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态度】指责之前请先了解人性

 geegang 2016-01-21

这几天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则新闻:

 

2016114日,是江苏泰州统考的日子。泰兴济川中学一名三十六岁的吴姓女教师在监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结束,才被人发现。令人惊讶的是,已经读初中的同学,竟然能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是考试太投入了,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险。突发性疾病,往往有一个急救时间,有些生命,原是可以挽回的……

 

随着这个新闻还有一个家长的评论:

 

 


经过当事学生的还原,一些细节呈现了出来:

 

孩子描述给我的是————’,那种声音很重的呻吟,我问她,你觉得是什么?她说还以为是打呼呢,很恐怖的呼噜声。

 

她肯定没有觉得是生病,她觉得很奇怪很恐怖,但是没有人敢讲,没人去问。

 

广播里在叫收卷,但是老师没有收卷,胆大的学生就问,然后还是没有收卷,于是他们自己站起来把卷子放到桌上,一个一个出去了。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去摇老师,外面的孩子又进来,知道老师可能晕过去了。

 

紧接着,微信、微博上开始了对学生、对教育制度、对社会的口诛笔伐:

 

“学生太冷漠”

“应试教育让人麻木”

“中国教育太失败”

“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

“只教知识不教做人”

“这个社会怎么了”

……

 

似乎这件事拨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一时间,摇头叹息的有之、痛心疾首的有之、高声谴责的有之、大声疾呼的有之、出离愤怒的也有之。

 

各路人等大有积闷于胸不吐不快之势。

 

对此,笔者先不置评,咱先讲个故事,然后诸位自己去琢磨。

 

1964313日午夜,在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公寓前,酒吧经理凯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名劫匪。惊恐的凯蒂高声喊叫着:“救命!杀人啦!”,公寓楼上有住户亮起了灯,劫匪被吓跑了。但过了一会,劫匪发现并没人下楼时,便又返回现场对凯蒂继续施暴。最终,劫匪将她杀死在公寓门口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凯蒂数次大声呼救,而至少有38位公寓住户到窗前观看,然而没有一人下楼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凯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

 

这件事引起美国社会的轰动,人们纷纷谴责凯蒂的邻居见死不救,并感慨人与人之间过于冷漠。这件事也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们的思考,并就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几位学生被一位“老师”带入一间教室。“老师”安排他们坐好,填写问卷,然后关门离开教室。就在此时,“老师”假装生病突然摔倒在门外走廊上,并大声呻吟着。几位学生都听到了门外传来的不寻常的声音,也都表现出了一些如抬头瞧、侧耳听、起身看等反应,但他们发现周围“其他同学”(实验助理扮演的)都在低头答卷的时候,也就继续答卷,对门外的呻吟声置之不理了。

 

是不是很眼熟?

 


类似的街头实验经常出现在西方的电视节目中


这种旁观者众多却无人施救的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形成“责任分散效应”的原因很复杂,结论也存在不少争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根本不是什么冷漠、麻木、教育失败,更不是什么社会出了大问题。

 

这就是简简单单的“人性”。

 

换句话说,是人就这样儿。



 小悦悦事件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典型案例。还记得当年那些舆论么?


监考老师死前究竟什么表现,挣扎是否剧烈,是否呼救都未知。有些人习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问题,感觉一代不如一代什么的。建议他们在爬上道德高地体验优越感之前,先了解点人性,了解“责任分散效应”,这样就不会被自己的第一反应带走了,因为没有经过思维加工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浅薄的、情绪化的。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出现类似的事情就可以感觉很正常、无所谓了。了解人性正是为了发现并克服人性中的弱点,通过研究和教育让人们不再被这些弱点所驱使。

 

“责任分散效应”怎么破?很简单,相信自己、不过分从众;还有,求助时认准一个人“抱大腿”。


 
内个...不是这么抱啦~是认准一个人求助,而不要泛泛的喊“救命”


喜欢本文就尽情转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