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鉴赏 | 莫非自说自联

 文山书院 2016-01-20

莫非
广西人,居郑州,擅诗联,工书法,中国楹联论坛管理,性情豪放,爱酒而量不禁。

母亲节题联
少不识严效断机、慈推画荻,梦影立萱阶,廿六年桑柘月明,岂止此生哀此节?
今空有意萦寸草、悲寄累茵,春晖起苹末,三千里蓼莪风隐,忍教吾子孝吾妻。
自 赏
这是参加论坛癸巳华山论剑第一轮第二场所写的。基于我的个人原因,当时看到这一题目,说实在话,我是自叹自哀的。我的母亲是在我8岁的时候病逝的,20多年来我却一直没有只言片语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即使母亲的音容笑貌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在我内心深处变淡过,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无法想到怎样去表达那份决绝的凄苦)。一直到2012年8月份我才写了一首古体诗《新坟别》,是当年7月份我回乡为母亲重立墓碑时所写的。这是我看到这个题目之所以有自叹的原因。而自哀的情绪是来自我自认为我这样的情况,写出来的联估计会在某个程度上得到一些感情分,而这感情分竟然是来自于母亲的隔梦所许,总会有些唤起我内心的悲哀。
我是从3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的,而父亲在乡里的文化站上班,我很多情况下是在母亲的指导下临帖的。母亲对我练字这方面要求很严格,所以我在最开始用“断机”这个典故,是有特殊含义的,孟母是在知道儿子不好好学习的情况下,断了手中的机杼。而我的母亲是因为我贪玩,不好好练字,而用她手中正在劳作的拇指般大小的木棍在我身上打断的。我虽然没有怨恨,但还是觉得母亲是过于严格了。过了两三天,父亲回来了,刚好看到母亲再为我背上涂抹红汞,然后她就对我父亲道出事情原委,她还说:“我之所以对这小儿子这么严厉,是因为我觉得他比他的哥哥姐姐在练字这方面更有前途,所以要让他吃更多的苦头。”我当时当然听不懂母亲的用心良苦,只是她在涂药时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时轻时重的节奏,觉得很温暖的一种爱意,好像是在指导我练字时运笔的轻重缓急(我的“画荻”也在这里赋予一种新的含义),而今想来,也只是在睡梦中体会这份真情了……其实这26年来,这种情结会很多次在梦里把我带回故乡的家中,还有母亲辛勤劳作的各个角落——这种感情是永久而自然地存在的。上结的“岂止此生哀此节”,当时这个活动的评委之一周老师曾提出这句有点过了。其实我这句是一个倒装,所表达的含义是“此生岂止哀此节”。不是因为有了母亲节这一天,我才会哀痛我的母亲,也不是因为失去了母爱,而不能在母亲节释放哀痛。
下起两个四言的自对延续了我内心那种对母爱“永久而自然地存在”一种寄托,虽然“寸草”“累茵”都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但庆幸的是,还可以时常在梦中萦绕,也算是一种虔诚的自我犒赏。虽然和“梦影立萱阶”一样的虚无缥缈,但这种情愫显然已经无法沉寂在现实的孤寂中了,我忽然想到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包括父母的爱)都是可以稍纵即逝的,不同的只是有些逝去了是可以失而复得的,有些是一旦逝去就一去不返了。所以我下了“春晖起苹末”来诠释我这种思索。这五个字让很多人觉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把父母的爱说成“起于青苹之末”,这是不妥当的!但如果能真正理解“短短八年的母子情缘”之后,也许就能理解我这种另类的控诉;如果能真正理解“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的哀痛,就能理解这种隐咽之风并非空穴而来的。
而有了这种不一样的心声的追寻,就必须要有一个空间来承载。所以“三千里蓼莪风隐”就顺势而出,再回到原点,找到最初的最真的爱。然而这时也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我没有了母亲,但你还有,你现在的年纪和我当年得到我母亲至严至慈的爱的时候相仿佛,所以,请你珍惜有母亲的时光,不要重演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对于这个联,有人质疑:写给母亲是要表达最真实的情感,需要用这么多的典故来炫技吗?而关键是炫技过后居然还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说什么,这个联到底还有意义吗?你是在为了赢得比赛才需要这样做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我在这里请大家畅所欲言,不论是对于我本人还是质疑者,都是有所裨益的。

杨玉环
情穷碧落太真,想清磬伶仃,合舞霓裳襟浊世;
名犯白绫之谶,知红尘羁绊,犹悬日晕峙青天!
自 赏
这个是2013年年初我“无事磨牙”《夜来思美女》系列的其中一联。
这个联的上联起句是从《长恨歌》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和“中有一人字太真”两句中提取,结句是想通过定格在“犹似霓裳羽衣舞”形象上的杨贵妃来讽刺李杨二人在“开元盛世”的荒淫误国。
这个联我主要说一下下联的想法。起从其名字下笔,我想到的是:悬梁的“白绫”就像是“玉环”。要知道社会险恶,还不如“养在深闺人不识”呢。结句还是说“白绫”的事,它像“玉环”,也像“日晕,对陷以“红颜祸水”的不公平待遇发出控诉!这里还要说一下,据网上资料:1927年俞平伯作《长恨歌于长恨歌传的传疑》,发表于1929年《小说月报》20卷第2号。其主要观点:杨玉环马嵬坡没有死,后沦落为女道士(亦道亦娼),或由日本的“遣唐使”(来唐朝留学的学生)偷偷带往日本。日本山口县久津有杨贵妃墓和杨贵妃塑像。周作人写信给俞平伯,支持俞的“流落日本”说。所以下联结句的“日晕”“青天”有双关之意。
寿康先生四十五华诞
羁囚一燕赵,便抱犊而仙、封龙以婿,秉坦荡胸襟,横擎风雨方为寿;
进退五春秋,是怀清不惑、天命自知,剩沧桑气骨,纵废吟哦亦不闲。
自 赏
这是2011年康先生过生日的时候我给写的一联。
我与康永恒先生相识和马萧萧老有关,但谁也不曾想到竟是在2009年4月30日的 北京八宝山。。。那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公墓兰厅内举行的马萧萧遗体告别仪式当天。记得那天上午,仪式还未开始, 我和几位马老生前故交还在场外与中国楹联学会同志整理大家为马老书写的挽 联,听到身旁有一个声音在问我:“你是莫非吗?”“我是啊,您是哪位?” “你好!我河北康永恒。”“河北”二字从他嘴里一出,挟带着一股慷慨之气 。我们不约而同伸出手,握到一起。这时候,金锐走了过来,我才知道为什么 康先生这么准地能认出我了(康永恒这个名字曾入选金锐列给我的一份“黑名 单”里)。虽然彼此都听过对方名字,但毕竟初次见面,况且还是那样的场合 ,我们也只是寒暄几句也就该干嘛干嘛去了。从八宝山出来,我们随同联界中 人的送行队伍一起,来到中国楹联学会附近的一个饭店,是学会为缅怀马老而 在这里举行的追思会。康先生在会上发了言,谈到了他和马老交往中的点滴小 事,在他的叙述中,马老德高望重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仿佛浮现眼前,在场的 人情不自禁,为之动容。到午饭时间了,太品兄为了让大家好好吃饭,说了一 句:马老虽然走了,但在我们山东,老人过了七十岁走的,算是“喜丧”,所 以大家也不要过于悲痛,都辛苦一上午了,还是填饱肚子要紧啊。后来,康先 生和金锐我们仨坐到一桌,虽然那天大家都自发地少喝,但康先生喝酒时的神 态依然给我一种暗示:这是个真诚、豪爽的人。
之后的论坛文字交往,彼此熟悉了起来。康先生任职于抱犊寨风景区多年,对 抱犊寨可谓了如指掌,自号抱犊散仙。单从这个网名,便可见其人风貌。据传 其夫人所居有封龙山,所以有封龙山女婿一说。康先生才华横溢,所作文字多 古朴淳厚,作中每见奇思妙构。现实工作和日常交往中却依然真诚朴实,淡泊 名利,为抱犊寨文化的宣传和发掘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我在上联中的想法是 想把康先生作为一座山来写,或是抱犊山,或是封龙山,他都是“坦荡胸襟” 的,所以上结就顺势而出了。
下联讨了个巧,用算数的形式扣住康先生的当时年龄(45岁):退五春秋,是 不惑之年(45-5=40岁),进五春秋,是知天命之年(45+5=50岁)。怀清,指 的是康先生的另一个号:怀清客。下腰回归到联意本身而发出一些感慨:像到 了康先生这样的年纪,已过不惑,将晋知天命的纯粹文人,经过了许多人生风 雨的磨砺,他的气骨当是能从笔下的文字作品中感受得到的。但是文人的气骨又岂止是文字所能承载的呢?如果没有文字的传递,他的气骨依旧能通过别的渠道和载体得以传扬和称道的——哪怕他是一座山,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那种不卑不亢,默然而立的状态不一样值得敬仰吗?雾霜雨雪、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在他那里留下的痕迹,不值得我们为此振臂一呼吗?所以,我用“纵废吟哦亦不闲”顶上,也是想要落实上起的说法。
这联中,我自认为能够自言其说,其中的个人感悟也是自己借着祝寿的幌子宣泄一下。关于技法,个人最得意的是“燕赵”“春秋”之对,“横”“纵”之对。
蒋经国
说天心人心不忍,逆顺机衡,算砥柱难擎,六尺为苍生浮沉所托;
问国父家父何如?后来功业,犹坚冰未破,十年存青史咳唾之忧。
自 赏
这是论坛举行“挺进中原”拉力赛东路的第一期题目,我作为东路的一名 组员,当时在群里和各位组员讨论后,多有感慨,一时间写了三副,这是提交 的其中一副,但后来没被选上。即便如此,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副的。
蒋经国是颇有争议的一个政治家,面对当时的台湾,他所做出的系列政治改革 是不被看好的。反对的声音来自他的内阁、政敌和民众,压力算是很大的,但 他力排众议,孤注一掷,到今天看来,他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而且不是为 了个人利益着想,是为了“苍生浮沉”。
下联回到现实,却又抛开现实的牵绊来“问国父家父”: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 呢?“国父”的理想是“天下为公”,“家父”的遗志是“光复大陆”,而现 在看来,他所做出这样的选择都是两头不讨好的事,不但没能做好,还让其他 政党趁虚而入,始于纷乱之中。所以在台湾问题上,他十年的执政生涯依旧无 法摆脱异议——红尘纷繁,青史咳唾。
在这个作品中,我有话要说:对于政治,对于改革,无论初衷如何,过程如何 ,结果如何,终归逃脱不了“都是强力作用下的杀富济贫”这种评价的宿命。 其实这又岂止是政治和改革的尴尬,大到一个统治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小到一个公司,一个集体,一个个人,在某一时期一旦做出了常人思维不易 理解的变化,都会引发不可逆转的论战。这是自然发展规律,不是你想不想或 者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本该如此,无法超越。
就这个问题而言,千万人和若干事都一样,蒋经国无论做了什么,为了“苍生 浮沉”与否,对于历史的残酷,谁又免得了患得患失呢?再说了,“存青史咳 唾之忧”的只是“十年”,不是一辈子的盖棺论定,蒋公,你不错了。
还想说一下这个联的对仗,上联“天心人心”“苍生浮沉”两处的音节连平, 下联“国父家父”“青史咳唾”两处的音节连仄,是对联创作里边的禁忌,本 不宜提倡,但我无法做出更好的修缮,就当是破格留存吧。
柳如是墓
销魂新筑室,料走马何堪,向雷池作隐隐听,欠彼寒波同殉节;
行客晚来秋,是鸣鸠不住,劝郁郁如春心发,饰其高冢自髡人。
自 赏
这是前年在论坛和联友之间PK时命题的其中一联。柳如是的生前身后事,我都是当时通过百度了解到的。然后就在心里勾勒了这样一个脉络:生→欲死→死→慨叹。要写柳如是,就绕不开钱谦益的。上起的“销魂新筑室”,指的是钱谦益特意为柳如是筑起的那座“我闻室”(取《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意),以及她真正嫁入钱门之后所居的“绛云楼”,老夫少妻,好不欢愉。紧接着二三句掰碎了李商隐的咏柳诗句:“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由于下文需要提到水来诉说钱谦益的那句“水太凉,不能下”,因此把“巴雷”印上了“雷池”的印迹),一来可以切其姓氏,二来还可以表明柳如是的身份(妓女)。她虽然是钱谦益以“正妻之礼”娶进门的,但在钱死后,柳如是遭受钱氏家族的排斥和逼索,最终含恨投缳自尽。柳如是的悲惨死去让她感到最可悲的应该是,早知道今天有这样的局面,还不如当年双双投湖,即使不能同死,自己也要独自为夫壮烈殉国!所以上联结句选择用上“欠彼寒波同殉节”这七个字,一方面算是对钱谦益心灵的拷问,也是对于个人命运无奈的叹谓。
下联开始说到墓地了。在我想象的目光中,我愿意相信柳如是的墓地是能够吸引一些人前来凭吊的。但是往来的也仅仅是表示一种态度罢了,所以我用“行客”和“晚来”,而“秋”是为了渲染气氛用的。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下了这五个字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在王摩诘那里产生过丝毫触动或者内心储存的意识暗示的,即便从现在看来,也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格调,他的“天气晚来秋”是一种闲淡和宁静,而我是想诠释一种凄凉和不安。柳如是死后被逐出钱家祖坟,而与她的孤坟相距百步之外就是钱谦益和他的结发妻子的合葬大墓,让“关关雎鸠”出场,是我造的一个境——我觉得此时此景,让鸟儿的鸣叫声隐约传来,能产生一种莫名的艺术效果。然后说既然它叫个不停,它是想干什么呢?然后回答“劝郁郁如春心发”!这个“春心发”是从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截下来而反着用的,然后再顺势托出结句,亮出自己的嗓子——花花草草快跟着我的心念发出来吧,来为我所爱的这个男人粉饰一些安详吧,即使他在我心目中也曾经犯错(说实在话,下结的“饰”字和“髡”字,都下得太不近人情了一些。。。)
当时不少联友都提出关于腰间七字的对仗问题,说是这样的交股对在对联的运用中一直是不提倡的,先例也不是很多,更何况这是连绵词组和偏正词组之间的交股,更是扎眼,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不用为好。但一直到现在我还仍然不想顺着意思改一下,首先“雷池”和“春心”这里貌似不宜变动的,而“隐隐”和“郁郁”就是我觉得最能表现当时心中的味道的了,所以就不改了。我现在依然觉得这样的感觉挺好,您呢?
赠联友梅之影
孤成此影偏宜月;
瘦到无花只有香。
自 赏
这是几年前写给梅姐的一副赠联。凡是见过这联的朋友都说下联好,但我自己一直心底都觉得上联要好一些。我写这个上联的想法是:梅花的孤绝凄清足以令百花俯首,大地上的生物已经无法衬托出它的品格,只有天上的月亮可以作为参照。也只有月色的纯净和清和,能与梅花的孤绝和凄清融为一体,二者之间相互映衬,掩映生姿。米芾有句:“瘦影在窗梅得月”,我其实也摄取了该句中的一些元素,我想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让梅花的精神瞬间在俗世草木中傲然独立。
也许是因为过分苛求傲然的缘故,上联在遣词炼字的过程中就显得有些拗口了。相比之下,下联的顺溜就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其实说白了,下联的联眼在于一个“瘦”字,没有了“瘦”,就衬不出“无花”,“只有香”也就没有了着落。总之,如果没有“瘦”字,以下的六个字都是毫无生趣的。但是,活又说回来,“瘦”字是因上联的“孤”字而生的,这一点不应该被忽略。梅花是因为它的傲然孤绝,才衍生出“清瘦”的意象,只有“瘦”的清淡和雅致反过来能够更好地诠释“孤”的清高和超然。
细心的朋友或许会问:为什么写梅花可以绕开不写雪呢?其实我在这联中也暗写雪了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我上联用的“宜月”是有雪的余光在里边的;下联说“瘦到无花”,其实就是在说雪太肥,梅花被挤瘦了。梅花在茫茫雪海中,可以看不到花,但它的香味是雪所掩盖不了的。
也许这副联不在于我想要说什么,大家认同的大概是这副联能让各自想些什么。何况,这副联从对仗上来看,并没有十分精巧的亮点。幸运的是,这副联还能够被大家看好一句,好在“瘦到无花只有香”这一句不是在上联,要不然,估计很多人在读完这句之后都不会再往下看了。
朱自清
屈灵均以颂橘为章,知其秉德无私,何曾识得椿庭影?
周茂叔有爱莲之说,理在出泥不染,未及泠然桂月香。
自 赏
这是论坛组织龙凤斗的第二题。浪子在点评我这联时,在评语“口沫横飞”中嵌了我的姓名,所以我想在这就浪子的谬赞辟一下谣吧。。。
前几天刚看到花香公布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当时就傻了。这个朱自清说实在话我觉得真没什么可写的。近代作家中,他不像鲁迅那样剑拔弩张,也不像老舍那样悲欣交集,更不像徐志摩那样风流倜傥。。。除了上学时在课文中接触过他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印象了(抱歉啊朱先生)。然后就忍不住要去百度一下朱自清的简历,看看有没有啥意外收获,结果还是没有。然后我还请教了正在研究民国文人绯闻史的水总,想从她那里找到一些朱自清轶闻的推荐,她说:这个真没有。。。好吧,屡屡受挫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回来梳理我的“朱自清记忆”吧。
我所接触过的他那三篇文章,后一篇说的是南京的事情,立马想起了去年我参加的论坛南京疯会,未能夜游秦淮河而顿感败兴,因此,果断把这篇淘汰掉,不再去想——原谅我就这么耿直。。。好可怜,只剩下《背影》和《荷塘月色》这两篇了。然后就在心里拉开了这样一个框架:以朱自清这两篇著名的文章来切入对朱自清人物的刻画,应该错不了吧(用江湖黑话来说,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算写得再烂,不会被误以为在写鲁迅或者是老舍、徐志摩就好。
在这样的邪念驱使下,我心里豁然有底:将这两篇文章分别安置在上下联!于是乎,我就在这两篇文章的记忆储存里同时按下ctrl+F,搜索所能为我所用的素材。眼下正值六月酷暑,所以下意识地首先倾向于“那片荷塘”,荷是植物啊,《背影》里是描写父亲送他去火车站的场景,哪有植物啊?正在困惑中,忽然那幅最感人的画面忽地浮现眼前:“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中不禁又簌簌地流下泪来。”这段描写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橘子了,橘子不就是植物吗?不刚好和“荷”配对了吗?放到对联里,一仄一平,真好!
欣喜之余,我立刻开始想着该如何编排这俩植物,总不能直接写出:“月下步横塘,心思淡到荷花叶;车前留背影,泪眼红于橘子皮”,或者是“背影自朦胧,朱红泪眼凝成橘;横塘曾契阔,清浅心思郁在荷”吧(后一个还嵌名了!有木有!!) ,这样也太对不起辛辛苦苦找来的这俩植物了吧。。。再说了,也撑不起门面啊!于是,想到了无数无产阶级对联革命先辈的成功经验:要拉人作衬!好吧,你给我等着!我找人去!说得轻巧,和橘子有关的名人我上哪找去啊?
下意识地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橘”,还没敲回车的瞬间,下边显示了灰色的几个备选辞条:橘子红了,橛子汁的简易压榨方法,橘颂。。。百度真是出奇地给力!鼠标果断点中了“橘颂”(隐隐觉得是屈原的作品),果然,显示出了《橘颂》的全文。。。我太机智了!这个“卖橘子”的代言人解决了,还得找个“种荷花”的发言人啊(这时候我的小脑也没闲着:盘算着等我把人找齐之后,就用他们和植物的关系,渲染他们所赋予各自植物的情感寄托,然后都搬过来为我所用,想方设法借势把朱自清的橘子和荷花衬托出来,再调剂一下口味,就基本可以上菜了!)
话说人要运气好了,拦都拦不住——著名的与荷花有关的周敦颐一下子迫不及待蹦出来了,本着趁热打铁的创作精神,“周濂溪有爱莲之说”这句脱口而出,然后呢,周先生在荷花身上的情感寄托是啥呢?《爱莲说》最核心的莫过于“出淤泥而不染”了,于是紧接着“证到出泥不染”也顺势出来了,按照我的计划,这时候该轮到朱自清的荷花出场了——《荷塘月色》的主要角色“荷”有了,那金牌配角“月”呢?所以首先出来的句子是“独少泠然月色清”。到了这个阶段,对联的一半初具雏形了:
周濂溪有爱莲之说,证到出泥不染,独少泠然月色清。
庆祝一下吧,喝了口酒再看,啊?是下联啊?幸亏,屈原是战国时期人物,比周敦颐早,屈爷爷虽然后出来,但后来居上,跃居上联,也就不“屈”了吧。。。于是赶紧给他配对:以“屈灵均作颂橘之篇”作起,不对!“灵均”和“濂溪”都是平声啊,不可以的。于是再查,终于看到了屈原在《离骚》中的话:“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那改吧,改“屈正则”,但还是觉得“屈正则”显然没有“屈灵均”响亮。。。算了,回去扒周敦颐的家底吧,扒出来了——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于是,果断把“茂叔叔”请出来压阵。第一句暂时可以先放下了。接着捋第二句:茂叔叔《爱莲说》里的精髓是“出淤泥而不染”,那么屈爷爷的《橘颂》核心是啥呢?问谁呢?。。。看原文去啊!好吧,好在《橘颂》不算很长(比起天杀的《离骚》。。。不敢细思。。。)忽然,在后半部分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和怀揣着“出泥不染”的我迎头相撞(很不幸的是,“参天地兮”碎了一地),“秉德无私”和“出泥不染”四四对视,竟无语凝噎。。。俨然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弟,顿时抱头痛哭。因为我是看到了《橘颂》原文,才知道橘子树的“秉德无私”的,所以为了匹配,在前面加了“知其”二字,先凑个与下联“字数相等”再说。这时候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了,兴奋之余还不能忘了“橘子”的使命是要迂回到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上来的。。。看着下联结句的“独少泠然月色清”,我想到了:屈原的《橘颂》是歌颂橘子的鼻祖,但是他和朱自清《背影》中的橘子明显缺少了一种对父爱的真挚情感,想到这里,就打出了“何曾悟到亲情事”七个字作结。定睛一看,“到”字重了,“亲情事”也太实了吧,还没落实到“父亲的背影”。。。于是改成了“何曾识得椿庭影”,先把上下联规整到一块再说:
屈灵均作颂橘之篇,知其秉德无私,何曾识得椿庭影;
周茂叔有爱莲之说,证到出泥不染,独少泠然月色清。
哇。。。差不多了。差最后一步了——“调剂一下口味”。于是,我说到就到,先后做出了以下几种调剂:
1、由于《橘颂》出自《九章》,所以把“作颂橘之篇”改为“以颂橘为章”;
2、由于周敦颐为理学家而非佛学家,所以把“证到”改为“理在”;
3、由于“独少”说得太绝,和“理在”衔接得也不够好,所以换成了“未及”;
4、由于“月色清”和“椿庭影”对仗欠工,所以换成了“桂月香”。
既然“香”都掩盖不住了,那就上菜吧:
屈灵均以颂橘为章,知其秉德无私,何曾识得椿庭影?
周茂叔有爱莲之说,理在出泥不染,未及泠然桂月香。
读林觉民《与妻书》
君祭白头,笑缄红泪;
我坟青史,怒放黄花。
自 赏
这是前几年的旧作了吧。记得当时看了《建党伟业》视频,然后觉得林觉民很有必要仔细了解一下,然后就去找了他这篇旷世奇文看看。首句是从文中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挤出来的,但接下来的“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使我无法压抑住,所以下了“笑缄红泪”四个字,虽然无法托出林的苦楚与无奈,但大抵如此吧。意之苍苍而不复言也。。。
下联的“我坟青史”是从文中的“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所想到的,有无奈,有决绝,有坦然,有担当。。。林觉民的气骨不在于人事之多难,而在于天道之沧桑。。。后四字所旨曰归,或可与原文中“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参读。
其实,我本是纠结之人,联中技术本不惟如此便是究竟。几经翻覆,再三修订,或可有另一番滋味。若将上联之“君”所指林而非其妻,下联之“我”所指莫而非指林,或可当又得另一面目也。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