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仿品(1)
在网上读了《理性看待仿品》也有一些想法说一说,帖子说“古代仿前朝的一定有收藏意义,现在仿古代的当然没有任何收藏意义”。帖子简单扼要的说明自己同时也代表了一大批收藏者的心态。
我的看法不同,为什么不同呢?既然我们承认古代仿前朝具有意义,那么如果清朝人也这样想我们今天会少了多少的珍贵的文化遗存。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现在的仿品不也是古代仿前朝的吗?二十年前为曾写过一篇关于赝品书画历史意义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阐述中国绘画艺术至少从两晋开始就有文字记载就有仿赝品出现。正是依靠着赝品中国美术才完整无缺的传承到今天。毫无疑问欣赏学习真品与欣赏学习赝品最终结果自然会有差距,但是在中国这个至今仍存在的收藏观念-秘不示人,包括博物馆。除了安全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经常让人观赏会造成藏品的损失,如日本收藏的几件天目耀斑瓷只是在一定的特定日期从展出。日本曾经邀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赴日观摩,在参观现场天目耀斑盅在铺着厚厚地毯上离地不许超过30厘米的高度。中国专家只能趴在地上细细观赏,因为害怕出现意外所以才做出这种不近情理的规定。瓷器表面看比较容易保管,其实也十分娇气。为在二十年前购买的一百多件湖田碗已经有多只自然破裂。特别是一些较薄的瓷器,轻易不拿出来。有时稍微手重一点就会造成损失。重器知道的人多了危险也很大,几年前辽宁某地为了抢夺两把豫丰紫砂壶杀死了三位老人。博物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复制藏品陈列,也是为了防止藏品受损。正是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机会接触真品,学习研究主要依靠仿品。中国陶瓷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与仿品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绘画基本是赝品才得以流传。
“理性看待藏品”实实在在是摆在广大收藏者的重大话题。所谓现代藏品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完全按照原作用现代工艺或传统工艺复制,工艺和艺术水平基本达到或超过原作,坚持原作艺术流派和风格。第二类,不完全仿照原作,或仿型、或仿釉、或仿彩只是对瓷器的一部分进行仿制。第三类,是按照自己的臆想参照历史器物,臆造带有前朝款识的器物。第一种仿品完全仿照原作难度极大,成本极高,真实的再现了原作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色。不但博物馆有收藏陈列的价值,私人藏家也有很高的升值和欣赏的价值。现在大拍卖行这类仿品动则几十万成交,几乎是拍卖的主要拍品。(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