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流之星】方建:难忘美国交流这一年

 时过境迁417 2016-01-21
点击“微博士美国留学分享”关注

【微前言】方建,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华大访学的专业是Civil Environmental Engineer (CEE)下面的Land Surface Hydrology Group, 现在在武汉大学工作。我们相识于华大的球场,他的真诚沉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之后他马上顺利毕业,获得教职,并终于有时间为平台写下了这篇回顾美国交流日子的文章。谢谢方建,也希望大家喜欢他的文字。

访学经历

由于签证的原因,我于201312月才抵达西雅图开始我的访学生活,这对公派交流的我们而言是很晚且相当不适宜的时间,因为临近学校圣诞假期和冬假,还没来得及熟悉校园和实验室,结识新的朋友,校园里就已经人去楼空。那是一段比较艰难的适应期,阴雨绵绵的天气,完全陌生的环境,我曾经穴居两三天不曾踏出家门,一直单曲循环李宗盛的《山丘》,如今想来有些矫情却相当真实。

随着假期的结束,我的穴居生活也就结束了,渐渐熟悉了新的实验室,科研工作慢慢也步入了正轨;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了组织,通过春节聚会结识了马老师、伟民,之后又陆续认识了李老师、喜洲、左微等球友,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

留学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对新环境、新生活的调整适应是每一个新来的留学者无法避免的挑战,苦闷、孤寂、压抑等在所难免。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很多方面,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从自我相对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找到并打开一个窗口,让自己融入到新的世界里。在北美,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华人学者联谊会,他们会提供一些平台,帮新来的留学者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此外,学校周边也有很多教会组织或者有教会背景的NGO,他们会针对海外的学生、学者开展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提供一些交流的平台。他们也许有一些宗教传教的目的,但我个人感觉出国交流学习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其不由分说地排斥,何不尝试打开这扇窗户,去了解他们,感受彼此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不认同,但不必拒绝理解。

作为一年短期交流访问的学生,我们深知自己与其他攻读学位的学生不同,我们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同时也要尽最大可能地学习体验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有种精神叫“work hard play hard”,强调学习工作与生活不可偏废。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在交流的那一年里,虽然最后还是有很多遗憾,但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句话。现在回想访学的那一年,当时浓厚的求知求学氛围肯定是留存下来最深的印象之一,尤其是在回国前的几个月,总觉得还有太多东西没有学习,太多事情没有去体验,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深深的恐慌感。

华大的学习与科研

我的专业是自然地理学,来华大主要交流开展洪水灾害的相关研究。但总体而言,我的专业属于地球科学学科,对华盛顿大学地球科学相关专业都比较关注,旁听了其中的一些课程。华大地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涵盖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他们分布在多个不同的学院,包括地理系(Geography)、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大气科学系(Atmospheric Sciences)、地球与空间科学系(Earth and Space Sciences)、环境与森林科学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Forest Sciences)、海洋与环境事务学院(School of Marine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等。其中在大气科学、森林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实力尤其雄厚,走在世界前沿。


一所学校教育的成效跟其教育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华盛顿大学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硬件方面,华盛顿大学有三所主图书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专业性的图书馆(如工程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每所图书馆均设有独立的学习间和集体的讨论室,里面黑板、电脑、打印机设备齐全,既可满足一个人安静的学习,又很适合小组的集体研讨。此外在学生活动中心(HUB)的二楼也布置了可供休息学习的桌椅和沙发,在一楼就餐后,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背景不同肤色的学生在此热烈地讨论着问题,处处都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软件方面,从课程设置到频繁的研讨会,整个校园给人一种简单纯粹的学术圣殿的感觉。首先,校园里各种规范的制度以及良好的后勤服务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用在其他科研无关的事情上花费过多精力;其次,课程在美国高校当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位置,研究生虽然要承担很多科研任务,但课业学习从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些,每门课程都有高强度的作业,频繁的小组课程项目设计,繁重的文献阅读和难度较高的期中期末考试,使得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能锻炼相关思维,提升各项科研技能;此外,在华盛顿大学学习期间,能切身感受到学术交流的活跃,每周除了各自实验室的讨论会,每个学院每个学科都开设有讲座或研讨会的课程,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研究机构的人员前来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不同学科方向间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十分频繁。

西雅图的山水

每个在西雅图生活过的人,在离开后对此处的山山水水都会有种深深的留恋。它没有一些美得让人惊讶的风景,甚至在初来的游客眼里还略有些平淡。但待得越久越能感受到此间山水独有的魅力。我们曾戏说如果比较美西最大的三个城市,那洛杉矶就是彪形大汉,旧金山是大家闺秀,而西雅图更像是透着些许文艺气息的邻家碧玉,不事雕饰,宁静自然是这个城市的气质。面朝大海,背靠雪山,山湖环绕,四季分明,环境得天独厚。瑞尼尔雪山与普吉特湾相互守候,海的蓝,雪的白,遥相呼应,这种浪漫丝毫不逊于《西雅图夜未眠》中华盛顿湖上的船屋和《晚秋》中夜晚闭市后的派克市场。


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西雅图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海湾、海岛、雪山、雨林,各种盛景应有尽有,甚至在几个小时车程后还能欣赏到荒漠的景观。在这样的环境下西雅图人对自然、对户外运动有着特别的偏好。周末或节假日,骑行、跑步、hiking、野营,或乘船在华盛顿湖和联合湖上徜徉,体验自然已成为西雅图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是跟自己的专业有关,我对这些户外活动也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回想起去年春天在圣胡安岛野营,伴着阵阵海浪声入眠;暑假的时候,和同伴们一起驰骋5000公里开展美西自驾之旅;秋冬时节,顶着细雨从North Cascade公园的trail淋雨回家;还有环湖骑行,看枫林尽染一步一景兴奋不已。想起这些,至今仍然意犹未尽,正如《兰亭集序》里所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尾声

2014年在西雅图的一年非常幸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虽然相识时间不长,却在异乡留下了一段段最难忘的回忆。漫漫旅途中的欢乐相伴,激情球场上的挥汗如雨,细雨秋夜里的秉烛夜谈,天朗风清时的登高徒步,让这一段本来略显暗淡的时光变得色彩斑斓,让有些平静的国外生活变得毫不平淡。有的时候与朋友一起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那是一种得到理解与找到共鸣的兴奋,与科研进展无关,与生活得失无关,这种感觉常常让人怀念不已。回国后,大家回归各自的生活,相聚不易,却依然能感受他们对工作对生活的认真与热情。期待着与大家再次相聚,再次一起驰骋!

小编:Violet果粿


为了更好地排版,我们决定对平台排版字号做一个调查,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微博士美国留学分享|美国大学生存指南

微信ID:Weishare2015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16号字体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