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于 能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这是北齐魏收的《腊节》诗,夏代称腊日为“嘉平”,诗写了他在腊八节那天喝酒的情形。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又叫“腊八节”。这天是古时的“腊日”之一,是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从先秦起,人们在腊八节都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随着东汉佛教的传入,民间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变成了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开始到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活动,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这段日子其实是传统整个“大春节”的组成部分。腊八的到来,意味着拉开了整个过春节的序幕。《后汉书·礼仪志》注云:“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从中可一窥腊八节的活动是要“吃吃喝喝”的。这是因为“腊”原本是一种祭礼,周朝时就已经有了。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汉改为“腊”。蔡邕的《独断》说:“腊者,岁终大祭。”农业社会,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收的繁忙过后,先民们开始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周代为“大蜡”(即大祭)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就称十二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从先秦起,腊日并不固定。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腊八”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说明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佛教的介入而改。 为什么会有腊八节?传统说法就是从上述在腊月举行的腊祭习俗而来。祭祀的对象正好有八个,即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田神)、井田神、猫虎、坊、水庸和昆虫。这说明“腊八”在先秦时很有可能是个固定的说法,由于腊祭是在腊月举行的,渐渐地,大祭的日子也被定到腊月八日了。 可是佛家又有一种说法,说“腊八”之所以成为节日,是出自佛教故事。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遍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饥渴难耐,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羊女赶到了,她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野果,用泉水煮成粥喂他,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就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在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佛门从此将腊八这天定为“佛成道日”。而且为了纪念,每逢腊八这天,还要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叫做“腊八粥”,之后又演变成我国的一种民间习俗,可能逐渐取代了以前腊日大祭时的食品。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中可见,在宋代腊八粥已很流行了。《金瓶梅》第二十二回写西门庆在腊月初八请应伯爵吃“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的腊八粥。而清代吃腊八粥的习俗更为盛行,做法也越来越讲究。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项映薇的《古禾杂识》记:“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以蔬果诸物煮粥,曰腊八粥。尼庵中或举放生会。”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记腊八粥:“庵寺僧徒日打斋,粥分腊八按门排。干菱炒栗兼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自注云:“十二月八曰,各寺僧设豆糜、杂糜、菱、枣、栗于中,名腊八粥。女尼以秫煮熟风干,入釜爆之,大倍于粒,名‘兜榛’以馈檀施。” 吃腊八粥的习俗源自佛教,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关腊八节的由来,到底是源自我国传统的腊八祭,还是佛成道日,这就让人费思量了。所以就有学者想把这两方面的原因都考虑进去,认为腊日本来就没有固定,但是因为东汉时佛教内传,带来了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成道的传说,于是人们就渐渐地将腊日定到十二月初八。例如《荆楚岁时记》里记载腊八的民俗活动,就有“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的内容。但是新的疑问又来了,为什么我国汉魏以前的腊日祭期,就没有“腊八”的说法,而《荆楚岁时记》中说的腊八风俗活动似乎又与佛事无关。并且,再进一步追问的话,我国上古时期的腊祭庆典活动又为何没有保留至今? 不管怎样,吃好腊八粥,人们就开始过小年。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这不,刚吃好,又要开始准备过新年时的欢乐吃喝了。 出自《俗到底的日子》(于能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