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主持人:农品堂创始人,资深农业专家 何学功 武汉蜂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莫夫 第二我们在县域空间概念下谈经济谈农业回避不了一个现象,大规模搞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大家都知道后边牵扯到复杂的土地流转问题、集体产权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针对农民的公平是怎么实现的? 那么我们先从第一个疑问开始。第一个疑问,我想从牟主任这里开始,他负责农委信息化工作,我这两天做了一个功课,牵涉2015年国家在信息化方面四五个大的文件政策及具体的措施出台。12月份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还有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等,国家投了很多钱,有对革命老区、落后地区扶贫方面的支持,电子商务专项专款的支持,有对农民进行手机使用技能的支持等等,在这些新政策、新项目资金支持下,“互联网+”概念变成了一种类似运动的一种趋势,怎么去理解政府?怎么去理解企业?怎么去理解在农民基础之上形成的简单的初级社之间的关系?我现在把话筒交给牟主任。 下一个问题交给陈市长,他既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建树,同时他也做过城镇化建设工作。第二个问题是,我们针对县域以下的城交乡、城关村及中心建设,过去搞撤乡并镇,同时牵涉到很多土地流转、土地置换,集体土地的问题、宅基地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些农村公用设施、道路等问题,这就使我们想解决民生的发展和效率公平问题如何解决,我想听陈市长给我们精彩的分享。 何学功:非常感谢!如何在农业里面去实现技术、组织、金融的突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自己进入农业这26年的过程当中,没有像今年这样对农业感到有一种绝望的心态,新农人们心态很好,但新农人们别忘了你是技术出身,并没有在农村生存,你到底和老农人是什么关系?而且你们绝大多数是在食材层面上做沟通对接,可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在食材生产方面食品安全方面并没有像媒体宣扬的那样悲观。互联网没出现以前,在基础食材流通方面也有高效率的公司或组织在做这个事情,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历史过程,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的规律,我们需要一种洞察力,新农人怎样利用自身敏锐的互联网思维,你是否能抓住技术的突破点,解决组织问题和金融问题,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所以我今天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是先思后攻,下面把话筒转移到莫夫先生手里。他是从事县域电商的新农人,同时他也服务农村县域以下的农业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和个体户,那么他怎么去理解我刚才那个疑问,新农人和老农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共死?还是慢慢融合,我想听听他个人从业的感觉。 我们团队干农产品电子商务县域服务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算是这个领域里面做得比较早的一批人,这几年下来感触非常深。怎样在县域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让大家都做出增量价值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县域农业电商服务体系到底需要什么?包括什么? 2014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白皮书出了8个模式,2015年宣称已经做出的模式不下20个地方。这客观反映出一个事实,在县域确实很难找出完全一模一样的公司。第二,这个模式可能从20个变为30个、40个、50个甚至更多,它是产生更多做法和模式的土壤及本地化的基因。 在搭建县域农业电商服务体系时,抛开一些基本的功能单元,比方说提供公共的硬件设施、物理空间,把原来的农产品生产、品控、流通技术标准迁移到这个上面,让互联网兼容运用,除了这些之外,我个人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个体系搭建。 还有一些地方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淀,怎么样把地方文化的传承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光,进而带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背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模式。不同产业结构和地域特点决定了农业电商服务体系的千姿百态,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状态。 已知的模式包括B2B、B2C,微商的C2C等等,结构差别导致本地区农产品资源总量、资源特性都不一样,我们如何去组合运用这些不同的渠道模式使他们能够卖得好。如果说结构化的特点决定了你整个平台的功能区分,那么这种模式的组合运用和品类细分就决定了你业务体系怎么设计,是前端重还是中后端重还是供应链的难点更大还是流量获取难度更大,需要根据业务体系去理解不同的营销模式,没有一刀治百病的方法。 2015“互联网+农业”复盘研讨会 暨2016跨年迎新大会 上海专场 扫码加入哦 文章作者:新农商学院 梓涵 本文由新农商学院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