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拉拉:欲用毕生精力争得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王浩然 2016-01-21

为了抵制塔利班不让女性接受教育的规定,2009年12岁时开始通过互联网以“日记”的形式,将塔利班统治下的真实生活告诉外界。2012年遭枪击大难不死。康复后,继续致力于推动能够让妇女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13年荣登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之一,同年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演讲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4年与印度人权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她,就是巴基斯坦17岁女生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17年前,马拉拉的呱呱坠地,给亚齐丁一家带来了欢乐。虽说出生的是个女孩儿,按当地男尊女卑的习俗也不会被祝贺,但亚齐丁还是用一位阿富汗战争中女英雄的名字为女儿取了名字——希望马拉拉能够与众不同。在全是男性的族谱中,亚齐丁甚至还在自己名字下方画上一条线,郑重地写上了“马拉拉”三个大字。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注定了马拉拉的命运非同凡响。

童年时代,马拉拉就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了父亲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由于受习惯、传统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当地不仅不主张女性抛头露面,而且一般也不会让女性接受教育。但在父亲开办的学校里,不仅接纳女童上学,而且还接纳穷孩子上学。每次看到街边有捡垃圾的孩子时,马拉拉都会央求父母让他们能够进校园免费读书。

马拉拉的父亲原先在一所大学教授英语,但因学校不鼓励独立思考,她的父亲毅然辞职自己办学。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马拉拉时常把父亲当作一面学习的镜子。“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要说我还没做什么。”父亲的这句话,无意中竟深深影响了马拉拉。而睿智的父亲、明理的母亲以及开明的家庭,更造就了马拉拉的自由人格,以至于马拉拉的父亲日后坦言:“为什么我的女儿如此勇敢?”“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马拉拉出生的斯瓦特河谷,曾是巴基斯坦著名的风景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用“山谷相属,川泽连原,林树蓊郁,花果茂盛”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其秀美风光。近代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则将这一地区称之为 “东方瑞士”。随着冷战的结束,这里开始逐渐成为“恐怖主义的沃土”。荷枪实弹的士兵、铁丝网、暗堡中的枪口以及巡逻车上的重机枪,替代了玄奘笔下的世外桃源。

2001年“9·11”之后,塔利班的势力逐渐渗透并控制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当时马拉拉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学校,那是最后一批不顾塔利班命令而接受女学生的学校之一。但最终学校还是被迫关闭了。在学校里,马拉拉除了每日勤奋学习,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倡导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上。

2008年,11岁的马拉拉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在白沙瓦市的一个记者俱乐部,马拉拉第一次登台演讲并公开质问塔利班为何剥夺她的基本受教育权。随着政府军与塔利班武装冲突的升级,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阿穆尔·汗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马拉拉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推荐一名学生用日记的形式为BBC匿名撰写博客。

起初,一个名叫艾什的16岁女孩儿同意写日记,但后来因为她父母担心塔利班报复而予以拒绝。最后,亚齐丁便向记者推荐了自己的女儿。尽管马拉拉此时只有12岁,但她的父亲却觉得女儿有足够的实力担此重任。在父亲眼里,马拉拉不仅学习成绩好,有演讲才华,更有满腔正义的英雄气概。“当然,让她去写博客是很冒险的。”齐亚丁说,“但是我认为,不去揭露事实会是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最终为这种粗暴的恐怖主义和极权主义让步。”

自此以后,马拉拉开始用“太阳花”做笔名,有针对性地记录下塔利班统治下的恐怖生活。每次写完日记,马拉拉都要穿过塔利班控制的镇区,冒着生命危险将日记交付给当地BBC的通讯记者,再由通讯记者将日记扫描成电子文件,发送给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

在日记中,马拉拉写满了对塔利班的愤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日记在BBC的博客陆续发表后不到3 个月时间,就已经在西方世界掀起轩然大波。马拉拉的名字不仅与政治精英相提并论,而且还成为各国政要谈论的焦点。2009年5月,《纽约时报》记者亚当还专门将马拉拉和她父亲的故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由此,这个立志要当医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两个月后,马拉拉就在7月12日生日这天做出了“弃医从政”的决定。马拉拉说:“我现在有一个新梦想,要做一名政治家。因为这个国家里有很多危机,我想消除这些危机,拯救我的国家。”4年后,马拉拉则表示想当巴基斯坦总理。她告诉采访记者说:“我想当总理真的很棒,因为我可以通过政治拯救整个国家。”

随后,国内外知名媒体采访不断,马拉拉则始终不放过每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竭力呼吁确保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面对镜头,马拉拉从来不曾畏惧,也从来不依照塔利班的禁令遮挡自己的脸面。她甚至还向感到害怕的女孩们大声疾呼,恳请她们走出卧室为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

随着马拉拉对外宣传活动的增加,再加上媒体的频频采访,马拉拉的身份遂被一一曝光。由于在争取妇女权益方面的杰出贡献,2011年10月1日,13岁的马拉拉获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2011年11月1日,马拉拉成为首位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得主。当地的《快车论坛报》撰文称,马拉拉是那片荒野中孤独的声音。她的奔走与呐喊成为激励女孩们重返校园的号角,她的荣誉与影响力也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剑。对很多巴基斯坦人而言,她俨然已经成为抵抗塔利班的象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媒体的传播与曝光,马拉拉父女二人双双被塔利班组织列为了“黑名单上的人”。 塔利班先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出死亡威胁,要求马拉拉的父亲阻止女儿的活动。后又在马拉拉的“脸书”(Facebook)底部留言予以恫吓。塔利班对马拉拉的仇视逐渐升级。2012年,塔利班组织的狙击手一连数月都在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准备实施袭击。就在塔利班欲再次踩点袭击之际,传来了马拉拉的母亲将在10月9日开始读书认字的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