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张浚张栻裔张氏23种谱汇集(引用)
1、湖南张栻通谱张氏 (张浚-张栻-)
先祖张浚,其子栻占籍宁乡,后裔散居湘潭、益阳、善化、辰溪、沅陵、安化、邵阳、湘乡、浏阳、武冈、溆浦等地。清光绪2年(1875)各邑纂修通谱。通谱公派:(自二十三派始)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2、湘乡欧源张氏(张浚-张栻-张炳-明经、明养、明缣、明孙)
谱称宣公生焯、炳,炳生明经、明养、明缣、明孙。明孙字耀南,法名十三郎,原籍江右,宋淳佑3年(1243)徙居湘乡县西南八十里欧源,今属双峰。历八传始分景洪、景信、景瑜。景瑜传两派至廷治、廷汲,治生应栋、应宿。汲生应奎、应举、应试,衍为五房。清康熙55年(1716)始修族谱,乾隆14年(1749)续修,咸丰6年(1856)三修,光绪29年(1903)四修,1995年四修。乾隆16年(1751)建宗祠于欧源。派语:明世庚辛,德俊音思,景仲伯廷,应星嘉施,仁正后代,文学永隆(文学永隆四派改就公派)。
3、宁乡龙塘张氏(张浚-张栻-焯-张明义字濲滨、张明羲字周易)
是族肇自唐开元曲江相公之弟南康伯九皋至南宋魏公浚、南轩公栻,功在社稷。魏公卒,葬宁乡龙塘。栻生焯、炳,焯生明义,字濲滨;明羲,字周易。明羲四传至万宝,结庐沩山墓前。明初,万宝生仁秀,谱尊仁秀为一派祖。宁乡清道光七年(1827)《张氏玘裔廷、邦房支谱》"昭兹纪略"。
4、长沙樟树亭张氏(张浚-张栻-…-张汉瀹-张钊-雄春、应春)
始祖栻公,十传至汉瀹公,原籍江西吉水县鹅颈大丘。明永乐间偕弟汉清来楚南浏邑东乡第二都圭法里红沙堡。后清公迁益阳。汉瀹公携子钊公卜居星沙北门外鸳鸯井,继居善化河西槽塘桥,后迁樟树亭。谱尊汉瀹公为第一派,三世雄春、应春之后兄弟八人端、琢、鸾、浩、俊、杰、佺、俍,鸾、俍无传,衍为六房。清嘉庆十年(1805)建宗祠于樟树亭。咸丰七年(1857)创修族谱,光绪26年(1900)续修,1948年三修。派语:(自十派始)应正世大,光明显耀,承绍人囗,永昭宗道,建立功囗,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5、长沙峡山张氏(张浚-张栻-…-张季文-张锡)、长沙城南寿文房五修支谱张氏(张浚-张栻-…-张寿文)
宋绍兴七年(1137)栻公随父浚公由蜀来楚,居永州,后同葬宁乡十都官山。栻七传至元季文忠公昊,宦游江西,移寓丰城。明初子锡公护卫南京,洪武三年(1370)由丰城坪坝街移居长沙峡山,至八派衍为四支。清康熙十一年(1672)创修族谱,乾隆元年(1736)续修,同治八年(1869)三修,宣统三年(1911)四修。谱以昊公为始祖,锡公为支祖,锡公子行清公为一派祖。派语:行文环廷,大朝显明,宏启开立,仕正必成,枝长叶秀,裔世昌荣,桂馥兰馨,京楚闻声。
初祖九皋,字子远,号绍湖,唐张九龄之弟,居曲江。十四传至栻,字敬夫,学者称南轩先生,宋著名学者。栻八世孙寿文,字星辉,元明之际自江西泰和圳上迁居长沙城南,为本谱始迁祖。
6、宁乡长桥张氏(张浚-张栻-…-继张斌-张锡、张铙)
唐宰相曲江张九龄弟四川节度使九皋公十四传至宣公,宣公支分派别七传至继斌公,字廷芳,贡选教谕,未任,因元末兵乱卜居宁西长桥。斌五传至锡、铙二公,锡公三子:乾公迁蜀,艮公迁祖塔,坎公留居长桥;铙公生宪公,迁松坑。锡、铙二房合谱始修于明万历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道光元年(1821)续修。铙房支谱始修于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三十二年(1906)续修,1932年三修。派语:派从继述良,孝顺子孙昌,为能光景祚,永瑞德含芳,礼乐崇周孔,诗书振楚湘,文明昭国泰,俊杰启家祥。
7、宁乡沩宁张氏(张浚-张栻-…-张仁秀--孙张琮-锡、鍊、锷、锦)
先祖张浚。浚卒,其子栻、杓葬父于衡山下枫林乡龙塘之原,即宁乡十都官山。后世张氏聚族于宁乡。奉栻八世孙仁秀为一世祖,其曾孙琮生锡、鍊、锷、锦四子。1925年锡、鍊、锷三房七修支谱,堂号冠英。
8、宁乡龙塘张氏(张浚-张栻-…-张仁秀-张敏、张杰)
曲江相公九龄弟九皋公凡十三派生魏公,魏公生宣公,又八派至仁秀公,世居龙塘,生敏、杰。敏公生纲、维、纬。纲公衍瑄、琮、瑢、玘四房,维公衍琦、珂、珪、瑆四房,多有迁往湘潭、湘乡者。纬公衍綕、纯二房,杰公衍珠、珉、珍三房。总祠建于官山。明成化18年(1482)、清雍正10年(1732)、乾隆37年(1772)瑄、琮、瑢、玘、维、杰六房合修族谱,道光后各支分修。道光3年(1823)、同治2年(1863)维房续修。道光6年(1826)、同治3年(1864)、光绪24年(1898)瑢房续修,光绪28年(1902)、1948年瑄房续修。道光12年(1832)、咸丰8年(1858)、光绪8年(1882)、1921年玘房世朝支续修。道光7年(1827)、光绪11年(1885)、1923年世廷、世邦及铨支续修。光绪10年(1884)又合修通谱。官山总祠通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9、湘乡夏紫桥张氏(张浚-张栻-)
奉南宋理学家张栻为一世祖。栻葬父浚于宁乡沩岭官山,遂居宁乡。传至第十世铣,明洪武间迁居湘乡下寺桥(后称夏紫桥)。清宣统3年(1911)五修族谱,堂号清河。
10、邵阳东乡大水田张氏(张浚-张栻-…-张千一,又称千载公)
始祖宣公,支裔徙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圳上。宋元间千一公(又称千载公)又自庐陵托籍于岳州巴陵县新墙市。递传至嗣贤公,字帝用,明洪武初由巴陵新墙迁居宝庆府邵阳之东乡两广塘回龙桥(今靖合乡)大水田,派分濂、海、灒、清、澄、源、漗七大房。宗祠在大水田。裔孙相逊公于天顺间由大水田迁居仁凤乡张家垅。族人分布于万安、卫东、保厘、槎江、靖合及四川铜梁县、壁山县大陆场等地,分祠在仁凤乡张家垅。清乾隆33年(1768)创修族谱,咸丰6年(1856)续修,光绪16年(1890)三修。班次:忠明千万世,嗣孝绍相廷,时正安邦本,文才永胜宗,国朝多吉庆,祖泽广兴隆,列圣钦鸿业,荣封锡汝桐,勋垂钟汉楚,熙载镇江东。
11、邵阳曲塘桎木山张氏(张栻-…-张万祥)
始祖栻公,五代孙万祥,元大德年间自沅陵迁宝庆邵阳大东路洪桥,至明洪武年间迁曲塘桎木山。原派语:万德再有志,永定世仲朝,兴国承宗祖,安邦正泰良,义立名家泽,文开景运昌,士宏希上达,才大焕庭光。
12、武冈张氏(张栻-张焯-张翔--孙张万隆)
始祖栻公长子焯生翔公,曾家江西泰和,复寓辰阳。翔公孙万隆卒葬武冈杨林寺,隆公第三子再华,字学祖,户名胜保,元泰定4年生,明永乐3年卒,落业武冈三陂田石壁江。1930年建支祠于田塘村。1949年纂有族谱。旧班:再德榖应彰,友本文天廷(范),范(元)世(国)国(京)惟(大)京(学)。合班: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贤良,慈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
13、洞口山门水口张氏(张栻-…-张翔-…-张秀成)
以黄帝五子挥公为第一世。一一五世至张栻。至一一八世翔公,任荆襄参知政司官,寓辰州,为迁辰始祖。第五世秀成公,原讳必信,号甲四,元时任武冈路总管,遂留籍焉。住山门水口(今属洞口县)。第八世良臣,子十三,泌亮居蔡山;泌才、泌兴仍居山门水口;泌录居月塘;泌文居吊水;泌达居石背,余不详。泌兴派下十三世仲文、仲富、仲贵为该族旦落始祖。族谱始修于明万历37年(1609),1992年七修。咸丰间南轩公位下泌才、泌兴公等十五族建挥公总祠于武冈州旱西门内。五修班次: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通,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得复仙元。
14、安化张氏(张栻-…-张万宝、张万全)
宣公七世孙万宝、万全,万宝为宁乡龙塘支祖。万全生伯瑛、叔瑛、季瑛、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等。因元乱烹沸,近郡沅州、靖州、岳州、武冈州等处城路俱陷,至正7年(1347)携带家小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乱,有明定鼎,奉旨随偏还籍,洪武20年(1387)卜居安化。伯瑛居岩底;叔瑛葬五里牌;季瑛居马头;琨瑛居大范,生一飞、再飞。一飞衍量、仁两房,量房居大范,仁房落业八里潭;再飞迁柘溪,衍天庆、天寿两房,庆房后迁宁乡。玉瑛居钟底;仲瑛居益阳栗山;金瑛居冲头。清康熙25年(1686)合族建万全公总祠于县治西街。康熙、雍正、乾隆间三次合修宗谱。前派:叔祖宗,时敏立,再国文,朝一汉。后派: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竣齐标甲,恩纶福泽悠,诗书承世业,孝友绍先猷,邦遇荣膺锡,家声永振球。汇族合选五言循环大同派行歌:钟灵徵积厚,沩衍庆同熙,柱砥川腾壮,熳游景萃奇,城南留胜迹,锁阮重遗基,派续良模远,柯交奕叶蕤,炳高彪节义,培笃振弓箕,锦绣千秋贵,流芳百世师,林泉延道脉,燮理荷荣禧,墀拜杨休命,钧陶复旧规。通谱公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精华,绂冕芬徵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5、零陵发元坪张氏(张浚-张栻--三世孙张朝凤-张允-张万隆、张万盛、张万祥)
远祖浚公,南宋西蜀锦竹人,葬宁乡县沩山。其子栻,后徙居衡阳,后裔居长沙、衡阳、宝庆、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孙朝凤于宋理宗时在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四世孙允从泰和县迁居湖南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五世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万祥居衡州,万隆、万盛居祁阳、邵阳。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发元坪,为零陵始迁祖。清初,万盛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成为蜀中望族。
16、祁阳张氏(张浚-张栻--三世孙张翔-张允-张万隆、张万盛)
始祖浚公,宋孝宗隆兴2年(1164)葬于宁乡县沩山,其后裔散居于长沙、宝庆、衡州、永州、辰州各地。浚玄孙翔迁江西省泰和县。翔子允迁沅陵县,宋末复迁泰和县西山乡,元初迁来祁阳。在县内定居的有万隆、万盛兄弟和从弟万纯,其子孙分布在今邵东、衡南、祁东盘塘、永州和县境芳名亭、丝塘冲、腊园、张公亭、白水等处。
17、益阳栗山河张氏(张栻-…-张仲瑛-张天景)
始祖栻公,八传至仲瑛公,字大成,迁居湖南益阳岐市。仲瑛公之子天景公,字庆云,于明洪武年间自岐市徙居益阳栗山河(今属桃江)。谱尊庆云为一世祖。庆云公生有二子:长道富无传;次道贵生益秀,益秀生子四:世荣、世华、世富、世贵,衍为四大房。明嘉靖40年(1561)创修族谱,清康熙28年(1689)、雍正10年(1732)、嘉庆10年(1805)四大房合修,光绪25年(1899)世华公裔松、柏、权三支五修。同治7年(1868)建庆云公祠于栗山河。至1948年,庆云公裔男丁4911名,女口2468名。支派:天道益世单,廷广时文应,之善良方(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登甲(植远),芳徽洵鼎盛,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惇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18、安化三洲张氏(张栻-…-张镗-次子张溟)
魏公四世孙镗公,靖宋难,其次子溟公,韬踪敛迹,遂家梅山。字派:焕德文才绍,宗祖万式功,名允代兴盛,可一必昌隆,崇先忠孝志,承武大儒封,奇策丹廷献,祥开庆演宏,嗣徽继述绪,用力勉于中,理学昭来彦,佑启烈维雄。
19、益阳炭溪、峡山张氏(张栻-…-张镗--张惟孝、张惟考)
谱称始迁祖俊世、富联二公为魏国公第五世孙镗公之后。镗公二子:惟孝、惟考。惟孝公子万宝、万全于元乱烹沸之际携家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难。明朝定鼎,万全公奉旨还知安梅,万宝公留居吉水县圳上村。之后其后俊世公闻荆南安定,于洪武间毅然迁楚之辰。阅二十年挈唐氏转徙于益治西之炭溪,为炭溪张氏始迁祖。惟考公于宋理宗景定5年(1264)迁往山左。元顺帝至正5年(1345)曾孙凤仪公复徙益水南之白鹿寺。其子富联公于明洪武间更迁于益阳峡山口,为峡山张氏始迁祖。炭溪谱牒自明崇祯11年(1638)至1944年凡六修,峡山谱牒自明末至1943年亦六修,1993年二支首次合修。峡山房二十四世张国基,谱名裕晋,曾为全国侨联主席。俊世公房派语:俊宗文穆时,忠国守良其,善成贤相继,德广启鸿基。富联公房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挺秀,元明尚应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合族派语:岐黄望族兴,姓字赐长弓,孝悌彰河岳,廉劼耀古今,丰功书竹帛,壮志贯霓虹,万代崇风范,新章谱胤雄。
20、宁乡水口张氏(张浚-张栻-张焯-义、明,义公子毅甫)
始祖唐曲江之南康伯九皋公,八传至璘公徙成都。再六传至宣公,生二子:炳、焯。焯生羲、义二公。义公子毅甫公,仗义负文丞相骸骨葬江西之吉州,遂寄籍江右,四传至贵文、绍文、景文三公,明洪武元年(1368)兄弟由江西泰和圳上迁宁乡。贵文居山底,绍文居水口,景文居烧汤。贵文公下分良、善、聪、德、智、民六房。清康熙47年(1708)贵、绍、景三房合修族谱,乾隆27年(1762)三支合建义公祠于西城外,之后各房各修支谱,光绪间又合修通谱。贵绍景三房派语: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枢炳培锡泽,新荣起锦期,恢宏勖经济,光耀庆洪规,运兴人进福,本正树开枝,孝友家声远,中和祖绪垂。
21、宁乡水口张氏(张浚-张栻-…-张铿,字毅甫)
始祖为唐季九皋,字子远,号绍湖,原籍粤之曲江,后迁湖南长沙。至宋浚,字德远,号紫岩,以不能恢复中原为恨,令葬衡山下宁乡之龙塘,是为始迁之祖。子栻,字敬夫,为宁乡张氏一派祖。传四派至铿,字毅甫,官九江道,仗义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遂寄居泰和。至八派,元季绍文,字如海,自江西归籍湖南宁乡水口行路塘。
22、沩宁水口张氏(张浚-张栻-张焯-张明义、张明羲,张明义子张铿字毅甫)
曲江始祖九皋,字子远,号绍湖,唐时任四川节度使。越十四传,名栻,字敬夫,号南轩,原籍四川绵竹,曾主讲城南、岳麓书院。栻于宋淳熙七年二月初二卒于江陵府舍,其弟杓护柩葬宁邑十都九区枫林乡巃塘官山魏国公墓右。谱尊为宁乡开派始祖,三派明义、明羲。明义子铿,字毅甫,宦游西江,寄居吉州太和县圳上。七派源升,官元评事,生贵文、绍文、景文,贵文任元兵部尚书,年老告假,率两弟复徙宁乡。贵文卜居宁乡山底;绍文,字如海,卜居宁乡五都水口;景文卜居宁乡汤溪。枝繁叶茂,衍散宁邑及他县。宁乡1924年《沩宁水口先儒裔张氏七修谱》
23、湘乡张家渡张氏(张浚-张栻-张焯-张明义、张明羲,张明义子张铿字毅甫)
始祖南轩公,子二:炳、焯。焯生明义、明羲二子,明义公子毅甫四传至贵文、绍文、景文公。绍文公卜居宁乡五都水口,生子九,第六子添裕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宁乡迁湘乡张家渡,生子仁、义。清康熙47年(1708)贵、绍、景三支合修族谱,光绪32年(1906)张家渡五修支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