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绕口令

 善护念1979 2016-01-20

 季报披露期,很多公司牛啊,动不动就净利润暴涨几倍,可是我们再看报表时,要留一个心眼。利润大增的背后,有很多不靠谱的因素哦。比如靠着补贴,卖地,卖股权,意外收获的利润可是不持久的,市场也不会给他很高的估值。

我们一般看到利润暴增的原因,有三种:

1. 确实主营业绩大幅提升,业绩大增。打个夸张的比方,市场发现某厂商家的奶牛产的奶真的可以防癌,结果当年这家公司的牛奶就疯卖,利润暴涨1000% 。

2. 由于前期业绩基数较低。例如,某公司去年爆发X流感公司只赚了100万,今年经营恢复正常利润2000万,那就是20倍的增长。

3. 依靠外财。比如去年赚1000万。今年自己生意经营不行,只赚了100万,但是政府补贴300万,卖土地获得800万,投资的股权卖出获得800万。结果就是净利润就是翻倍了。

 

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种最好。第二种也不错,至少主营恢复正常或者出现拐点了。第三种就容易欺骗人了,主要原因就是它不可持续。那我们怎么来判别利润的成分呢?

在财务报表中,有一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图)

绕口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这个栏目我们必须和上面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做对比,才能大概了解公司盈利结构真实性。

中国证券报在半年报披露时,有一篇文章,就是讲到翻番靠的是什么(下图)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30723/005916206179.shtml

绕口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非经常性损益不属于会计科目,仅看财务报表,投资者无法清晰甄别哪些收入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因此证监会除了给它下了定义之外,还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十五种应认定为非经常损益的事项。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文件》就是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使用进行规范。

证监会之所以如此重视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使投资者更加方便更加可靠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是说,既不能让飞来横财使投资者高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不能令飞来横祸使投资者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

 

官方的比较难懂,我们举实际案例来看

绕口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这是腾达建设(上图),财报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710.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57%,后者为负说明什么呢?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 前一个是1.38亿,后一个是0.15亿,这利润差了1亿多,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公司半年报的公告中找到,原来啊,他的子公司获得了税后政府补偿款1.19亿元,原来利润的大头在这里啊,一旦去掉这个大头,我发现主营那是不咋地。

上市公司的小把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失而复得。上市公司卖出一批产品,货款还未收到,计账时就将这笔业务列为应收账款,如果几年都没收回来,那么就得计提损失了。比如说,公司有1万元货款5年没收回来,就得做好最坏的打算——这1万元打了水漂,为此,就得将这1万元视为坏账当作企业的费用。但如果这笔钱后来又收回了,那就是意外之喜了——本来已经当作死账提了费用,在收回的当年,企业的利润就可以增加1万元。

有的上市公司动起了歪脑筋,故意将一些可以收回的账款视为坏账,等到哪一年经营惨淡业绩不好的时候再收回来,这样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增加。

除了死账收回外,上市公司还会在其他方面耍“失而复得”的把戏,比如说资产减值冲回、存货跌价冲回等等,其方法与上面的例子一样。

第二,财政补贴。顾名思义,财政补贴是指地方政府送给上市公司一笔钱,通常是政府从扶持或政策导向角度出发给予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持。

政府送钱给上市公司当然是好事,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政府出钱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上市公司连续亏损。按照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退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不使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退市,于是就拿出一笔钱,使上市公司度过危急关头。

可能会有投资者讲,政府这样做,应当欢迎呀。对于那些持有这些亏损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证券市场整体来说可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跟人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把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的公司从上市公司的行列中剔除,将有限的上市资源给予业绩优良的公司,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卖家当。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不亏损或者使业绩好看,会变卖公司的资产。比如说,公司有一块地,买了几年,地也升值了,本来这块地是打算用来建新厂房的,但一看今年要亏损,为了扭亏,就把地卖了。对上市公司而言,卖家当固然可以提高某一年的业绩,但从长远看,这种败家的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

上述三种小把戏得来的收益都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虽然算在事发当年的利润中,但投资者千万别将它们与靠主营业务得来的利润混为一谈。

当然,既然叫损益,有损也有益咯。虽然比较少,但也可以留意。比如地震造成厂房坍塌,公司把这个记到营业外支出,也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不过一般这种事对主营都会产生影响。

一般在分析报表的时候大家喜欢把这个扣除就是因为这个不是公司的业务不是公司所能控制的,也就不代表公司的正常盈利能力。(顺便说一下,这里面也有细分的,像因为高新技术而获得的政府补贴是好事啊。)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包括,实在太多,也太专业,我们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关键就是:当两者差距非常大时,必须要去找到原因进行分析。才不至于投资决策被误导。

那我们发现问题,如何去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利润“不真实”的增加呢?答案就是:公告、财报。 仔细找。

我再举个比亚迪的例子:

绕口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可以看到,原来净利润是4.26亿,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只有1.32亿了,相差同样很多。那是不是有问题呢,这个差距在哪里呢?

从公告里不容易找到,因为半年报基本都是讲的好话,业绩暴增,汽车业务提速等等。我第一感觉还是可能补贴,毕竟新能源嘛。在完整的半年报中专门有一项非经常性损益的栏目:下图

绕口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我们通过这个栏目可以发现,非经常损益共2.94亿,其中大头就是3.21亿的政府补助。

那是不是这个也是负面的呢,靠补助,靠卖资产而不是靠主营。我们就要深入分析,比亚迪的政府补助可以把它理解为偏正面的。我们都知道补助是因为他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当地都补贴,我们看发了这么多中央文件就知道了。那么这种性质就类似于增发,融资,也是用来发展业务的。并且补助没有利息,没有圈钱的恶名,对公司未来发展是一种利好。 (所以行业使用逻辑去思考,财报也一样,绝对不能教条,平时多看信息很重要,你要是那财务选股软件,比亚迪就被排除了,因为补贴都高于主营利润了)

所以,非经常性损益一定要去分析,有负面也有正面的,只有认真的去对待每个公司,你才能获得应有的收获。

以前讲过的永鼎股份,大家可以去看看三季报,也是相差很多,政府补贴。后面可能相差更多,毕竟卖资产了嘛。

 

最后,我提一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里面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是指什么? 那不归属股东的上哪去了?

当进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不是母公司100%控股的时候,子公司就存在两大类股东,一是母公司,一是母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即少数股东(注意,这里的少数不是指股东人数或家数少的意思,而是股份少的意思,否则就不需要合并了),相应地,被合并的子公司报表就产生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和“少数股东净利润”的分别了。

因此,如果你看的报表是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那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是指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净利润中应由上市公司所有者分得的部分;如果你看的报表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合并报表,那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是指上市公司自身的净利润中应由上市公司母公司所有者分得的部分。

 

附录: 孰低原则

除了在定期报告中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之外,还有两个地方也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

一个是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时,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6%。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时所使用的净利润数据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没有扣除时的净利润相比较,哪个低算哪个。有些上市公司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体现为损失(即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扣除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相比反倒增加了,而采取孰低原则,可以说要求更加严格。

另一个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会设定一些业绩目标,如果能达标,就可以实施股权激励。业绩目标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计算这些指标时,也会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一般来说,用到净利润的时候也会采取上述的孰低原则。

投资者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地方,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达到公开增发的标准,或者是否可以达到股权激励的要求,要记住这个孰低原则,否则很容易产生误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