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不到!山东这些美食背后竟然都有一段传奇!

 f321wn 2016-01-21


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起来看看这些山东特色小吃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吧!
德州扒鸡
店小二偷懒 老掌柜受益

康熙三十一年,在德州城西门外大街,有一个叫贾建才的人经营着一间烧鸡铺,小买卖还不错。有一天,贾掌柜有急事外出,就嘱咐小二压好火。哪知道贾掌柜前脚走,小伙计不一会就在锅灶前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煮过了火。贾掌柜回来了就试着把鸡捞出来拿到店面上去卖,没想却是鸡香诱人,竟吸引过路行人纷纷购买。事后贾掌柜潜心研究,改进技艺。贾家鸡有名了,老主顾建议请临街马老秀才品鸡起名。马秀才尝了尝鸡,问了问做法,边品边吟,顺口吟出:“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呀!”贾建才于第二年,即1693年把扒鸡提到元宵灯会上去卖,销路大开,名声大振。


博山酥锅
心灵手巧苏小妹  逗留博山留美食

博山酥锅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系大诗人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所创。苏轼赴任山东诸城,携家眷和苏小妹同行,逗留颜神店(今博山)。一日,苏小妹学做一锅有鱼有肉有菜的“大锅菜”,她改变颜神窑工传统混合放菜的方法,采用层层摆放,然后文火炖之。因其困乏疲劳,既昏昏睡去,待半夜醒来,锅裂火灭,心惊之余,掀锅盖一看,香气四溢,尝之鲜香酥嫩。博山百姓为纪念苏小妹,便定名“苏锅”,因“苏”“酥”谐音,而且酥锅全部菜品酥烂,所以便改称“酥锅”而流传至今,博山酥锅因此而得名。


利津水煎包
不忘改良技艺  终成一代名吃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扬名于民国年间。民国5年,位于利津城西街庠门首路南的刘明远、刘凤岗父子的“茂盛馆”开张,请来了盐窝镇尚乐安来县城合作经营水煎包,生意一开张就颇有人缘。一晃30年,茂盛馆在兵荒马乱中苦苦挣扎,刘凤岗停停做做,也没忘记对传统水煎包工艺进行改良。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刘凤岗试着用发酵的面粉做包子皮,竟然一试成功,一次偶然机会,他又发明了“打面水”这一关键技术。上世纪40年代,茂盛馆刘凤岗的水煎包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味,铺子前排队买包子的景象,成为利津城庠门首前的一道亮丽风景。


临沂鸡肉糁
夫妻俩为报恩 书法家赞美味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经常接济他们。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为了报恩,将家中留着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鸡汤被煮得黑糊糊,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王羲之看着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意思是有人参一样功效的米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sa)。


潍坊火烧
一个火烧 背后是繁荣

说起肉火烧的起源,这还要从“火烧”的源头说起。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担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连年受灾歉收,他勤政廉政,开仓放粮,带领老百姓积极抗灾,百姓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市场恢复繁荣景象,各种潍县地方小吃出现,火烧也在这时候出现。那时候火烧相对很简单,清代潍县有大批的农民利用农闲做火烧进城叫卖,他们用木杠子来压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们叫它“乡火烧”、“杠子头”。直到到清末民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烧当中,肉火烧应运而生。



【想关注我】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

请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山东旅游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