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新福:苗族姓氏考

 东夷人士99999 2016-01-20

    伍新福:苗族姓氏考 达汉吉的博客

    一、“苗姓”考释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的还较多。

    湘西方言(即东部方言)西部土语的苗族流传的《古老话》说,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据石宗仁先生整理翻译本,为“仡濮、仡楼、仡慷、仡芈、仡灌、仡卡、仡削、仡徕、仡侃、仡宿、仡劳、仡雄吾”。龙炳文先生的整理翻译本有“仡莱、仡恺、仡卢、仡弄、仡辽、仡芈”等。二者基本相同,只是所用的一些记音的汉字有别。“仡”为语气词,有时又可汉译为“果、禾”,加在姓的前面带有尊重的意思。平常也可加“代”,而不用“仡”。又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湘西苗族文人石启贵记载,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垣)等地的苗族,传说有十二个系别(即苗语姓氏),当时尚保留的有七个,即禾孝、禾篾、禾瓜、禾卡,禾枷、禾列。“禾”即为“仡”(果)的不同汉字的记音。与《古老话》对照,“禾孝”即“仡削”,“禾篾”即“仡芈”,“禾瓜”即“仡灌”,“禾卡”即“仡侃”,“禾列”即“仡徕”,相互可对应,仅汉字记音不同而已。

    可见,东部方言的几大苗姓,一直在苗族内部世代相传。在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地区,苗族内部流传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如福泉县流传的苗姓,有“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喀卯”等。前面所加的苗语“喀”相当于汉语的“人”或“客”,也有尊称的意思,可直译为“编给人、乾打人、香卡人”等。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苗姓。苗语“寨”相当于汉语的“家”,意为“方家、黎家、向家”等。实际是方、黎、向、勾、柳、嗄闹等姓,这也就是黔东南地区苗族内部至今仍存在的一些不同支系和宗支。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地区,次方言和不同土语特别多,所以苗姓比较复杂。据黔西北赫章县调查,其境内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有“卯简、卯档、卯漏、卯蚩、卯远、卯懒、卯鲁、卯让”等苗姓;川黔滇次方言苗族内部,有“姆叽、姆赤、姆吾、姆扒、姆绕、姆陇、姆尤、姆髦、姆低、姆举”等姓。据威宁县调查,在其境内泊东北次方言苗族中,至今仍流行的有八大苗姓。即“卯展、卯荡、卯娄、卯蚩、卯简、卯鲁、卯绕、卯日”;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苗族,有“蒙优、蒙儿、蒙蚩、蒙荡、蒙鲁、蒙嚷、蒙汪、给蒙、格支、格宾浪、喀居、格芈”等,共12苗姓。

    1987年10月笔者在滇东比昭通地区考察时,彝良苗族代表人士张荣等人介绍,他们属“大花苗”(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主要支系),内部有八大姓(宗支),即“蒙周、蒙当、蒙阶、蒙雌、蒙绕、蒙扎、蒙耶、蒙竹”。又据川南珙县调查资料记载,当地苗族(届“白苗”支系),内部有28姓。即“夸叶、夸卯、夸洛、夸让、夸挡、夸虑、夸皆、夸杠、夸众、夸乃、夸两、夸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暂、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耸、夸干、夸拿、夸捏、夸策”。

    从上引资料看,“卯、姆、蒙”,应是西部方言的大多数苗族的自称“Hmong”的不同汉字记音和谐音。加在姓氏的前面,其意即为“苗族展、苗族蚩、苗族绕”等。“夸”相当于东部方言的”仡”;“代”为语气词,同样有尊重的意思。西部方言地区各次方言和土语的苗族姓氏,各有差异,但相互参照起来看,依然有不少姓氏是共同的。如“蚩”(雌、赤),“绕”(让、嚷),“当”(挡),“尤”(优),“阶”(皆、给),“叶”(耶),“巴” (扒)等。显然是各地方言土语发音的差异,对同一个苗姓使用了不同的汉字记音。

    由于苗族有自己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所有的苗姓均系口耳相传,没有文献记载,因此其最初形成的年代和得姓缘由,现在已无法一一加以考证查实。若依据现有材料作综合考察,笔者认为各苗姓的历史由来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得姓于远古氏族部落和首领的名称。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可能同先秦时代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区的古濮人有联系;而“仡灌”,则应得姓于被舜放逐于湘西“崇山”的兜 (欢头),这支苗姓至今仍奉灌兜为自己的先祖。据考证,湘西苗族十二姓中,“仡徕、仡恺、仡轲、仡侨”等,均为原远古苗族首领和氏族部落名称,后发展为苗族姓氏。又据《苗族史诗溯河两迁》记载,苗族先民们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率领,西迁到黔东南地区,经杀牛祭祖后分散于剑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下来,发展成各个不同的宗支和姓氏。至今仍流传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显然就是得姓于相应的始迁祖公之名。

    第二类,源于图腾崇拜。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种动植物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加以崇拜,后即以该动植物之名为姓氏。例如:西部方言苗语称羊和山羊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应与羊有关系。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长期以牧羊为主业,同羊结下不解之缘,故将羊作为图腾加以崇奉,后遂以羊(雌)为姓,称“蒙雌”或“卯蚩、姆赤”。又如,西部方言苗语叫龙为“绕”,苗姓“蒙绕”和“姆绕、卯让”,即源于对龙的崇拜。苗族这一支系和姓氏,历史上曾以“龙”(绕、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后遂以“绕”(让)为姓。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仍保留着“接龙、安龙”的传统,对“龙”十分崇敬。

    第三类,以祖居地之名为姓。如上引黔东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等苗姓,其中“编给、乾打、编打、香卡、往觉”等,均为原祖居地的苗语地名,至今依然沿用,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内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二、苗族“汉姓”

    中国的苗族,现在已普遍使用汉姓,而且汉族的大多数姓氏在苗族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的茁族、甽各以某些汉姓为主,相互有些差异。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风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据《古老话》记载,茁族共有148个汉姓。可见,东部方言苗族的汉姓相当多,但以“五大姓”为主,其他姓的人数则较少。

    小郎方言地区,如剑河县,苗族中有杨、龙、王、李、张、姜、吴、刘、邰、万、彭、潘、罗、黄、周等数十姓。而其中杨、龙、王、李为四大姓,人口均在1万人以上;福泉县,操中部方言的苗族,有吴、潘、文、雷、龙、杨、王、刘、杜、候、宋、江、熊、张、罗、李等,共52个汉姓,其中则以吴、潘、文、雷、龙、杨等姓为主。又据笔者调查,雷山县掌背等地苗族,汉姓有张、白、韩、莫、向、蒋等,而以张姓的人数为最多。

    西部方言地区,属滇东北次方言的贵州赫章县苗族(大花苗),主要有16个汉姓,即李、罗、汪、王、张、安、杨、韩、朱、潘、陶、吴、苏、马、龙、陆等;威宁县的苗族(大花苗),以朱姓为大姓,其他按人数多少分别是张、王、李、雷、韩、龙、吴等姓。届川黔滇次方言的云南文山地区的苗族(白苗为多),以杨姓人数最多,其次为马、李、陶、熊、项、王、吴,人数最少的还有邓、刘、宋等姓。

    从历史情况看,苗族采用汉姓,是随着汉文化进入苗族地区,以及苗、汉民族之间接触和交往的增多而逐步实现的,而且各地区和各支系先后不一,时间有早有晚。在某些地区,由于较早接触汉文化,因而也就较早地采用了汉姓;在愈偏远、愈闭塞的地区,采用汉姓的时间则愈晚。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古武陵郡和“五溪”地区,即今湘西和湘、黔、渝、鄂交界地区,为中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汉族发达地区,通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大西南和云贵高原的中介地,同汉族地区和汉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些地区的苗族出现汉姓的时间也就最早。

    据湘西流传的苗族古歌《傩公傩母》传述,“洪水漫天”后,姐弟二人朋以繁卫人类。结果姐弟二人生下一个大肉团,弟弟就将肉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甩向四面八方。共甩出148块,变成了148姓的人。古歌说:“甩在岩石上的肉块啊,后来变成了人,取汉字姓为石;甩在稻田里的,变成人,取汉字姓为田;甩在水里的,变成人,取汉字姓为吴(苗语叫水为“吴”);甩在李树杨树上的,变成人后,就取汉姓叫李,杨……”。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关于苗族得汉姓的一种最原始的说法,当然这属于神话,是苗族在使用汉姓之后由民间传人将其添加到神话中去的,不足为据。但该古歌同时提及“桃源洞、桃源县”,并说“傩公傩母”居住在桃源县。所谓“桃源县”即今常德地区的桃源县,处武陵地区北部,西汉属临沅县(现今常德市),东汉至南朝置沅南县。隋唐五代改属武陵县(现今常德市)。宋乾德元年(963年)始析武陵县地置桃源县,沿袭至今。这说明,现在流传的苗族古歌《傩公傩母》,应是在宋代设置桃源县之后,经民间传人整理加工而形成的。

    由此可以推断,湘西地区苗族开始采用吴、龙、麻、石、廖、田、梁、张、杨等汉姓,应是在唐宋之际,或更早一点。从汉文献资料看有关苗族汉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据其记载,咸通三年(862年)三月,时任安南经略使从事的樊绰,奉命去安南都护府所辖云南境内一些羁縻州,招抚闹事的蛮军,见到了蛮将杨阿触、杨酋盛等。蛮将诉说:他们乃“盘瓠之后”,原住在“黔中、巴东”等地,是被征调到安南来的;并说:“盘瓠皮骨今在黔中田、雷等家时祀之”。在“巴东”,有“田、雷、冉、向、蒙、吴、叔、孙七姓”,均属“盘瓠”后裔。所谓“盘瓠之后”,当然还包括了瑶族和畲族,但这里主要是指苗族。“黔中、巴东”即今重庆市东南部、湘、贵州铜仁地区、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所属各县(市),大体属古武陵五溪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苗族,在唐代后期已有杨、田、雷、冉、向、蒙等汉族姓氏。这与苗族古歌《傩公傩母》所传述的苗族采用汉姓的年代,大体相合。唐宋之际,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族,开始采用汉姓,但还只是一部分,并且从人数看,在整个苗族中只占少数。

    苗族大量采用汉姓,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和西南偏远地区,是始于明代,而在清初“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所谓“生苗”区)之后,才形成高潮。这不仅与汉文化教育在苗族地区推广和苗、汉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相关,而且明清王朝和地方统治当局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起了重要的作用。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王朝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使司,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置贵州行省。从此,贵州苗族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被正式纳入经制府、州、县的行政管辖范围,对苗族实行编户人籍。为编立户籍,于是开始替“有名无姓”苗民定立汉字姓氏。如据记载,巡抚贵州都御史刘洪于弘治十七年 (1504年)奏称:“所属土苗,族类渐蕃,混处无别”,请“以《百家姓》,编为字号,赐之汉姓。”经兵部“覆请”,上曰:“华夷有定分,可随其俗称呼,定与姓氏,不必用《百家姓》。”明朝廷,首先肯定了为苗民定立汉字姓氏的必要;同时认为可随其俗用相应的汉字称呼,不一定都按照汉族流行的“百家姓”来定。由于强制性的自上而下在苗族中推行汉姓,从明代开始,各地苗族采用汉族姓氏的已比较多。

    以当时留下的(明实录)的记载为例。据笔者查阅,明人先后出现于历史舞台的苗族首领们,有相当一部分都已使用了汉字姓名。如永乐年间,有竿子坪“生苗”廖彪、思州台罗寨苗人罗哲,竿子坪称“苗王”的吴者泥,以及吴担竹、吴亚麻等;宜德年间,有领导苗民起义的治古答意长官司长官石各野、竿子坪长官司长官吴毕郎,“镇竿苗”龙三、白大虫;黄老虎、石计聘等;正统年间,有贵州称“苗王”的“播州苗”韦同烈,都匀“草塘苗”龙惟保、“新宁苗”杨文伯等;景泰年间,有在镇远、清平一带称“苗王”的王阿同,“洪州苗”田总干、平越“苗首”王阿榜、横岭峒“苗首”吴英头和称“苗王”的蒙能等;弘治年间,有率众起事的“武冈苗”李再万、“镇溪苗”龙麻阳、“铜仁苗”龙童保等;嘉靖中叶领导湖贵边苗民大起义的“竿子坪苗”龙母叟、“亚酉寨苗”龙求儿、“腊尔山苗”龙计保和吴黑苗等;还有铜仁“旦逞寨酋”吴朗拱、“苗头”廖羊保等;明末在各地起事的,有“辰州苗酋”张五保、“镇竿苗酋”吴老文、“武冈苗”袁有志等。

    上引人物所涉及的地域,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湖南西部和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邵阳地区、贵州东部和东南部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等所属县(市),范围已从武陵五溪地区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大。采用的汉字姓氏有廖、吴、龙、白、田、石、黄、杨、王、韦、蒙、张、罗、袁等,数目已不少,而且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这些地区苗族所通行的一些主要的汉姓。但同时出现于《明实录》的苗族人物,有许多仍只有苗名汉译而无汉姓。如洪武年间,贵州领导江力、江松等“四十寨苗”起义的叫“把具、播共桶”等;永乐年间,在思州与罗哲一道共同领导起义的还有苗首“普亮”;景泰年间,有平越等处“苗首”阿拿称“苗王”;正统年间,有贵州“计沙苗”金虫、总牌起事;天顺年间,领导都匀龙里“东苗”起义的首领叫“干把猪”;成化年间,陈蒙烂土长官司所属夭坝干“黑苗”,以“赍果”为首起事;正德年间,有“清平苗”阿旁、阿阶、阿革称“王”;嘉靖年间,那匀府平浪司苗民起义,“头目”叫阿向、阿四、老脚、普俄、老亨等;天启年间,兴隆、清平二卫苗民天保、阿秧、阿买等起事。这些“苗酋、苗首、苗王”等,显然均为苗名汉译,他们都尚未采用汉族姓氏,还是“有名无姓”。

    在清初“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生苗区)的过程中,云贵总督鄂尔泰于雍正四年(1726年)曾上奏《经理苗疆事宜》。其奏曰:“苗人多同名”,应“令各照祖先造册”,而对于那些“不知本姓者”,则“官为立姓”。所谓“照祖先造册”,就是在编户入籍时按其祖先和支系名号确定姓氏。“不知本姓”,即没有汉姓又已记不清自己始祖和支系名号的,这些苗民就由官府为其择用汉族通用的一些姓氏。各苗族地区,在设置府、州、县、厅后,苗民由官府登造入门、编户人籍时,都普遍实行了这种政策。因而苗族在历史上出现了采用汉姓的高潮。从此以后,绝大多数的苗族人户才都有了汉姓。依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材料,要对现在各地苗族通行的汉姓一一加以考察,弄清其最初的由来,也是不可能的,但大致可归入以下四种途径和方式:

    一是民间自己改用汉姓。这是苗、汉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早在唐宋以前即已开始。如据民间传说,东汉早期率领“五溪蛮”起义的相单程,他的亲族和后代在起义失败后都改为向姓,至今仍聚居于湖南沅陵县莲花池一带的向姓苗族均为其后裔。在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的苗族杨、雷、向、田、冉等姓;《明实录》记载的,明初出现的“苗首”廖彪、罗哲、吴者泥、石各野等使用的廖、罗、吴、石、龙等姓氏,都应是在部分地区出族民间自发采用的汉姓。又如据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贵州都匀平浪司苗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苗族的一些头领改用了汉姓,其中“阿四”取汉名叫“王聪”,采用了汉族的“王”姓。

    二是由原流行的苗姓或氏族头领和户主的名号按汉字译音而演化成的。这主要是在苗民编户入籍登造户口时采用的一种方式,即所谓“各照祖先造册”。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中苗姓有“所古”(或“夸古”),汉字音译为“古”;还有苗姓“姆尤”汉字音译为“尤”。这应是现在云南一些苗族地区仍流行的苗族古、尤等汉字姓氏最初的由来。又如,据民间传说,贵州雷山—带姓白的苗族,本无汉字姓氏,其头人叫“绍白寡”,编户入籍时就按汉族姓氏改为“白绍寡”,“白”变成了姓,此后这支苗族都姓白。

    三是“官为立姓”。明初年,即有个别苗族酋领在归顺朝廷后,由朝廷和官府赐予汉字姓氏的。如募役长官司(治今关岭自治县西南),长官原叫阿辞,为“有名无姓”,归附明王朝后,授长官司职。传至阿更,朝廷赐姓礼,更名山,即姓礼名山,有了汉姓。在苗族地区“归流”和“开辟”后,官府在登户造册时更普遍地采用这种“赐”姓,即“官为立姓”的方式。但山于年代久远而又缺乏文献资料,现在很难作具体考证。

    四是山汉人带入苗区。汉人以各种不同的原因进入苗区定居,后逐步融合于苗族,苗族中就有了相应的姓氏。如贵州中部地区苗族,姓蔡、宋的不少,历史上称“蔡家苗、宋家苗”。据文献记载,他们本是中原的“蔡人、宋人”,被放逐于黔地,“流为南夷”即演化为苗族,故苗中有蔡、宋等姓。又据上世纪30年代,凌纯声、芮逸夫和石启贵等人在湘西苗区实地考察,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 (今花址)等地出入有“吴、龙、廖、石、麻五姓”,他们称之为“纯苗”。由于一些“外姓人”(原多为汉人),“入赘于苗而习其俗”,即逐步融合于苗,因而“五姓”之外,在苗族中又有“杨、施、彭、张、洪诸姓”。由于近代以来,苗、汉之间通婚的现象日渐增多,其中汉族男子入赘苗家者其子女往往从父姓,苗族小的汉姓也就日益增多。据贵州福泉县凋查,其境内萱花乡的柳、陈、何、舒、陆、谢、汤七个姓,翁羊乡的兰、刘、罗、唐、廖五姓,均为苗、汉通婚和汉人入赘苗家后,新增加的汉姓。

    三、苗族姓氏与婚姻

    苗族采用汉姓,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方式,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什么定则和规律可循。但其传统流行的苗姓,却是十分严格的,且世代遵循不变。这就造成在苗族中汉姓与苗姓关系的复杂性。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因时因地而异,本届一个支系和一个苗姓的成员却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汉姓;另一方面,往往又有不同的几个支系和几个苗姓的成员采用了同一个汉姓。一个苗姓包括着二个以上的汉姓,一个汉姓为两个以上的苗姓所采用,在苗族地区都是常见的。

    如湘西东部方言苗族,苗姓“禾蔑”(仡芈),有廖和石两个汉姓,汉姓石的苗族,又分属“禾篾”和“禾卡”(仡侃)两个不同的苗姓,前者称大石,后者称小石(又写成时);“禾卡”中除石姓外,有一部分还采用了汉姓麻;而麻姓苗族有一部分又是属“禾流”(仡辽)这一支系和苗姓的;“禾孝”(仡削)这一支系和苗姓的苗族,则分成了吴和伍(武)两个汉姓。

    黔东方言地区,汉姓吴,在福泉县包括:“喀乾打”和“喀编打”两个不同苗姓的苗族;黄平、福泉等地分属“喀编给”和“喀香卡”两个不同苗姓的苗族,现在汉姓都姓杨。

    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苗姓“卯简”,汉姓分成李、罗二姓;苗姓“卯漏”,汉姓分为张、安二姓;苗姓“卯让”,有苏、马、龙、陆四个汉姓。川黔滇次方言等二土语区苗族,苗姓“蒙优”汉姓杨,苗姓。“格蒙”汉姓熊,苗姓“蒙鲁”汉姓祝、陶,苗姓“蒙荡”汉姓分为张、王。在赫章县苗族中,汉姓杨,除苗姓“蒙优”采用外,还有属滇东北次方言支系的“卯蚩”;汉姓罗、既有滇东北次方言支系的“卯简”,又包括川黔滇次方言支系的“蒙哧”。

    苗族在历史上与汉族一样,都奉行“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所谓“同姓”则是指苗姓,只要苗姓相同,即同属一个支系和宗支,无论采用的汉姓是否相同,双方就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由于同苗姓就是同一个祖宗,有血缘关系,苗族先民们在生存斗争的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同宗结婚有害于后代的发展。所以对“同姓不婚”十分严格。只要同姓,同一个宗支,不管年代已隔多久、血缘关系已经多么疏远,也不能结婚。汉族也是如此,只是近代以来才逐步有所改变,认为虽然同姓只要出“五服”,男女双方就可以结婚。现在汉族同姓结婚的已十分普遍了。但各地苗族,只要传统的苗姓还没有失传,同属一个茁姓的男女,至今仍然不得通婚。因而在苗族内部出现了外人难以理解的“异姓不婚”的特殊现象。即有时汉姓不同也不能结为夫妻。

    如湘西地区,苗族中石与廖、吴与伍、张与陈等姓均不能通婚。又如云贵地区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李与罗、朱与潘、陶与吴、苏与马等姓不得通婚。这都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汉姓虽不同,但同属一个苗姓,宗支相同。由于苗族中苗姓与汉姓并存,且二者的关系又颇为复杂,所以在有异姓不婚的同时,又有同姓可婚现象的存在。如湘西地区的苗族,石与石 (时)、龙与龙(隆)、张与张(章)等均可婚。因为他们所用的汉姓虽相同,但实际上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和苗姓,不同宗,没有血缘关系,当然相互可以通婚。外人不了解内情,片面以汉姓为准,故明清以来的一些历史文献多有苗族“婚姻不避同姓”之说。这完全是误解。

 

    苗族姓氏刍议(燕宝)  苗人网

    编者按:苗族本来有自己民族的姓,但是自从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反动统治者对苗族恨之入骨,强迫苗族改姓——改成现在的这些汉姓,这是民族压迫产物的铁证。后来习以为惯,汉姓保留着,苗姓却根深蒂固地印在苗族人民的心中,所以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苗姓,正如燕宝先生所说的那样。苗族人,现在一般都有两个姓:一是苗姓,二是汉姓。苗姓,是自己民族认定的,这是本姓;汉姓,是他人强加给的,可以应付一般社会交际。苗族通婚,历来都是按照苗姓而决定选择对方的,根本不理睬汉姓。因此,苗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很值得人们去深思与研究,特别值得新一代年轻人去好好地领会其中的渊源关系。
    正文:潘、杨、张、李、唐……等等,苗族都有。汉姓什么年代传到苗族里来的,史志书无记载,谁说得清楚。
    苗族姓氏是一种人文文化,文化本身具有水一样的属性,总是要从高处往低处流,历史上汉文化的发展,在亚洲处于最高的态势。因此,汉姓无声息地随着政治经济的强势向国内外不断渗透,且迅速而普遍地得到认同。苗族现在已是国际性的民族了,如今在国内外,你还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用汉姓的苗人。因为苗族使用汉姓这么普遍和悠久,所以人们误以为,苗族只有汉姓,而没有苗姓。其实,苗姓是有的,它产生于父权制时代,历史够悠远了,因过去没有文字记载,多不为人所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姓氏是表明家族的符号”那么当然,凡人类都有家族,苗族岂能例外,哪会没有自己的姓氏呢。
    苗族分为三大支系,即语言学上分为三大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苗族姓氏,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表明父系家族的符号。兹分述如下:
    1、湘西方言区:苗族姓氏(从松桃苗族自治县取样),“子父连名”与“子祖连名”兼而有之。其“子父连名”制,一如黔东南,无须赘述。其“子祖连名”制也一如威宁的汉姓杨苗族。但他们有的以驩兜为姓,有的以楚君王及屈原的“芈”姓为姓,倒是值得一提的。例如汉姓“龙”的苗族,某男子苗名叫“发”,则其苗族姓名便叫“发芈”;某女子苗名叫“雀”,她的苗族姓名就是“雀芈”。范文澜先生说,“楚是苗的楚国。”看来这支以芈为姓的苗族,历史上可能与楚君王族有点关系吧。秦灭楚后,他们才迁到贵州来的。另一支汉姓石的苗族以“驩兜”为姓。驩兜苗名叫“寡”(guǎ),如某男子苗名叫“方”,他的苗族姓名就叫“方寡”;某女子苗名叫“榜”,她的苗族姓氏就叫“榜寡”。说起来这支汉姓石的苗族,历史非常悠久了,即是夏禹“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的时代,少说也有四五千年了吧!
    2、黔东方言区:以黔东南为典型,苗族姓氏为“子父连名制”,即子女皆以父名为姓。如某男子苗名叫“卡”,乃父苗名叫“久”,他的苗族姓名就是“卡久”;如其祖父苗名叫“香”,其父苗名便是“久香”;如其尊祖苗名叫“福”,则其祖父苗族姓名是“香福”;如其高祖苗名叫“宝”,则其尊祖苗族姓名是“福宝”……如此往上追溯,可以溯到数十代,乃至数百代,从家族溯到宗族,从宗族到氏族,从氏族到部族,形成一条锁链的代代“子父连名”制的姓氏体系。据说雷山西江的千户苗寨,有人追溯到远祖蚩尤。如果不是“克里空”,那可真是神仙的好记性。这套锁链式姓氏体系,犹如一张撒开的大网,网纲的始祖,每个网眼则是“子父连名”制家庭。其纵向衔接是直系血亲家族,横向衔接是旁系血亲家族,纵横两向合成为完整的宗族姓氏谱系。
    3、川黔滇方言区(涵盖东南亚及海外诸国苗族区):苗族姓氏为“子祖连名”制,一步跨过生父及历代列祖列宗,直接与始祖连名。例如威宁县石门坎汉姓杨的苗族,他们自称是蚩尤的嫡系,人人都以蚩尤为姓。例如某男子苗名叫“刚”,他的苗族姓名便是“刚蚩”;某女子苗名叫“花”,她的苗族姓名便是“花蚩”。
    作者:燕宝,汉名王维宁,贵州省凯里市苗族人氏,原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湘西苗族姓氏与文化探考(阿龙)  苗人网

    姓氏是苗族辩别血缘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着深远有历史渊原。本文从原始原始部落称号→原始初民图腾崇拜→原始姓氏→原始次姓氏→姓氏的发展变化过程作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苗族姓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部规律,探讨姓氏与文化及其他诸方面关系,为苗族姓氏的研究提供新的论据。
    一、姓氏与图腾
    姓氏,人人皆有,洋洋总总,和名称一样在社会里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认为姓氏与名称既然相同实质也就相同,从称一个女予作姊妹到真正认她作姊妹因而禁止婚配,所差不过一步之隔。所以倘若第十从表(tcnthcousin)和第一从表(firstcousin)的称呼相同,乱伦的畏惧自然会引申到她身上去①;认识姓氏,对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婚配制度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姓氏是怎样起源、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姓氏的由来和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联系。所谓图腾,《现代汉语词典》说:“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英toten]。”图腾一般认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此产生群体氏族名称,成为区别其他氏族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意识逐渐消失,进而演化为姓氏而沿用至今。
    国内苗族从其自称中就有呼图腾命名的遗迹。如湘西苗族(东部方言)自称为“仡熊仡鬻”,说明苗族先民的图腾为熊,为熊氏族。据汉族历史记载结合苗族历史传说和出土文物证明,湘西苗族在古代是以仡熊鬻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等部落,构成湘西苗族的原始初民。由于地域广大,人数众多,其自称各不相同,有“仡熊仡鬻、仡索仡棘、仡庸仡爨、仡猫(读犸)仡狗”等。仡猫后来被放于崇山而变南蛮,仡狗在武王伐纣后与南蛮中的仡芊结合组成楚族。这四个古代部落部族,历史上被称为“苗民”,或被概称于“南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满众、娄中蛮、澧中蛮、西溪蛮、黔阳蛮、辰州蛮”之中②。以上全指居住于湖南西部的苗族集团。现今湘西苗族服饰仍有图腾物的遗迹,如龙头皱纹手圈、龙头耳环、凤凰银发髻簪、银花蝴蝶髻簪等等,妇女衣在胸部、袖口、裤口等处均绣有龙、凤、蝶、爨等花纹图案,连绣花围腰也称围腰颛和围腰熊。此外,还有昆虫图腾。苗族《枫木歌》说:从蝴蝶生出的蛋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和其他动物。这就表明,苗族中的蝴蝶图腾是比其他动物图腾高一级的图腾③。以上说明,苗族亦是一个曾以动植物为图腾名称的民族。
    图腾和姓氏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中国俗语“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姓,据阎福卿等人统计,中国有姓氏5730个④。湘西苗族姓氏就有仡熊、仡鬻、仡颛、仡菜、仡恺、仡鲧、仡芈(十二支)、仡沙、仡颧、仡轲等,习惯称为五宗七族;历代封建王朝赐汉姓有吴、龙、廖、石、麻、田、杨、贺、包、唐、白、王、刘、李、张等共148种⑤。初民时代的呼图腾名称即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姓”。我国古代的学者对姓氏和图腾的关系极为关注,《说文》云:“姓,人所生也。”《白虎通、姓名篇》日:“姓,生也,人年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论衡、诘术篇》谓:“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茨而生,则姓茨氏。商吞燕予而生,则姓予氏。周履历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他们认为的“姓”就是“生人之物”。也就是指现代人说的“图腾”。现把湖南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又谓小石)。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今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今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今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从上述支系我们至少可以窥探出几点苗族原始姓氏的遗迹。首先是湘西苗族先民是以图腾为群体的名称;其次有固定的宗族支系且不多不杂;再其次是当今的分布情况仍以宗族为村寨或生活点。青一色的姓氏为一村寨的不胜枚举遍及湘西苗乡。如“杨家寨、石宾寨、麻家寨”等。据调查。花垣县吉卫镇葫芦坪,现住居民118户,其中麻姓89户,龙姓22户,石姓2户,洪姓3户,彭姓(汉族)1户,邓姓(汉族)1户。麻姓中有5户不同支系外,其余84户全是果贺(GhotHob贺太公)和果片(GhotPianb片太公)的予孙。据说他俩是兄弟,于近200年前从吉卫腊乙迁来的。22户龙姓中,由4个不同的宗支组成,分别从贵州省松桃县那茅坨、柔焦(RoubJol)和本乡的过水寨、凉帽寨先后迁入,时间约数十年到百年。其他姓迁入时间不长,彭姓属解放后移居户。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自称“夏闹”(Cnab Naof),据传元代以前,这里的苗族没有赐汉姓,只是以子父连名的形式代代相传,且至今仍然如此。这种形式是:子连父、父连祖、祖连曾祖,逐代往上挂连,直至其源。例如舟溪吴姓现在有据可寻就挂了25代,每代按20年计算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上苗姓均寓含着各自的图腾对象,只是现今难以一一破释而已。总之,图腾是姓氏产生的基础,姓氏是图腾发展中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姓氏与语言
    一般说来,苗族姓氏又受着语言、语法和语义等方面的制约。它的形式反映了苗语语言的发展规律。苗族是最初形成的姓氏称母语姓氏,也叫原始姓氏,即氏族成员在原始社会未期共同生活和劳动,同一祖先的人们以图腾为基础而创造的一种称谓信号。语言是该氏族协调劳动节奏,获取物质资料的传递信号。用母语呼唤集团成员,产生了集团语言符号或语言载体。然而这往往满足不了生活交际的需要。为了辩晰清楚,以姓氏为领音,给氏族成员附加了不同的尾音,以便区别集团内的成员,于是原始姓氏产生了。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对集团的固定,人员的安排,劳动的相互协调,各种产品的分配和生产技能的掌握有着积极的作用。从此,人们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
    原始次姓氏的形成,是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在产品有了剩余的前提下氏族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形成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之间的战争巳相当频繁,战俘当了奴隶,被俘而融入外族的原始先民,在操母语的同时,渐渐地学会用族外语,有的是为了各氏族间交往的需要而操族外语,这样双语现象产生了,随之出现了双语姓氏,即母语原始姓氏和族外语的原始次姓氏。如湘西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和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边远苗区,就存在着原始姓氏和原始次姓氏并存的现象。
    吴姓是苗族的强宗大姓,有头苗之称。吴姓是属于苗族原始生态姓氏,无法了解其内涵和含义,只能作一般的姓氏解释。但根据苗族流传的祖先姓氏谱歌和古歌说,“吴”在苗语中不但有姓氏之意而且还有“水”的含义,即居住在水乡的氏族。这和历史记载的苗族原居于黄、淮流域一带,由于战败,纷纷南迁到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等史实符合。《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地少,或火耕水薅,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的为业。”苗族椎牛古歌中唱道:“我们来到宽宽的大河边,我们来到水乡处处的大平原。天空飞的是成群大簧鸟,大地奔驰的是牛群。宽大的田坝,一天不通一犁;汪汪的大田,一日不通一耙。女人布染晒遍河边,男人鱼罾摆及河岸。餐餐吃的是鲜鱼米饭,日日过的是丰盛之年。”歌中所示的正是江南景色真实写照。虽然这种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正是历史的曲折反映,或多或少能说明苗族先民的生活状况。据考证,苗族的吴、巫、武、水、欧等姓,同属于吴姓祖家支系。原始姓氏称谓“xot”,“吴”则是汉书记录苗族姓氏一支的形式;但苗族民间仍用“xot”或“jidxot”,这里的“jid”是词头,起衬音的作用。如乾嘉苗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吴八月,是用汉名,苗族民间称他为“BaxYelxot”或“BaxYel jidxot”,jidxot为苗族原始姓氏,直译即“吴”姓。

    苗族的龙姓,也是强宗大族之一,母语姓氏称为“GhobMiel”或“Miel”,“Ghob”这词头,起衬音作用。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后期发展成十二分支,如:“Miel”,“Nongs、Liaol、Beis、Biant”等,在这些原始姓氏的前面都可加“Ghob”作衬音,这样读音起来既顺口又中听,所以苗族民间,沿用至今。
    苗族原始次姓氏虽然普遍存在了苗族民间,但也缓慢地向单一的姓氏发展,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的规律是:原始姓氏-原始次姓氏-单一汉赐姓氏。目前,正是原始姓与次姓氏交替使用的晚期,即姓氏过渡的最后阶段。例如,吴和仡削并用,龙和仡本、仡芈并用,隆和仡偏并用,麻和仡卡、杨和仡枷、田和仡莱、石和仡瓜并用等,从而构成苗族姓氏的双语现象。即从性质上看,吴、龙、隆、麻、杨、田、石是历代汉王朝赐给苗族的姓氏,作为一种书面的书写符号,吉削、仡芈、仡偏、仡卡、仡枷、仡莱、仡瓜则是苗族的原始姓氏,作为一种俗姓称呼存在于苗族实际生活中。双语姓氏指的是同一个人用两种称呼叫换而已,约定俗成,不会发生歧义。称呼吴或吉削,人们自然会明白是吴姓;称呼龙或仡芈,自然知道是龙姓;称呼田和仡莱,人们自然知道是田姓等等。
    苗族姓氏一般的姓氏不同。一般姓氏只有符号标志和区别宗族的意义。苗族姓氏除具有以上两个意义外,它还反映内在的民族种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上。因为它是苗族民间传承的母语材料,在不同程度上,深刻地对自己姓氏作出或多或少、或此或彼的说明,反映苗族的社会环境、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历史遗话。例如苗族的“苗”字实是苗族自称“蒙”的谐音,因苗族最早种值水稻而得名。苗族田姓又是一佐证,田姓,苗语原始姓氏称为仡莱,习惯简称莱,她对自己姓氏的来源有原生性的解释。“仡”在浩如烟海的苗语词汇中属于虚词,作冠词用,没有实际意义;“莱”苗语意思为田,有水的地带也称为“莱”,苗语的原始姓氏“仡莱”,有表示在苗族中最先发明种植水秧的人或氏族的含义,即第一个在田中培植水稻的氏族

    “仡莱”在使用中亦有如下三种情况:首先是母语姓名,即原始姓名。例如:巴东莱、巴旺莱、仍高莱等。年纪稍大的中老年人只知自己的苗名,不知汉名者彼彼皆是。其次是直接用汉姓名。例如:田巴东、田巴旺、田仍高等等,赐姓氏一般用于记事。再次是原始姓氏和次原始姓氏的用法不同,表现在位置上。例如,贵莱、贵金莱、贵良莱;汉直译为贵田、贵金田、贵良田。从音素排列的位置看苗族的原始名始于远古,是苗族姓氏称呼的习惯法。双语名与原始姓的位置颠倒,一前一后,二者之间用一隔音符号,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苗族原始姓氏与次姓氏的结构。至于苗族的田姓和汉族的田姓历史上有何关系,这有待于研究古代姓氏的专家考证。
    不可忽视,语言的发展促进姓氏的发展。离开了语言环境,无从谈人类意识、精神、文明、文化、社会发展。当然,在研究语言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姓氏,它是语言文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缩影。离开了它,语言文化就谈不上体现民族心理和民族的气质。
    三、姓氏与文化
    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鲜丽多姿,奇特迷人。而姓氏文化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揭开姓氏的薄纱,就可以窥见那积淀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苗族原始文化。生活在湘西境内的苗族对自己的族内支系作溯源的解释,内涵极为丰富的姓氏文化。如石姓是湘西苗族大姓之一,族内又有“大石、小石(时)”之分,究其源却有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石家两兄弟去野外开荒种地,弟弟发现了小水井,用斗笠盖着不告诉大哥。每天中午,大哥都要翻山越岭下找水喝。久而久之,既浪费了时间,又担搁了工夫,最终被老人责骂。后来在小鸟的帮助下,大哥终于发现了水井。于是兄弟俩闹翻了脸,哥哥出家另开辟家园;小弟继父业,但将原来的“石”改为“时”,且居室中的火坑楼板,也由左边移右边以之区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姓与时姓之间可以开亲。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说故事,而是由故事为载体而表现出来鲜为人知的姓氏文化。
    素有“最精美的诗篇”的苗族迁徙歌中很大篇幅讲述姓氏文化,最具特色要数分支系发展部分。篇中每个支系发展都作了详实的介绍,对其姓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表述,充分说明各姓氏间不同的农耕文化。如吴姓迁徙歌中唱道:“新建的楼台一座座,伸出了鹅头咀般的飞檐翘角;新建的房舍一座座,排列得密密麻麻象蜂窝。金灿灿的粮食装满了仓啊,亮晃晃的首饰在柜中闪烁,家中一片笑声,好似镭钵在震响;室外鸡啼猪羊叫,好似风吹林中过”⑦。正是一曲原汁原味的田园牧歌,恰似一幅壮美的民族文化画卷,更有趣的是现今的湘西苗族服饰及其他生活用品中仍有姓氏文化的遗迹。如芈氏均以凤为主体,夔氏族以麒麟、狮子为主体,僚氏族以花果为主体,戎氏族以龙为主体,莱氏族以鱼虾、水、草为主体,棘氏族以蝶蛾为主体,盘氏族以狗为主体。可谓是近山者多配花、鸟、走兽;近水者多配龙、虾、鱼、澡等⑧。因为湘西境内苗族大部分以血缘姓氏为村落而居,在共同的区域与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姓氏文化。
    苗族姓氏的产生,姓氏文化也酝运而生,图腾姓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个阶段的人们,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美化自身的心灵,开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寻根问底——神话产生之源。当人们身上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披戴各种装饰物如羽毛或皮革,模仿图腾物的动作进行跳跃、蠕动、扑打、吼叫的时候,他们便会进入迷狂的境界——原始舞蹈艺术诞生;在身体上刺上和图腾物皮毛相似花纹——现代装饰艺术的前身;各式各样的图腾符号记录社会活动——现代文字之祖;刻在兽骨石板上的原始图案反映先民的生活习俗——绘画艺术之母……这些都是可在当今的苗族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母体和原型。
    总之,姓氏是人们理清血缘纽带的重要记录符号,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苗族初民自无意识到图腾崇拜,原始姓氏的产生,原始次姓氏的出现,双语姓的过渡,走向单一姓氏是人类由愚昧到文明发展的见证。苗族初民的原始文化发展到母语文化与外族文化的渗透,导致地域文化的形成,也反映出氏族文化向民族共同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姓氏的研究与姓氏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湘西苗族姓氏与文化_吉首在线

说明

①文章原载《南长城文化网》。

②标题的“湘西”一词系本站根据实际内容而加上的;③个别汉字字音作了修改。

注释
①Robert、H.lowiePrimitive society,1920年吕淑湘译本《初民社会》,第19页。
②见《吉首大学学报·湘西苗族》社科版式1982年(内部资料)。
③见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古籍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④见阎福卿等《中国姓氏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
⑤见苏晓星编《苗族习俗风情与口头文学》第15页,(内部资料)。
⑥见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168页。
⑦见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张应和、彭荣德整理译释《苗族婚姻理词》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16页。
⑧见麻明进编著《苗族装饰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龙秀章:湘西苗族姓氏考察

    湘西东部方言苗族,苗姓“禾蔑”(仡芈),有廖和石两个汉姓,汉姓石的苗族,又分属“禾篾”和“禾卡”(仡侃)两个不同的苗姓,前者称大石,后者称小石(又写成时);“禾卡”中除石姓外,有一部分还采用了汉姓麻;而麻姓苗族有一部分又是属“禾流”(仡辽)这一支系和苗姓的;“禾孝”(仡削)这一支系和苗姓的苗族,则分成了吴和伍(武)两个汉姓。《傩公傩母》里面说的是苗族苗姓的来源,而不是汉姓,几大主要姓氏来源的具体说法为:
    beat ghobghot,janx debxot(摆深澳,即代晓:吴伍洪)
    beat ghobbeas,janx debgueas(摆边坂,即代懽:石)
    beat ghobdongs,janx debnongs(摆深峒,即代农:龙)
    beat ghobzheud,janx debzheul(摆坎上,即代哲:龙)
    beat jidgiant,janx debbiant(贴着摆,即代边:龙唐隆梁)
    beat jidlal,janx debkhad(散着摆,即代卡:麻欧章张彭向胡田施时)
    beat jiddint,janx debxint(贴着摆,即代心:龙)
    beat jidwas,janx debsat(散着摆,即代萨:石)
    beat jidbed,janx deblel(仰着摆,即代莱:田)
    beat jidbub,janx debliub(俯着摆,即代六:龙)
    beat jidshenb,janx debguib(顺着摆,即代贵:具体汉姓不清楚)
    beat jidzhangd,janx debmangd(倒着摆,即代芒:龙)
    lot nux hlod,janx deb liol(竹叶上,即代聊:龙)
    lot nuxreat,janx debkheat(茅草上,即代咖:杨)
    湘西方言(即东部方言)西部土语的苗族流传的《古老话)说,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据石宗仁先生整理翻译本,为“仡濮、仡楼、仡慷、仡芈、仡灌、仡卡、仡削、仡徕、仡侃、仡宿、仡劳、仡雄吾”。龙炳文先生的整理翻译本有“仡莱、仡恺、仡卢、仡弄、仡辽、仡芈”等。二者基本相同,只是所用的一些记音的汉字有别。“仡”为语气词,有时又可汉译为“果、禾”,加在姓的前面带有尊重的意思。平常也可加“代”,而不用“仡”。 
    又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湘西苗族文人石启贵记载,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垣)等地的苗族,传说有十二个系别(即苗语姓氏),当时尚保留的有七个。即禾孝、禾篾、禾瓜、禾卡,禾枷、禾列。禾即为“仡(果)”的不同汉字的记音。与《古老话》对照,禾孝即“仡削”,禾篾即“仡芈”,禾瓜即“仡灌”,禾卡即“仡侃”,禾列即“仡徕”。相互可对应,仅汉字记音不同而已。可见,东部方言的几大苗姓,一直在苗族内部世代相传。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风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据《古老话》记载,苗族共有148个汉姓
    由于汉化的深入,不仅仅有了汉姓,还有了字辈。例如石姓的字辈有:万、正、兴、红、品;国、庭、平、应、中,共十个字辈,仅根据我们家族来考察(包括贵州松桃一支和凤凰腊尔山一支石姓苗族),大石推崇椎牛,小石崇拜“吃猪”,依此看,我觉得我们那一支是大石即仡灌,因为我们推崇椎牛!
 

    略谈松桃苗族姓氏- 三苗网

    松桃苗族的姓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最初为父子联名阶段,即将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音)做为下代人名字的第一个字,父子名字连在一起,组成下一代人的名字,比如父亲叫“世昌”,儿子就叫“昌某某”;第二阶段是苗族姓氏完全形成的阶段。在使用姓氏时,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松桃苗族有五大姓,分别是:
    1、ghod xot,这一姓氏包括deb xot和deb longb两支,在苗族西迁至今日黔东湘西一带时,他们总是打头阵,功勋卓著,因此缘由,他们被列为苗族五大姓氏之首。
    2、ghob miel,这一系姓氏分支较多,分别是ghob liol、ghob miel(这两系为苗族龙姓的总称):ghob rangl、ghob nongs、ghob zot 、ghob dut、ghob lanb、ghob jod、ghob yongb、ghob nghuib、ghob longb、ghob nbet、ghob biant、ghob manb、ghob liangb、ghob huad、ghob qand、ghob xinb、ghob zad、ghob jib。
    3、ghob khal,这一姓氏有四个支派,分别是khal rongx、khal gueib;khal ub、tox khal。其中前两系已经消失。
    4、ghob lel,这一姓氏比较特殊,因为不仅他们曾是蚩尤部族之一,在历史上建立过“陈国”,其后还出了很多地方官(土司),而且他们中有一部分不吃狗肉,一部分则不吃鸡肉,此习俗至今不改。这一姓氏分为lel renx、lel ub两个支系。
    5、ghob ghueas,这一姓氏相传是三苗集团首领獾兜的后裔,包括xib riad、ghueas piod两个支系(松桃苗族姓氏都有谦称,即将ghob改为deb)。
    第三阶段是苗汉姓氏交叉使用阶段。自唐宋,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开辟、控制和管理,当然也包括王化之外的苗疆。为了更好地统治和管理苗族人民,统治阶级便强“赐”汉姓给苗民。在此突如其来的情况下,苗族姓氏被打乱。其中deb xot被分化成谭、滕、刘、吴、货等姓氏;deb miel姓支系基本上被“换”成龙姓,但deb biant使用的是唐、李、隆等汉姓,其中以隆姓该支系为汉姓代称(后人将miel称为“大龙”,将biant称为“小龙”);deb khal使用汉姓最多,有麻、张、章、胡、符、田、王、向等等,其中以麻姓为最大;deb lel使用的汉姓主要是田、杨、阳、羊等,其中又以田姓为最大;deb ghueas使用的汉姓主要是石、易、廖、彭、余等等。在婚姻恋爱中,大部分苗族都基本坚持同宗不结婚的习俗。

 

    也谈谈湘西苗族姓氏问题   三苗论坛

    湘西苗族姓氏,在我们湖南花垣,主要有吴、龙、廖、石、麻等五大姓。龙姓又分有小龙和大龙,小龙汉姓为“隆”;石姓又有小石与大石,小石汉姓为“时”;此外也见有刘、施、卜、宋、杨、田等姓。苗族是有姓氏的,见前一篇转载的伍新福先生文章,提到不同汉姓的苗人不通婚,又有相同汉姓的苗人可通婚,的确如此,外人常不理解。本人姓麻,十几岁时就离开家乡,对于姓氏的苗语称谓,记得不多,只记得:麻、龙、石、杨、施等少数几个姓的苗语称谓。就麻姓来说,在苗语姓氏里有三支,两支同用汉字“麻”为姓,另一支用汉字“施”为姓,均叫“(gho) ka”。这三支苗姓人之间均以兄弟姐妹相称,按祖宗规纪,相互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所以汉姓施的苗人与汉姓麻的苗人是一家(在我们老家当地是如此),不能通婚。同用“麻”姓的两支更是一家,更不能通婚。那么苗语麻姓的三支是如何区分呢?听老一辈的人讲过,相同汉姓“麻”的这两支主要区别是:在祭祀时,一支可以吃祭祀贡品,称“(gho) ka nong bla”,另一支则不能吃祭祀贡品,称“(gho) ka dei mliong”。姓施的苗语称谓是“(gho) ka wu”,与其他两支的麻姓区别是“忌吃狗肉”。传说这支麻姓的祖先在逃难迁移途中落入急流的河中,被狗救了上岸。因狗获救,遂发誓不吃狗肉,也禁止族群内杀狗吃狗肉,改用汉字‘施’为族姓,以示区别。

    东部苗族大多没有文字式的家谱和族谱,有的是靠近汉族的少部分苗族或汉化的苗族而已。但在苗族聚居地内部,尤其是在当今凤凰的两林、禾库、柳薄、米良、三拱桥、吉信,以及花垣的雅酉一带,一直流传有一种口头式族谱,在结婚时必须讲述,苗语称之为《njout mangs》,即讲述各姓氏的迁徙历史及分布地点。主要讲述的姓氏有:
    1、dab mlel rangs nus:一般简称为deb mlel或deb nus,姓氏本义为“鸟”的意思,其下有12分支,据本人了解的有:debmlel鸟,debnus鸟,deb nbed粉,deb liol绿,deb zheul网,deb nbet雪,等等,汉字均写作“龙”,俗称“大龙”。
    2、deb biant deb xit:单纯为姓氏符号,在苗语固有词里,biant除了表示姓氏以外没有其他意义;xit则有“撕开,豹子”等意义。其下有deb doub土、deb ghueb黑或官、deb bleat悬崖等,汉字一般写“龙、隆、唐、梁、谭”等,俗称“小龙”,据说为“大龙”分支。
    3、deb hlongb:本义为“班辈大”的意思,如大哥一般叫作nab hlongb。在凤凰写作“洪”,据说还写作“吴、伍、滕”,但未经调查,不敢确认。俗称“小吴”,习俗上不能和“deb xot”通婚。
    4、deb xot:xot字在苗语里有“休息、祭祀、鞋子、筛子”等意义,具体不知道是跟何种意义挂钩。汉字绝大多数人写作“吴”,俗称“大吴”,其下有deb hlongb分支。据本人了解,在凤凰靠近松桃一带的夯卡村写作“欧”。
    5、deb khad:本义为“刻”,该姓写成汉字最为复杂,在凤凰多写为“麻、欧、张、田、王、胡、向”,在吉首据了解“施、时”也属于这个姓氏。
    6、deb ghueas:本义为“想念”,汉字多写作“石、廖”。
    7、deb lel:本义为“乌泡”,一种野果名;以及“乌泡色”,汉字在凤凰写作“彭、李”;据说在松桃花垣一带写作“田、白”。
    8、deb kheat:本义为“人、客人”,汉字写作“杨”。迁居湘西时的第一个祖籍地为吉首、乾州、寨阳。在凤凰deb kheat有两支:一支习俗上不吃“粽子”,一支则吃。另,苗语称呼也分两个,分别叫deb kheat、deb nkiand高兴/垫脚。
    在苗族结婚时,有一段仪式叫作ntad qub,即解释婚姻来源,其中要讲述的内容有:1、开天立地;2、万物起源;3、人类起源;4、衣物创制;5、工具创制;6、礼节法规创始;7、婚姻起源;8、民族迁徙;9、姓氏在东部苗区的分布。讲完这个程序以后就进行zhaot qub谢婚。谢婚后整个婚礼结束,散客。
    在讲述姓氏时,对于“龙”姓,当地有什么就讲什么,没有的就不讲;但其他姓氏都必须全部讲完。如本人所在的村子有deb kheat、deb biant、deb zheul、deb mangd、deb nbed、deb gueas、deb xot等七个苗姓。在ntad qub时,关于龙姓就只讲deb mangd、deb zheul、deb nbed,而不说deb miel deb nus;其他姓氏的则要全部讲完。
    在本人所接触到的苗语资料中,包括礼词、巫词、理词等,不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各个版本都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即ab poub ghot leud mlel,即龙姓始祖,翻译作汉语应该为“老芈公爷爷”。各个版本都是讲他曾创制“文化、兵器、婚姻”,是苗族贡献第一大的远古始祖。经本人实地初步校对,姓氏分布内容与实际分布情况在凤凰境内大体吻合。

 

    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的由来

    中国吴、龙、廖、石、麻姓氏起源的概况与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五个姓氏的由来是有本质区别的。苗族有苗姓。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出于政治的偏见,有意无意回避接触研究这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对此形成了禁区,谁也不写或者不愿意去写了。不过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是“苗子”,在人们的脑海里,印象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大家一致公认他们是中国古老民族的后代。

    按照《中国通史》来考证,苗族的历史,当以蚩尤、共工、欢兜、三苗等有关。苗族,先是住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后来因为蚩尤战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苗族第一次大迁徙,蚩尤部落联盟里的81个部落兄弟,分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逃窜。其中部分由黄河中上游,迁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之间。《史记-五帝本记》中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正义-吴起》载“三苗之国。左洞庭而由彭蠡”。二者明确概括了这一时期形成的局面。第二次民族大迁徙,约是尧、舜、禹的时候,亦是欢兜三苗的时代,后来又因战败,苗民从此失主,苗族内部再无统一组织的人了。但是苗族大迁徙仍在各地中继续,其具体的组织和领导,便分别落入各个家族的族长,这当然是以血缘为主的。为了逃命,为了生存和斗争,他们肩负特定的历史使命,他们团结战斗、扶老携幼。就其南蛮一方,第二次大迁徙除了组织自己的人外,还要组织其他地方新近逃来的兄弟,分流疏散更宽更远了,有的逃出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进儿去到贵州、四川和云南;也有逃去海南、南洋、西南亚各国,再后来便流散到澳洲、欧洲和美洲以及世界各地。这里面,除其个别单独行动以外,其他的都是集体遁逃,这是族长因时而地立下的功劳。

    进入湘西大山区的苗族人,有的是在尧、舜、禹的时代随同欢兜放逐崇山进来的;有的是在战国时代楚悼王命令吴起南平蛮越以后,部分人辗转进来的;有的是在楚国将被秦国所灭之际由熊绎、熊渠后裔熊武带进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历史时期零星进来的。其中人数较多,势力较大的便是吴、龙、廖、石、麻五大姓,其次还有刘、滕、李、张、王、易、常、钱、何、方、田、陶、金、满、戴、洪、符、隆、肖、扬、段、舒、谢、宋、向、彭、欧、熊、袁、唐、施、龚、白、罗、危、伍、陆、姚、尚……等40多个姓。据马少桥《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校评中记载:“泸溪在唐初建县时,唐王朝即封吴、龙、廖、石、麻五姓首领为都头,统其部族”。这就是后来唐太宗后来实行的所谓“四夷字服”的绝招。因为自唐太宗登上王位后,汲取东汉以来武力征服苗族的教训,改用“以夷治夷,以苗治苗”的策略,他按照大汉族的称谓方式,结合苗族内部既定的特点,分阶段地分别赐予汉字姓,且按当时人数的多少,势力的大小,排列了吴、龙、廖、石、麻的顺序,以之统其部族,故称之为“苗头”或“头苗”,虽属于暗指,可又沿袭而至今,从此以后,苗族内部凝聚力瓦解,至于他们原来的姓氏,便逐渐遗忘了。例如:

    吴氏,原来姓叫仡削,或叫仡几削、仡奔戎误,赐以汉字姓吴。据传苗族第二次大迁徙进入湘西的时候,吴家打先锋,开天辟地立了千秋不朽的功勋,史封排列第一位。来到湘西以后繁衍两宗支,叫代龚、代削,也称仡兄、仡削两支系。代龚后裔冠以汉字姓伍,称大吴;代削是弟系,其后裔冠以汉字姓吴、洪、滕等,俗称小吴。到后来,代龚又分为两宗族——龚发、龚青;以后又分巴芒、达鸠、山都、达然四支系。代削有代龚、代繁、代杜三大宗,以后又有代丐、代鲧两支系。

    龙姓,原苗姓哔姓,简称哔龙。苗族第二次大迁徙转入湘西的时候,龙氏人最多,功劳也很大,俗有“龙家满天星”之称,史排第二位。后来发展为十二宗族:仡哔(代哔)、仡拢(代拢)、仡僚(代僚)、仡查(代茶)、仡本(代赔)、仡摆(代摆)、仡弄(代弄)、仡偻(代偻)、仡巢(代崇)、仡沙(代霞)、仡伶(代棱)、仡聋(代鲁)。据说,这些都是对共工等人的尊称,所以祖宗存姓。共工,古代说话人物,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苗语称他们“打戎打松”。所以赠以雷和龙(仡戎、仡松),简称哔龙。故赐汉字姓龙。

    廖姓,原苗姓仡沙。相传是共工部落分出来的,其名叫仆沙仆少,又称仡沙仡料,故赐汉字廖。苗族第二次迁徙中,廖氏由山西岚城县桥头堡动身,因勇猛善战,史封排到第三位,后来多发展与湘西凤凰县腊尔山一带及贵州等地。

    石姓,相传他们的祖先是放逐崇山的欢兜,以此名称叫仡欢,也有读“仡瓜”,后来分为欢那、欢勾两支,即西家、欢票两支;或把帕、得捋两支。按“西”的谐音,赐汉字姓石,引申成施、时、席、易等,今保靖县水田马尾一带姓石仍称西家,花垣县雅桥、排料一带称果欢或各瓜。苗族第二次大迁徙途中,石相刻苦勤奋,英勇善战,史封功勋排列第四位。但由于来湘西的路线分散,时间也不统一,有说是逐放欢兜于崇山而来,也说是自江西迁来。

    麻姓,原来叫仡佧,也作代佧、代轲(仡轲)。相传曾在湖北麻城建立过部族国,故赐汉字姓梁和麻。今湘西梁、麻不通婚,其源同属于一姓。后来分作佧戎、佧借、佧不、佧妹四支。苗族第二次大迁徙途中,麻姓顾大局明大体,贡献很大,史封功勋排列第五位。来到湘西以后,一直在艰苦贫瘠的高山上生活,与刘、石、梁、田、杨、向、张、符、洪、廖、欧等姓务农为生,苗族古老话称:‘麻家麻大度,九个背篓背草鞋,九个背篓背柴刀。晚上九个大门进,白天九个大门出’。这是描写他们人多,艰苦勤劳,热情友爱,团结协作,有开天辟地的精神与生活过程。

    按其理,其他姓氏中,至今仍然保留苗姓的也很多,不妨再举一例:田姓,原来苗姓仡徕,或叫得徕,也读得腊,又分成徕仁、徕务两种。按其意译,赐以汉字姓田。据民间相传,得徕姓人数较少,但有人触痛了封建统治者,行将受到杀头的处罚,于是早晨鸡鸣就起床跑了,而且在跑的过程中,只要一听到狗吠就藏了。一次,他们见有人追来,看到前面田里有当地的人在插秧,于是就祈求同情和保护,快速混入插秧的行列。追来的人查问姓,其巧妙回答说:“姓秧”。而后田姓有人改称姓“秧”,引申成杨、阳、羊姓,并嘱后人不食鸡和狗,因为鸡鸣狗吠救了他们。

    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古今名人及堂号与字派,因年代已久,不能完全给予统计。“乾嘉运动”以后,因起义军失败,清庭以善后为名,在政治上执行“以夷治夷,以苗治苗”的策略,设一些苗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并选举一些苗族人担任。经济上,他们没收了苗民起义人员的财产和田土,佃给无地的人耕种,写为军屯,以民养兵,以兵治苗,在五厅县(永、凤、乾、保、古)再加麻阳、泸溪县,共占良田十五万二千多亩。虽多次减租,但仍有租额七万多担。军事上,他们又复修明朝边墙,五里一碉、十里一营,从铜仁的亭子关至保靖喜鹊营。在七厅县内,设官、汛、屯、卡、碉楼、关卡一千一百多座,驻营兵一万多名,屯军七千多名,苗兵五千多名,练勇一千多名,以苗师为都官,以苗技制苗,且有功者,赐名“武状元”。文化上,他们除加强改土归流时代设置的书院以外,在五厅县内,主设苗义学120所,专收苗童,屯义学院50所,兼收苗生。乡试设田字号,专收苗族秀才、举人。这一项,对苗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具有一定的益处的。然而封建统治阶级又耍了不少的诡计,他们以“民籍、新籍”的区别,只准苗族的考生(新籍)考到秀才、举人这一级,而其中不少名额,却被非苗考生冒名顶替。但即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等的苗族人还是涌现出了不少的名人。(本文摘自《湘西苗族与中国历代王朝》第十三章第三节;湘西苗族吴、龙、、石、麻的由来- 姓家园的网易博客

 

   崇山驩兜——石姓宗祖 

   驩兜,史书又称欢兜、驩头,蚩尤后裔,尧舜时代九黎三苗部落首领,三苗国的国王之一。被虞舜流放到武陵崇山,定居崇山卫城,是湘西苗族始祖蚩尤后的第二先祖苗族石姓苗民的宗祖。现代湘西花垣苗族石姓的石,苗语单称“驩”或“仡驩”,复合称“驩兜驩柔”。驩兜驩柔是两个亲兄弟,来到崇山苗河,在带领各氏族苗族先民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生息繁衍石姓苗族先民。后人为纪念先祖,以他们的苗称姓名作为氏族族姓,以资怀念。后来,汉赐仡驩氏族为石姓,所以,如今石姓称为仡驩也!

    驩兜究系何族,他的时代和住地,汉籍史书说者不一。一是《左传·文十八》云:“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恶德,丑类恶物,顽器不友,是比周天下万民谓之浑敦”。杜预曰:“即驩兜,帝鸿黄帝也。”《史记·五帝奉记》重复上述之言之后“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贾逵曰:“帝鸿黄帝,其苗裔驩兜也。”这里说驩兜是黄帝的后裔,属于黄帝的一支。但考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十四姓。《国语·晋语》说得很明确,其中没有驩兜支系二是《山海经·大荒北经》曰:“颛顼生驩兜,驩兜生苗民,苗民厘姓。”又说:“高辛之邦,尧窜之于三危……驩兜尧臣。”郭璞认为:“三苗之民”。《山海经·大荒南经》则云:“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兜,鲧妻士敬,士敬子炎融,炎融生驩兜……有驩兜之国。”据考颛顼属于伏羲,女娲之后,属我国东南部伏羲,少昊蚩尤九黎三苗部落联盟,驩兜是三苗部落联盟的领袖之一。我们认同第二种说法。

    驩兜和他的苗族先民们是怎样来到武陵崇山、苗山苗河的呢?《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威服”。《史记》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而舜归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从上述记载中,说明驩兜是唐尧虞舜时代雄踞南方九黎三苗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三苗国的国王之一。九黎三苗始祖蚩尤在涿鹿战败后退回南方,其部落在江淮流域的左洞庭右澎蠡,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三苗民众在其首领共工、驩兜领导下,利用南方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国力很快强大起来,可以和统治中原的炎黄部落抗衡。黄帝及他的继承人唐尧虞舜屡伐三苗,在战争中,虞舜要求黄帝将三苗国的几个首领流放四方,削弱三苗的势力,唐尧虞舜统一了南方。驩兜带领他的部分三苗民众来到了武陵崇山,和原住苗民先人共同开发了崇山苗河。

    根据苗族“古老话”的传说,苗族“古老歌”的传唱,花垣苗族石姓族谱族源的传述以及地方史志记载,驩兜被放崇山时,他带领三苗部落的部分民众,沿着沅水而上,来到泸溪又分为两支:一支沿着沅水继续而上,去云贵高原;而驩兜带领一支,沿着他先祖太黎-蚩尤及其苗族先民的足迹,沿峒河而上,千辛万苦地来到了“务秋务昂”(大龙洞、小龙洞),又从“务秋务昂”的合流处的高岩坡上到了当时以吉卫为中心的武陵崇山复地。这里从吉卫地区到腊尔山区、以摩天岭和腊尔山为标志的武陵崇山腹地,既是雄踞湘、川、黔边的崇山峻岭,又是地广土肥的高山台地。宜于发展生产、生活,也宜于兵家攻守的战略要地,被历代统治者称为“边西要塞”。据永绥厅志记载,此地为古代苗民集散中心,驩兜王被流放的驻地。自夏朝到唐五代,是苗民自治之地域。宋朝时置丰溪寨,明洪武建崇山卫和崇山军民千户所,故名崇山卫城。清王朝置永绥厅厅城建在吉卫老寨子(老卫城)。

    据传,驩兜上到崇山卫城后,先是住在夜郎坪(今腊乙坪),同这里的原住苗民和古夜郎民众,开山劈地,建立基业。驩兜王派他智勇双全的同胞兄弟驩柔(石玛贞),驻守高岩坡这个直下峒河、南来北往的战略要道(地)。驩柔(石玛贞)来到高岩坡上,开山立寨,开荒种地,习文练武,成家立业。

    仡驩族源族谱的传述中,驩兜驩柔兄弟,共有五男二女,七子团圆,家发人兴。但是,在传述中没有分述谁是谁的亲生,只是说:驩兜驩柔的大儿叫“补玉驩”(苗语),依汉语称石补玉(以下同);二儿叫补友驩(石补友);三儿叫巴格驩(石巴格);四儿叫补豆驩(石补豆)、;五儿叫喜施驩(石喜施)。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叫阿雅驩(石阿雅),二女叫阿彩驩(石阿彩)。根据苗族习俗儿女长大了“要分支才发,分家才富”的规理,儿女分家立业。传说大女儿石阿雅出嫁到“走爪走李”(今花垣桃子寨一带);二女石阿彩出嫁“补抽盘腊”(今花垣补抽一带),成家立业,儿孙满堂。
    再说,驩兜驩柔的大儿石补玉分去“吉略高达”(今花垣大龙洞以上雅酉一带),他生有三个儿子,叫石阿龙、石阿扎、石阿南,分住“就瓜、构补”(今花垣黄瓜寨、凤凰勾补寨一带);分去“仡苦、盘那”(今凤凰禾库一带),发下“料高猛勾”(今松桃县境一带),富贵设堂,人兴家发。

    驩兜驩柔二儿石补友(有),分住“高鲜几抓”(今吉首市大兴寨、矮寨一带)。生有石宝中、石达仁、石补岔兄弟三人,分去“姜养”、分住“吉瓦”(今吉首市寨阳一带)。人财两望,名传天涯。

    驩兜驩柔老三石巴格,去认了“吉者”(今凤凰地)的老楼沙为义父,改从沙姓(今廖姓),生有廖岩、廖扣,他们本姓石,改从姓廖,这支廖姓苗民后来定下族规,廖(沙)、石(驩)世世代代不开亲,亲如兄弟姐妹。廖姓人财两望,后成大族大家。

    驩兜驩柔的四儿石补豆分住“巴戎夯图”(今大龙洞上凤凰地),生有大哥石巴国(巴贵)、老二石西家(喜甲)兄弟,两人开了“巴戎”地方,劈了“夯图”各地。后兄弟分家,有富有贵,发展如鱼似虾……。

    驩兜驩柔的第五个儿子起名石喜施,传说在崇山苗族进行第二次大迁徒时,他在立谱立社参加“鼓社会”后,随母去了西川巴国——巴蜀地,生有两子,分成两支:一支去云贵高原,后来族称叫施蛮;一支去了浙江,族名叫喜施,后来生了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又名仙施)。西施其人,其族、其事,在汉藉史书《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有记载,可考。

    再说,驩兜驩柔的孙儿巴国、西家两兄弟从小聪明好胜,勤劳勇敢,相处亲密。其父补豆要他俩去开发“夯街夯舍”(今花垣兴中村对面)开田造土,发展农业。他俩敬从父命,每天挖山不止,春种秋收,生活富裕起来。不料,一年七月秋旱,夯街夯舍上空万里无云,烈日炎炎。夯街夯舍山泉水都干了,整天劳动的两兄弟,被烈日晒得口干舌燥,想要吃水,必须下到坡底的峒河,费时费力。兄弟商量两人轮流下河解凉。

    一天,大哥巴国下去吃水、洗澡,走下二十多丈远地方,迎面飞来一只“叮叮”雀,在前方的树枝上朝他“叮叮叮、叮叮叮”的叫个不停,边叫边点头。巴国扬手赶它,它不但不飞走,反而叫得更欢。好奇的巴国就朝叮叮雀走去,叮叮雀却飞飞停停,停停飞飞,约半里路的地方,来到一片大松林边的岩坎下,叮叮雀向草蓬扎去不见了。巴国去到花草丛边,发现坎下有口清泉水,透凉透凉的。口干舌燥的他,如鱼得水,“咕噜咕噜”喝下几口,觉得全身清凉。他站起来往回走,笑着说:快点回去,给兄弟西家报个喜讯,让他也高兴高兴。走了十几步,又笑着说:“不忙,我要开他一次玩笑,让他多跑几次大龙河,累他几天……”。三天过去了。巴国仍然没有把发现清泉水的事告诉西家。但他的言谈行动却引起西家的注意和怀疑。第五天轮到哥哥巴国下河,巴国一走,弟弟西家心里想:这次我要看你搞些什么鬼?他暗自跟着,发现了哥哥的“秘密”。回到工地他大骂巴国狠心,没有兄弟情谊……,巴国也解释不清,觉得理亏,讲着讲着,两人吵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西家暗自打点行装,离家出走了。他渡过大龙洞河。从小龙洞河而上,经过盘■(今排碧)翻过莲台大山,来到了仡驩坝群(花垣雅桥地)地方。聪明勤劳的西家,在仡驩成家立业,生子添孙,家发人兴。一天他召集全家子孙会议,讲明他原来是高岩坡上驩家大姓的老二,因大哥巴国私心过重逼他出走的。“我西家驩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但是,“我要一改火坑地楼坐位,二改族谱字辈,同大哥巴国有所区别。”我们的家仙、火坑从左边改在右边,族谱字辈改为:“应梦(宪孟)才汉文,宏世永昌宗,维邦登盛化(华),正师应兴隆,优秀成山庆,家荣启万崇”。以别于巴国他们的:“开国成家远,寿(盛)地(举)茂永长”等等。以后子孙照此办理,我族一定家兴人发,昌盛万代。这就形成当今石姓苗族人们认为,有大石小石之分,其实只有字辈大小,没有姓石大小之分。西家老人立族立谱之后,分流他的二儿石纪苏去追仁,大儿石纪荣去住门沟(今花垣道二地),老三石继业去开登纽几差(花垣麻力场镇一带)。后来石纪荣生有石隆修,石纪苏生有石巴嘉,兄弟两人才去开留当勾巴(花垣龙潭镇一带)。他们的子孙石阿让、石阿建、石仡也、石仡科去开发弭诺、洞乍……。

    再说,那天巴国来到夯街夯舍地里,不见西家做工,木棚里不见西家行装,知道西家是生他的气出走了。他一路打听,一路追赶来到盘■后山,此地叉路多,不知去向。他站在山上呼喊半天,未见回音。只好回家告诉父母,说明原由。巴国受到父母的责骂,心有内疚,不久也出走到茂业茂友(今矮寨德夯一带),立家创业,生育四个儿子。老大叫石太儿,老二叫石喜儿,老三石达信,老四石达友。后来,太儿去补毫让列(分排料乡);达信去开昂绿盘■;达有去住打娃僚怕(今排碧乡地)。喜儿在吉驩(排料乡)家发人旺,生有8个儿子。其中,大儿石阳柔去开盘料,老二石共卡去住龙孔,老三石阳寿去开盘岑,老四石阳清去开告卡,老五石阳纳去立夯比,老六石阳柔去开盘怕,老三石阳腊去驩仁,老八石阳楼去立高脬(以上多属保靖县)。后来老二石共卡的儿子石立荣,开劈德夯得汝,(今矮寨镇地)阳桥驩再去柔丛老寨(今麻力场镇地)立家……。子孙后代繁衍如鱼似虾,家兴人发。

    驩兜王被放崇山时,他带来的各姓氏苗族民众和原来的居住苗民相结合,是湘西崇山苗民族得于生息繁衍,发展壮大而成为当今以湘西为中心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各支系发展的基础,是苗族人民的共同先祖。花垣苗族民间流传的《吉祭驩兜劳崇山》两首古老歌中也说,驩兜在今吉卫成家立业,发展壮大,成为苗族第二次西迁的出发地。摘抄如下:(汉字左角打“O”者读苗音)。

    (一)苗语歌词         汉语译意

    剖尤人0老0宜始祖,   蚩尤老人是祖先。

    万年0千0代0报劳夯。  千年万代传人间。

    代兄昔日0抓余0足,   苗族过去不简单。

    书0汉0告内普有0朗    有书记载写周全。

    炎黄朗众占涿鹿,     炎黄之人占涿鹿,

    三苗①退坐0登南方。  三苗退住南方边。

    代兄汝聪0汝功夫,    苗族文武都具在,

    处发处求富0足余。    做发做旺在人间。

    涿鹿战败到恢复,     涿鹿战败得恢复,

    处汝江南鱼米乡。     做好江南鱼米川

    虞舜②带兵拢欺负,   虞舜带兵来欺负,

    挤占登兄麻汝寨。     挤占苗族的地盘。

    三苗百姓心0已服,    三苗百姓心不服,

    驩兜③苗王带众挡。   驩兜苗王来增援。

    驩兜败仗被驱逐,     驩兜败仗被驱逐,

    记劳登兄崇山疆④。   赶到武陵崇山间。

    登兄吉卫崇山麓⑤。   苗区吉卫大崇山,

    汝盘汝田0麻广夯。    好田好土地域宽。

    高0山0林树0汝门水0, 水秀山清好林木,

    长汝树0桃0长汝葱。   桃树松林高撑天。

    高山台地汝水土,     高山台地好水土,

    雄踞川黔三边乡。     雄踞川黔三乡边。

    摩天岭勾追拢保护,   摩天岭背后作保护,

    莲台莲花欧告帮。     莲台莲花山两支援。

    驩兜到坐0心满足,    驩兜得坐心满足,

    起0屋0起0城0昭弄朗。 起屋建城从此间。

    处山处茶勾儿0爱0,   发奋勤劳养子女,

    处发处求仡兄址。     做发做旺在苗山。

①三苗:尧舜时代建在洞庭。澎的三苗国。

②尧舜:古代唐尧虞舜。

③驩兜:有写欢兜的,三苗国的国王之一,战败后被舜王驱涿到崇山苗区,有“放兜于崇山”的汉文史记。

④⑤崇山:据苗族人认为,古代崇山就是在今花垣吉卫地区。其境崇山峻岭,有摩天岭,莲台山、莲花山……围绕着。

    (二)苗语歌词          汉语译意

    驩兜枷茶勾儿0爱0,    驩兜勤劳把儿盘,

    教0汉代兄猛开疆。     教育苗人去开田。

    比山0榜树0挖0梯土,   高山林地开梯土,

    开尖田0水0水汪汪。    平地水田遍山间。

    修茶满0仓0到快夫,    收成满仓幸福来,

    阿年…陕夫阿年0朗。   生活一年胜一年。

    有0吃0有0穿0富0呼呼。 有吃有穿人富裕,

    人财两旺剖苗乡。      人才两旺在苗山。

    代兄发汝坐处加,      苗人发家如发笋,

    剖尤驩兜子孙坐0满0址。剖尤驩兜儿孙添。

    居0遍0立社山0立谱,   居住崇岭立谱山,

    立谱立社已分邦。      立谱立社分帮员。

    驩兜人0老0拢处主,    驩兜领头来作主,

    分巴分妈分人0长。     规章制度定周全。

    几齐0盘鼓0勾鼓0读,   聚众盘鼓来祭议,

    七0天0七0夜0闹热增0。 闹热足足做七天。

    照到昔日0立规古,     依照昔日定规章,

    阿十0二0妈定律章。    十二领头定规款。

    二次西迁展友图,      二次西迁展宏图,

    云贵山0高0刹孟闯。    云贵高原扎营安。

    阿班对劳斗干水0,     有些沿河迁居住,

    飘洋卦海0蓬莱港。     飘洋过海蓬莱湾。

    盘鼓0鼓社有0书0谱,   鼓社坪中有记载,

    汝角0汝名0名传广。    苗族有名不简单。

    明朝王纪心0肠0服,    明朝王帝心也服,

    崇山卫起在吉卫打中寨。卫城建在吉卫间。

    洪武代帕处帕依俵0。   洪武女儿成婚卷,

    降劳登兄苗山乡。      嫁我苗族配姻缘。

    她0拢0单吉卫心满足,  嫁来吉卫心满意,

    坐照卫城笑0吉扛。     坐在卫城乐开怀。

    昔昂有0古0比沙小,    昔日有古比歌唱,

    照到古根处沙细。      照到古根作歌言。

    埋知0吉上补充初,     前人讲古后人知,

    麻汝吉典传劳夯。      一代一代往下传。

①立社立谱:今吉卫东南补抽乡境内两坐大山。传说苗族在那里举行第二次鼓社会,分支分系,定族规族律。

②盘鼓:苗语,汉译鼓社评,今补抽乡,传苗族在此举行鼓社会后,分支分系进行第二次大迁徙。

③苗族十二支系就此形成,立了家规族规。

④⑤指苗族以崇山为基地,进行第二西迁,向云贵高原的西南发展。

⑥⑦崇山卫城建城后,传说朱元璋为安抚苗区,将其公主下嫁到崇山卫,初到崇山喜笑颜开,后因交通不便而撤回。

    苗族民间有关驩兜的传说故事很多,不一一记述。这里记述着一个尖岩山有关的故事和古歌,中心内容就是《驩兜起名文笔峰》。传说驩兜在崇山卫城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他的指导下,崇山苗区发展壮大起来了,苗民民众生活富裕起来,他在“盘拢”组织鼓社会,将苗族分支分系,“分爸分妈”,建立族谱之后,他也年过半百,想着周游武陵崇山的山山水水,规划未来的发展宏图。一次,他带领人众从卫城而下,想去天门山一带巡游。经过尖岩山附近时,见尖岩山高耸入云,绿树成荫,直插蓝天,就叫随从人等在此扎营立寨住了下来,接着几天他围着尖岩山下走了一圈,边走边看。有一天,他爬上山顶,眼望四周,脱口而出:“象支笔,就叫文笔峰吧!’就这样文笔峰名自古传今,闻名于世。现将《驩兜起名文笔峰》苗歌抄录于下:

    苗歌原意             汉语意译

    几得懂浓郎沙周,     大众留言听我讲,

    懂男0哥0弄郎沙溶,   把歌紧记在心肠,

    三皇时代尼告原0,    三皇时代是原始,

    五帝圣人叉起出。     五帝圣人才开怅。

    中华民众三0个0剖0,  中华民族三始祖,

    炎黄蚩尤三始宗。     炎黄蚩尤称三强,

    儿0兄剖老0尼蚩尤,   苗族鼻祖是蚩尤,

    发明创造大0阿充。    创造发明多得很。

    三0个0带众会儿走,   三人带兵来闯荡,

    几和0几争涿鹿中,    相遇涿鹿战一场。

    几报几打勾出求,     尔后议和战事免。

    蚩尤退下0南方去0。   蚩尤退下去南方。

    三苗斗座0南方地0,   三苗坐镇在湖湘,

    驩蔸国王人0汝很。    驩蔸国王人坚强,

    尧舜叉起喊0驩蔸,    尧舜邀去驩蔸君。

    对下0武陵崇山拢。    开发武陵崇山方,

    照到苗语喊0阿剖,    苗裔尊他是爷娘,

    他0义蚩尤郎子孙。    蚩尤后代把舵掌,

    座0作剖山0腊几代0,  处居苗区若干代,

    穿0汉衣0兄花0同同。  男耕女织穿苗装。

    龙单剖地见0山0岩0,  来到此地见岩庄。

    几单几竖0相孟溶。    参天巍峨貌堂堂,

    四方相貌四个头,     四方相貌四个头,

    四方四面形四种。     四个头型不一样。

    好像笔尖搅墨汁。     好像笔尖搅墨汁;

    式样变形多0阿冲。    倒写蓝天纸一张,

    作阿到名0有0根由,   从此得名有情由,

    驩蔸出名0文笔峰。    驩蔸起名多周详。

    告兄王纪喊0起头,    苗王金口开了腔,

    文笔峰名作弄出0。    文笔峰名远传扬,

    汝山0汝名0尽风流,   苗岭又添一锦绣,

    群山环抱作打中0。    群山围绕在中央。

    流传后世腊弄楼,     流传后世铸辉煌。

    文笔峰名传古今,     文笔峰名竟芬芳,

    云雾半山勾庙修,     山间修起笔峰寺,

    天灵地念作阿冬,     雾烟缭绕在佛堂。

    奇山异峙汝旅游,     奇山异峙好旅游,

    佛地传名四边省,     四省人群来敬仰。

    驩兜驩柔先宗祖坐了多少阳寿,传说没有明确答案,驩兜先王殁后葬于何地?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在今吉卫摩天岭地区,有一高大山堡的驩兜墓;一说在大庸境内的天门山有驩兜墓遗址。

 

       石卫红湘西吉首苗族石姓

       对于湘西苗族历史的久远性,我曾经持怀疑态度;对于蚩尤拳,我曾经以为是近代才编创的,最近读了吴心源的《湘西吉首吉吼是炎帝故里》,切合苗族地名、习俗及苗族心史,逐渐改变了态度,认同湘西苗族历史较为久远,并撰文为吴心源提出的“湘西吉首吉吼是炎帝故里”作辅证。 
       一、吉首是湘西石姓的最早居住地之一 
      据老人代代口授传说,石姓人的苗姓是“瓜”,人称“德瓜”。大石石姓是“瓜融”,小石施姓是“搞瓜”。两姓原本是一姓,石姓娶媳妇,新娘嘴谗进厨房偷肉吃,见有人进厨房来,一急之下囫囵吞枣,肉卡在喉管,成假死,人们将她安葬,晚上,一小伙子去盗墓,踩在新娘胸上,新娘“啊”地叫出了声,将卡在喉管的肉粒喷出,复活,小伙子吓得逃跑,新娘追上,跟他说自己没死,小伙子将新娘带回,族人见两人有缘分,商议将石家新娘转嫁给小伙子,并改姓为“”。为奖励这个新娘和小伙子同意后代改姓,特决定过小年时,施姓子日过,石姓龙姓马日过。历史上,施石二姓不开亲。“瓜融”是驩兜(欢兜)、祝融(有八姓,《国语·郑语》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炎帝(封号、称号,共八代)的香火后裔,历来勇猛善战,苗族与外族发生战争,都是他们冲锋陷阵打头阵,后来(有说是太平天国期间,吕洞山大岩寨石姓有不帮太平军打仗,但为他们保守花垣某山寨藏宝地秘密之传说),朝庭寻到他们的龙脉在保靖,派人挖了个深坑,断了他们的龙脉,该断龙脉的地方叫断龙山。“瓜融”居住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所里”(亦作“索黎、松黎”),吉首有地名叫“吉瓜”,是湘西石姓的最早居住地之一,吕洞山记忆里的祖宗的地望有两个,一个是泸溪的“五里洲”,另一个就是“吉瓜”。据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依据《国语·郑语》韦昭注祝融八姓考证,祝融族分布地域南达洞庭湖沿岸,北至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石家冲有个大土包,埋的是石家的“古老” 。 
       吉首、乾州元朝前属于泸溪辖地,“地处泸(溪)麻(阳)上游,抱永绥关隘,为镇竿(今凤凰)门户,控诸苗之咽喉,树辰(溪)常(德)之藩障,称固塞要害之地”,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4年),割泸溪上五都分为十里,废宋朝设置的镇溪砦,设镇溪军民千户所,辖“上六里生苗”地(今花垣县域)和下四里苗地(今吉首市域)及今凤凰县东部48苗寨,若据此解释吉首地名那太主流、太逻辑化了,历史上的苗汉关系,文字多有吻合,意义却不尽同,有相当深远的研究意义。 
       二、吕洞山山名不是“二口吕”,是苗名“黎冬”,是祖先的山 
       吕洞山山名现在的叫法、写法是汉名,乃是与苗名“黎冬、里冬”同音,因吻合地势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为包括苗族在内的居民接受,在苗语里,吕洞山有多个名字“黎冬、吉冬、格剖格娘”,不管是哪种叫法,意思都是“布冬”,即“江山、家乡、地望”,后人习惯叫作“祖先的山”。“黎冬、里冬”,苗语意思是“黎的江山、黎的家乡”,“黎”即古时候还没有形成民族的苗族。笔者认为,在还不固定居所(相对今天而言)的远古,湘西苗族和其它民族一样,在为食品和洪水及其它自然灾害发愁,一直在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处所,在那时候,吕洞山还有一个作用____导向,因为它地貌独特,是不可复制的地理标志,湘西苗族无论走出去多远、多久,拿山头、理河流回湘西老家乡,看到吕洞山就知道没找错地方,是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写《吕洞山苗族历史初考》,小心翼翼地推测吕洞山苗族历史只在1000年之间,并举证说湘西苗族的一支是公元1231年从江西豫章迁徙来的,其实这是回迁,苗族的心路历史记载了苗族在湘西居住的久远性,若不然,苗族不会叫土家族为“客家人”了(土家人也答应)。我这里说苗族在吕洞山居住了很久,是从侧面辅证“湘西吉首吉吼是炎帝故里”,吕洞、吉首本来就那么点距离,“喊声记里”,喊声可听见,据说,吕洞山洞里那条阴河从吉首“汲嘎坝”流出呢;何况吕洞山是湘西苗族的祖山(风水山),是湘西苗族的“大槐树”,吕洞山和吉叟吉吼都是黎的江山。 
       三、火叫“比德”,炎帝为火德,敬畏有因 
       火与炎帝的关系不必罗嗦复言了,古今都有定论,而湘西苗族管火叫“比德”, 炎帝为火德,这就有讲了。 炎帝为五方天帝之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黄帝氏以云纪”、“炎帝氏以火纪”、“大昊氏以龙纪”、“少昊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共工氏以水纪”。在吕洞山,火有另外一种叫法,即“傀焪(红狗)”,人、神、鬼及野兽都极为敬畏,在苗族人的古歌里,拟人化是常用的手法,在《吕洞山苗族迁徙歌·报布报冬》里,盘瓠化装成五色狗泅水过河取回谷种,人们把他和狗图腾化敬仰,石姓就因为报恩不吃狗肉(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同样,他们把炎帝图腾化,每每晚上在野外遇到鬼怪,点燃野火,呼叫“傀焪”,驱赶鬼怪。远古时候没有主食,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当时对狗的崇拜。拟人化的火是神灵,锅烟煤燃不燃烧,预兆次日出不出太阳;锅烟煤燃烧时不准刮,刮了就是冒犯神灵;湘西苗族的祖先崇拜及神灵崇拜,有别于中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阿弥陀佛”的信仰远远不及祖宗信仰,吕洞山苗族吃饭前得先在火坑旁敬祖宗,家宗族宗一起敬,这种习俗大湘西(东部系)以外的其它地方还没发现,其它地方的只敬家宗,这是“根源”问题,根源在(大)湘西,在吉首。熟事是因为火。 
       四、湘西有远古人类活动遗址、城头山发现稻种 
       据文物工作者调查发现,保靖县远古时就有人类活动,东洛旧石器遗址、四方城旧石器遗址,并在龙马嘴仓库发现了两件人工打制、约有5--10万年历史的远古人类生活用的石器,这些遗址及器具的发现,为证实湘西远古时候有人类活动提供了资料。 
       另外,文物工作者又在清水江流域发现了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在洞穴里发现了一批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的鹿、牛、羊、马、獏等10余种古脊椎动物化石。据介绍,更新世中晚期也是人类成熟活动的时代,由于古人类居住在洞穴,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成为古人类活动的依据。 
       离湘西不远的城头山发现了距今6500年左右历史的、据说是全世界发现年代最久的稻田,出土了碳化的稻种和水稻根须,证明了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优先发达”,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齐头并进。 
       城头山还出土了划船用的木浆,这说明那个时代人类就有了出行工具——船,而湘西苗族心史中的最后一次残酷的战斗,就是他们在洞庭湖边被围,连夜造船越湖水突围奔湘西、贵州而去。 
       以前人们突不破“中原中心论”的枷锁,延续“独尊儒术”般的情感,一花独放,心理有疑问不愿意说出来,更谈不上去挖掘、去发现、去研究、来定论,直到上20世纪80年后期,各地挖掘了大量的古人类古文明遗址,证实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它们是在竞争、碰撞、融合中形成的,印证吉首(湘西)远古居住有人类。 
       五、另外 
      1、吉首的地理方位、选址或建城的五行结构(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作为最早掌握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几个民族之一,苗族建城必依五行而建)和人文内涵有待考证和挖掘整理,作为人类文明发源的河流有了,峒河、酉水、沅水等;作为屏风的自然环境也具备,四周是山,呵护着。 
       2、《晋记》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3、另外就多了,不一一累述,将作论文另行交代。 

 

 

苗族姓氏 百度百科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浅议苗族家谱- 湘西生活网 

湘西苗族姓氏与文化_苗枫的新浪博客

“梅山蛮”民族史略考_梅山文化旅游网

苗族学者龙秀章谈“草苗” --草苗论坛

三苗和三危是农耕民族吗?_徐江伟_新浪博客

湘西的苗族分为五大姓氏_旅游杂谈_天涯论坛

湘西彭氏土司及其族源考_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

湘西苗族姓氏家谱辑稿_弘农华阴杨氏_新浪博客

湘西苗族独特的姓氏文化- 神秘湘西- 湘西生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