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诗人,都会有些偏执

 cntagu 2016-01-20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抑郁情绪古已有之。文人寻求出口的方式就是以诗寄情,抒怀心中不得志。史书有载的大人物里“郁郁而终”的其实不在少数。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人将惊世天才扎根于混乱的精神状态、矛盾的情绪中,肆意挥霍与绽放,终究成就身后之名。在诗人天马行空的狂狷,独来独往的洒脱背后,你是否读出了他们的偏执,抑郁,错位?







李白  



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李白最终在满腹郁闷中离开了长安。 从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遥望长安日, 不见长安人, 再到“却望长安道, 空怀恋主情”, 这一步一回头五里一徘徊之中, 展露出来的是李白孤愤难平的心。


原本只是纯粹的诗人,却在政治抱负寻求不到出口时迷失在自我催眠中。我们从杜甫诗中读出了李白“谪仙自我”的意味。这个对李白精神有深刻认识的朋友这样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晚年又在怀念李白的诗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在其诗文中频频以“谪仙”来仙化自我,大肆张扬,如“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原本就极易产生精神偏执。他硬要往政治上发展的人生定位,使他生成了越是走不通政治而越是要走的精神偏执。“谪仙”自视,这种宗教情感的支撑,让李白始终感到自己有一种超人的伟力,也进入了仿佛一夜卿相的政治迷幻。





李白身上的偏执表现为打击越惨,追求越烈;越是无望,越感到希望。他一生都在入世与出世,从政与还山中矛盾斗争着,一生都没能解决的困惑构成了他性格上和思想上很多恍惚迷离的画面,加重了他严重的人格扭曲和精神偏执,用杜甫的诗来概括就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李贺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素以风流飘逸自命的李贺,,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多病早夭。外貌的自卑加之因年岁增长而时常伴随的疾病的催逼,让他抑郁成结。“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


十八岁的李贺在诗中说 : “ 终军未乘传, 颜子鬓先老” ,未到终军建功之年, 已象颜回一样衰弱、 早生白发了。 十八岁时, 不但满头白发, 而且开始往下掉了: “旧夕著书罢, 惊霜落素丝”  。此后, 白发和落发, 成了他经常感叹的对象: “ 秋姿生白发, 木叶啼风雨” (《伤心行》)。






李贺的早生白发与内心的焦虑忧愁不无关系, 贺诗中就有不少直接诉说自己焦虑,失眠的诗句。他自命清高,心里所思与现实格格不入。生活越不如意,而想像越超越现实,反衬现实越凄苦,这样连锁式的反应,使李贺陷入苦痛之中而无法挣脱。 仕途上的失败让他彻底绝望了,且这种绝望影响着他一生。“雪下桂花稀,啼鸟被弹击(《出城》)。






 李贺诗中表现的鬼魅世界,来源于他心灵苦闷极致而生起的幻影,也是他精神冲突发展到最后的迸裂。比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官街鼓》)。当他从幻觉中清醒过来,就会感到失魂落魄,而死亡作为一种存在,对他的人生价值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屈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的情绪是忧伤与孤独的。 这种消极情绪长期伴随着诗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奔走的征程,并在其诗歌中不自觉地吟唱了出来。《离骚》云: “忳郁邑余侘傺兮”, 《悲回风》叹: “气于邑而不可止”。《史记》中也有记载他抱石投江前面色枯黄,身体干瘦,披头散发地独自走在江边自言自语,可见精神已经到了十分萎靡的地步。





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岂余心之可惩”的政治执著,也是典型的偏执。他在文中反复描写,如何离开令他失望、厌倦的尘世,乘着腾云驾雾的龙车,上天下地的追求传说中缥缈的女神,以及公正无私的天帝。“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这是他当时心灵极度受创下逃避现实、遁入幻想境界的写照。


在悲观失望的状况下,屈原试图找寻安慰。《离骚》中提到,他曾向人咨商。其中一位是屈原的姊姊女嬃,她是以半带责备的方式,规劝屈原随波逐流。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屈原满腔的委屈,义正词严地宣布死而无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还曾经咨商过另外一位灵巫。他问:我要保持我的纯洁而死,还是同流合污而生?这位灵巫回答得非常老实而无技巧:你的志节已经高超到神灵的境界,祂们已经无法为你作决定,你就选择你觉得最合适的一条路吧。他决定不与庸俗者同流合污:“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最终心力交瘁,走上自我了断的凄凉末路。






古人用不同的方式排解内心的抑郁,或寄情山水,或纵情诗酒,或自我终结。古人的困惑现代人通通都有,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大多现代人往往不会选择古人的这几种方式,而是选择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直面内心并不容易,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是,只有勇敢地面对,你才能获得改变现状的勇气。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让自己改变一点。




下拉屏幕可进行留言

作者:明悦




镜相是一个积极探寻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是由古典书城创始人老米的好朋友申音及其团队,和心理学工作者李松蔚老师共同发起的。尝试用各种新媒体的手段,放大心理互助的力量,努力让你我的生活改变一点点。


如果你们想追求更好的内心生活,不妨关注一下。


欢迎参与镜相实验

看见  是改变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