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的对比艺术美是和谐,对比中的和谐,是真正的和谐。对比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从心理学上考察,它导源于对比联想,即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个性质不同或恰好相反的事物。表现在思维上,则是逆反思维。把这种美学原则,应用到诗歌中,就是涛歌的对比艺术。 俗语曰:“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对比是把两种相对或矛盾的事物或情理并置在一起,互相比照,互相映衬,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以揭示生活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震动效果,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比以它特有的魅力,为诗人们所钟爱,在诗歌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对比形式。 按对比度的大小来分,诗歌的对比可分为反比和衬衬比两大类。 反比。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就是反比,把完全相反、互相对立的事物组成对比,则,“理殊而趣合”,显得深刻和意味无穷。试举几例: “春风”、“秋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前一句暗喻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初的欢娱生活,后一句暗衬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孤寂凄苦,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引发人今昔之概:真可谓“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这首诗写诗人重阳登高,面对“万里”秋风,“百年”逝水,感慨万端。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极大地凝聚了诗人的悲情与病痛,甚至昭示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际。 这是诗人写给G.C.的一首诗,G.C.是童话诗人。诗中世界与心的大小的辩证,富有理趣地表现了诗与自然、诗与读者的广泛联系,而这里联系的核心是童贞。 这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它没有直接赞颂鲁迅,而是把两种人生态度、两种结果并列在一起,从而形成尖锐、鲜明的典型化的对比:一种人是“骑在人民头上”, 衬比。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以星光遥挂而垂来比衬平野,便愈见出平野的辽阔无际;以月光的奔涌如泄来比衬大江,更见出大江的迷茫浩渺。而且,一写大地,一写江水,两相辉映,境界宏远。看似录常句,却比衬有致,工追造化。 杨贵妃回头一笑,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六宫所有的美女都暗然失色了。这就是以皇宫的美女来比衬杨贵妃,有力地衬托了她的娇美动人。 前一首写泰山南天门高,不直言其高,而说“鹰在脚下。云在脚下。于是真可以迈进天的门槛了。后一首写天柱山,如果光说它拔地而起,未见其威势,衬以鹰断翅、猿折骨、李白长叹,就有力地表现了它巍峨峥嵘、令人惊汉的气派。这就是衬比的作用。 对比,是符合生活现实的,它是生活辩证法的艺术表现。但;诗中对比不同于生活中的对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生发出来以后,就有了它独特的价值和效用,而成为诗美的原则之一。运用对比,一是对比的事物要有可比性,或特征,或性质,或效用,恰好形成矛盾或相对关系,这样的对比才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对比的整体性,对比的双方不是分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反相成,在相互映照中,成为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总体结构,这样才能产生出更高的效果。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还存在着上下、远近、明暗等各种各样的相对关系。诗人应该深入地体察生活,做到如高尔基所说:“必须细看、酌量和比较,必须寻找统一,必须寻找对立,一切都在于此”。同时,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对比的艺术技巧,使之很好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以抒发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在读者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