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苏州人来说,桃花坞年画要比桃花坞大街有名。很多人没去过这条不甚起眼的大街,但不晓得桃花坞年画的估计不多。 苏州的木版年画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明成化、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清时期,苏州的年画市场星罗棋布,不同的年画产品不同时期各成其市,城内的桃花坞和城外的山塘街最有名。前者是木版年画,后者是历史更悠久的手绘年画。太平天国时的一把据说烧了七天七夜的战火,给了山塘画市致命一击。此后,苏州的年画作坊纷纷向桃花坞大街一带集中。解放后,“桃花坞年画”成了苏州木版年画的代名词。 房志达,桃花坞木刻年画国家级代表传承人,1935年10月出生于桃花坞大街。解放前一年,被带入桃花坞大街最大的年画作坊——王荣兴溶记年画铺当学徒。一晃67年,师父、师兄均已作古。之前,80多岁的房老生了一场重病,初见他时精神不济,为了絮说桃花坞年画,仍旧强打精神。好在再见时,精神已恢复很多。让人松了口气。 说起桃花坞年画和桃花坞大街上的王荣兴,流逝的时光回到眼前。
桃花坞年画话事人 那条听起来风流俊俏的大街,原本就两部黄包车的宽度。两边各种作坊,做旗子的,做算盘的,裱画的……当然还有年画作坊。最大的,非王荣兴溶记年画铺莫属。它是桃花坞年画界的话事人,价格、画样及行业规矩都跟着它走。 老店当年前店后坊。门口吊着四块招牌——王荣兴溶记年画铺。“过去都是木框,招牌就勾挂在上面,大街上来往,两边抬头都能看见。”房志达已经记不清是三开门面还是四开了,走进去,里面是纸铺一样的木头柜台,后面的架子上摆着各种年画。 “家里地方大了,前面门面,我们就睡在楼上。最最后面是仓库,都是架子,大量年画版就堆放在那里。那时很多版已经不拿出来印了,沉沉的,全都覆着灰尘。”他在14岁的时候被王荣兴最后一代老板王善增收为关门弟子,专攻印工。
画中寓吉利,出口要吉利 在房老心里,年画不是普通的手工艺。在现代印刷没有出现之前,木版印制发挥了很大宣传功能,“这是年画与核雕、刺绣等的不同之处。” 年画大致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代祭祀用品,纸马、门神等,“驱邪保平安的”。山塘街一带有很多类型的纸马。长长的一张纸卷起来,供完后烧掉。“人们相信,只有焚化,东西才能送达,实现了人与神之间的沟通。”研究桃花坞年画,出版过《桃花坞年画》一书的王稼句先生说。 纸马上的神像有张天师、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福禄寿、关公、钟馗、姜太公等。 一类是作装饰用,春牛图、手绘画等也属于此。这里面品种就多了。戏文类的,《西厢记》、《白蛇传》、《杨家女将征西》、《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受妇女和小孩喜欢。神话传说类的,如《花果山猴王开操》。“这两类在解放前后已经不怎么生产了,农民对这方面年画的需求量不大,不像门神年画是必须买的。” 有吉祥喜庆类的《一团和气》、《花开富贵》、《麒麟送子》、《百子图》、《刘海戏金蟾》等。“我师兄告诉我,金蟾在民间象征着招财旺财、辟邪长寿,刘海是钓钱、散财和吉祥的化身,所以这叫‘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他更喜欢有趣味性的年画,“更民间,像《老鼠嫁女》这样的年画很好玩儿。仔细看,画里面很多有意思的,嫁妆里面好多小物件,摆得好极了。”加上年画上还有文字介绍,图文并茂。 民间节令风俗类的,如《逼鼠蚕猫》、《金鸡报晓》、《春牛图》、《虎丘登船胜景图》。《春牛图》是把一年中每个月农耕时的场景都印在一张年画上,也叫历画,农民看这画,就知道什么节气能种什么庄稼了。期盼在这一年中,能够风调匀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逼鼠蚕猫》是在蚕月时候用的。宽24厘米,长27厘米的门画,与《黄猫衔鼠》成对贴。 年画搭配了很多口彩,“画中寓吉利,才得人满意”。《花开富贵》的颜色以桃红和黄色为主,表喜庆;瓶与平是谐音,表平安;牡丹表示富贵,石榴表示多子,蟠桃表示长寿,兰花表示有君子风范。琴棋书画都有自己的意义。 年画还讲究“出口要吉利,才能合心意”。不然,老百姓不会买。《猫蝶富贵》上画有猫、蝴蝶和牡丹,猫蝶是耄耋的谐音,希望长寿,牡丹表示富贵,合在一起是希望老人富贵长寿。
六十日赶忙,三百天闲逛 过去的手工业,一些有季节性,年画生产就是。“你看他不像腔,三季荡在那里,但到第四季一季就解决问题了。”房志达说,这叫“三季靠一冬”,“六十日赶忙,三百天闲逛”。 年画制作分为绘、刻、印、裱四道工序。绘、刻都是一次性的,裱也不是必须的,所以,年画的生产主要落在了“印”上。 在年画销售的淡季,年画铺制作大量的糊墙纸和炮仗纸,销售量大且不分季节。房志达说,“我们王荣兴两样的”,带3点傲气。比起年画,彩纸赚得不多,更重要的,王荣兴有其他季节的主打产品。每到春季,浙江养蚕地区要贴《蚕神》。端午时,舞龙船要贴《招财进宝》、《张天师》,均有几万张的销量。端午节过后到了真正的淡季。但也开始慢慢积攒过年的年画。 “七死八活,金九银十”,手上的活日渐停不下来。正常一天印250张,火烧眉毛时每人日出500张,“客人就等在一旁,随时准备拿走。”那是中号的《秦叔宝》、《尉迟恭》、《财神到》等,37cm ×28cm左右。顶顶大的是浙江省养蚕用的,整张的四尺宣纸大小,136cm ×68cm,一天只能印100张。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店里七八个印工,“从鸡叫做到鬼叫”。 房老的右肩比左肩低很多,这是印画时右肩膀不断弯腰扦纸,久而久之变形的结果。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 年画生产和销售后来都集中至桃花坞大街,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好,水运发达,运输方便。二是文人多,找绘稿、刻版和印刷的人都方便。 王荣兴的年画主要销往安徽、浙江、江苏。纸张、颜料是最好的,印刷师傅也手艺最高。江浙一带的纸张店或者南货店都开着单子来买。所以王荣兴的年画销售一般是买家上门订货,且大多是批发。“那时批发、单卖一个价。”最终的雇主大部分是农民。 年画销售的旺季,小买家就睡在年画店,等着拿货。过去苏州水路发达,有人写个单子给船老板,让船把货带回去。小本生意买四五百张,自己来不划算。除了杂货铺、纸张店、香烛店、南货店,摊贩和掮贩也来进货,农闲时边说唱边叫卖。 过去年画贩子很多,最有名的是钱杏生,他的唱艺比卖的年画还有名。他到王荣兴进货,伙计们就让他现场唱,听过瘾才卖给他。因为唱得有趣幽默,一听就知道内容,年画又是家家必备,钱杏生的年画生意很好。卖年画也各有地界,互不侵犯。 房老说,过去买年画的人中还有一类人,尼姑,她们买去发送即是化缘。接受年画的人家,有钱的给钱,没钱的也会给两个鸡蛋或一升米。“她们一般买《钟馗》、《张天师》、《划龙船》等。” 年画零售一般配套卖,里面包括了门神、《灶王爷》、《财神爷》、《花开富贵》、《一团和气》等,都是紧俏商品。家里养猪养牛的,还会买些牛王、马王类。此外,“门神”年画也按对卖。《一团和气》之类可以单张卖。 年画的价格还是便宜的,普通人也买得起。“门神”尺寸分大中小。有钱人买大号门神,一般人家买中号的,草房棚子也要贴,大不了贴最小号。价差也不小,比如大门神卖2块,小号可能售5分。“尺寸越大,印刷难度也越大,工价更高。我们学艺初期都只能做做小号的,大号都由大师傅来印了,那就已经达到了出师的水平。” 山塘街的手绘年画也很有名。真正的有钱人会买最好的手绘年画来挂。手绘年画比印制年画价格略高,但一般不会高过一倍,太高会卖不掉。虎丘、山塘街一带处处是买手绘年画的人。手绘一般不会过于精细,画得较粗犷。过于精细,报酬与付出也不成正比。手绘的内容就来自年画,根据顾客要求画图案。
画里头的南风北俗 桃花坞年画的套印,甚至有多达20多套的色版。无论人物结构、色彩、造型、刻工、印刷……整套工艺在中国套印年画界里几乎无敌手。很多地区都发展出了本地的年画,但市场需求依然渴望桃花坞年画,概因其精美。远至河北、广东、陕西等地,都有到苏州来进货。 我曾经认为,各地年画里的门神造型差不多,都是传统型的“关公战秦琼”,“神荼对郁垒”。然而,印了近70年年画的房志达揭开其中的奥妙,里面大不同。 每个地方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到年画上,内容一样,形式不一。按今天的说法,有地区版本。 如《灶王爷》。腊月二十三,苏州有送灶的年俗。下午摆上贡品后,大人不让小孩说话,把印有灶王爷神像的纸马一烧,把灶王爷送走。 《灶王爷》像,一般只刻个墨线版,用油墨印,然后用金粉。江苏的《灶王爷》都用金粉,叫“金灶”。但南通的《灶老爷》要用银粉,叫“银灶”。用金粉还是银粉,根据地方需要,而非金粉银粉的价格问题。江苏、浙江一带的《灶王爷》统一白脸、金灶。南通一带的《灶王爷》纸张不用大红,而用粉红、玫红。 要《灶老爷》的地方很多,都是几百万张的大生意。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名字响当当,销量最大的就是这《灶老爷》。王荣兴印得最多的也是《门神》和《灶王爷》。其余如端午节、清明节贴的只是一小部分。 《灶王爷》的形状各地也不一样。江苏的《灶王爷》下面有五子,就是“五子财神”。当时安徽还住了好多河南、河北人,他们用的灶王爷也上金粉,但分灶公、灶婆,是一对。苏州只一张。桃花坞木刻年画上的些微细节都是有区别的,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风土,也充分尊重了市场需求。
文大毛与武大毛
贴一对时,门神的脸应该朝里,“翻脸门神不对脸”会闹笑话。进了大门后,不同方向的内门也要贴不同的年画,比如朝东的贴《金鸡报晓》。 中堂一般要贴民间供奉的神像,以直幅的形式或卷轴的形式为主,挂在堂屋中央正面的墙上,整开大小,两旁配对联。《一团和气》贴在客厅,也有挂《关公》、《观音》或《财神》的。堂屋、房门要贴吉祥的门画,比如《福禄寿三星》和《麻姑献寿》。《刘海戏金蟾》贴在小柜上和孩子的房间里都可以。正月初一贴《岁朝图》祈福,《岁朝图》也是成对张贴。 王稼句提到过,台北故宫有一张庆新年的图,里面的建筑房门打开着,可以看到内里的厅堂。第一进大门上贴着两个武门神;再进去,第二进大门贴文门神。为了躲避鬼魅的侵扰,贴门神一类的东西是很普遍的。但宋朝以后,治国方针上重文抑武,民俗上就顺应出现了文人扮相的门神。之后在年画张贴上有了“大门武门神,二门文门神,后门靠钟馗”的这么一条。文将哪能领兵?民间都晓得。 不过,房老说,文武门神的民间贴法是另有窍门的。文门神主要是《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等,武门神有《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等。在安徽,门神叫“毛”,文门神叫“文大毛”,武门神叫“武大毛”。 当时,武门神销量很小,基本家家户户都贴文门神。“但如果家里死了人,一定要贴‘武大毛’。别人一看,就知道那家家里有事。” 此外,人在出生、结婚和过寿场合也要张贴特定的年画。结婚时《龙凤呈祥》、《和合百年》、《合门喜庆》、《莲生贵子》、《送子观音》等。浙江养蚕地区,三四月份清明节期间有蚕月的说法,“蚕忌”期间忌讳进入蚕室。这些地方过年不贴门神,只在蚕月里在蚕门上贴《逼鼠蚕猫》、《黄猫衔鼠》和《金鸡报晓》等年画。蚕怕声音,怕风尘,人们看到年画,不再进入蚕室,保证了蚕的安静生长。
老版弥足珍贵 房志达在王荣兴时,较复杂的年画大概有九、十套版,最多十一、十二套。与往前的巅峰期相比,已简化。几家年画店中,王荣兴积下的版品种最多。其他如鸿云阁、吴锦增,版在抗战时毁于一旦。朱荣记、朱瑞记等均为民国时期从老店出去自立门户,“满师后,自己去刻几副需要的版子,开个小作坊,做一些市场需要的东西。”房老说,“你叫他刻全,没有这个能力。” 年画版的品种很多,一代人刻不全所有版,也刻不起,材料、刻工都是成本。一般新店只挑最好卖的品种找人刻。清明节、端午节时的品种就不涉足了。王荣兴有一些独有的版比如《钟馗》、《划龙船》、《金钱虎》等。 到后来,即便有版的王荣兴,也追求盈利速度,简单的价格便宜,卖得更好。畅销品的印版用颓了,重新勾图,找人新刻。至于版样设计,房志达说,“到了我们先生、师叔、师伯一代,一些版老早不印了,只挑要的。那些复杂的版,我们也看过,戏文啊,民间小说啊,都是明末清初或再早些时候的,人家不要了呀。民国一有了胶版年画,这些东西全部打倒了。印刷品多漂亮啊。” 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两百种传统桃花坞年画样式,相当一部分源于王荣兴的存版。解放后的1950年,苏州市文化局组织将所有桃花坞年画的印版统统拿出来整理,每副版印两百张。房老参与了存版清点工作。文革时年画版被毁,所幸这些年画的样式被保留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