,声波是一种能量,声强用来描述能量的大小,声强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每秒)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 W/m2(瓦/平方米)。声强是物理学概念,对于人耳听到的声音来说,还有一个概念是响度。响度是声波作用于人耳后产生的心理上感知的声音强弱,它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还与它的频率及波形有关。因而声强与响度不完全成正比。  

相位是对于一个波,特定的时刻在周期中的位置,它是否在波峰、波谷或它们之间的某点的标度。以度为单位,共360度。在两个或更多声波相遇时,由于相位的不同,它们会彼此相加和减去。如果它们的波峰和波谷完全同相,则互相加强,由此产生的波形的振幅高于任何单个波形的振幅(见图3)。如果两个波形的波峰和波谷完全异相,则会相互抵消,导致完全没有波形(见图4)。

                  
               图3 相位相同的波相加

        
           图4 相位相反的波抵消

写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声波的物理学特征,似乎有掉书袋之嫌。尽管笔者物理学基础不错,当年高考物理几乎满分,但是相隔20几年再重拾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颇费一番脑筋。那又为何浪费笔墨掉书袋,讲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理解更加复杂的嗓音的基础。下一回我们将言归正传,说一说嗓音的物理学特征。 

笔者小记:
应承下音乐周报的这个版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音乐周报》的编辑和屈歌博士谈话,提到想开辟一个“专利”,架起音乐界和医学界的桥梁,向音乐界的艺术家们介绍嗓音和医学方面的知识。我非常赞同这个想法,艺术家有很多演唱经验和技术上的体会,但对发音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发音的评估等理论的知识可能接触较少,而医生对艺术家演唱的体会、维护嗓音健康的要求等也不甚了了。通过《音乐周报》这样一个在音乐界有影响的媒体,为两个领域的知识、思想交流搭建平台,取长补短,让嗓音学理论和实践更好地沟通融合,实乃一件幸事。当我开始完成这个工作时,发现这不是个轻松的活,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和术语转化成非专业人士读得懂、读得下去的科普文章,比写一篇医学八股论文还要难,不过,承蒙编辑和读者厚爱,自己也认可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就要做好。因而呕心沥血,希冀能够让读者满意。前面几篇都是平时工作时体会较深的内容,独立成篇,没有连续性,难成系统。为不辜负广大读者和《音乐周报》的厚望,经深思熟虑,决定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首先通过十几篇的文章,向大家介绍“嗓音科学”,包括嗓音的声学、嗓音言语产生的机制、发声系统的组成和解剖、声带的解剖和运动、与嗓音产生有关的喉功能、气道的共振、对声带的观察和评估、嗓音的保健等内容,以飨读者。

                                  文 | 黄冬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