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奥秘》

 退休工程师 2016-01-21

道德经的奥秘
                              
第一讲:老子传道

(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外:事实上眼睛是常常会欺骗我们的,比如这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图像,但是当你的眼睛移动时,是不是觉得它在旋转?而且你越紧张,它旋转的速度就会越快,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眼见并不为真。)
                             

曾: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讲清楚,很多人读了《道德经》以后,他心里就想,原来道家是阴谋的,老子他这种心机啊,是不正的,所以你看读《道德经》到最后就不道德了。这种情况太严重,而且我们这一次必须要把它说出来。否则的话,那你这样不是很冤枉老子吗?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老子给我们的影响,也是一阴一阳两种都有。你从这里可以证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老子是在解释《易经》的最高的那一个部分。所以他告诉我们,中国人要怎么样怎么样。可是我们听出来的结果呢,很多是听到相反的是,这也是老子很无奈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一次,为什么不一下子就开始讲《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我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基础,这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甚至于产生破坏性的东西,我们先把它挖掘出来,我们把它说清楚以后,我们用一种很正确有心态去了解老子,这才是我们这一次要做的工作。所以这一次我们真正了解《道德经》以后,我们应该可以把这些负面的影响,把它降到最低,这样才有意义。 
                                 
你看老子,他一共只写了五千两百多字,当然了,这又是则案例。中国人讲《道德经》五千言,那如果按照西方标准一说,你不能超过一个字,超过一个字就是不真,中国人不可能这样,所以当我们讲老子的文章一共有五千个字,我们就知道,他前后会有一些弹性,可以少一点,也可能多一点。所以现在老子的版本很多,其中一个版本它整整齐齐切成五千个字,反而不可能是真的。当然,我们今天很遗憾,老子亲手写的那一部经不见了,我不知道大家觉得不见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想,它也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是坏事。这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清楚,读老子书,我们第一个要检讨自己,我们现在都是按照我们的常识来判断,这个对,那个错。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常识本身也有问题。因为你的标准不正确,你判断出来的东西可能正确吗?好象也不对。因此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必须要抱着很冷静、很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地听听老子的话,然后回过头来要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的看法,来看老子这个对、那个错,我们不是来批判老子的,我们没有必要,我们是来了解他为什么写了这五千个字。 
                                 
我们要了解老子,要了解当时那种情境之下的老子,而不是现在用我们的方式来想像老子,那是不可以的。我们真的真的很幸运,这个可以讲真的,因为我们无意中,在朋友家里面看到一幅画, 
                                 
这幅画如果它没有标题的话,你也不晓得他在干什么。好象一个老人跟那个老虎很亲近。那他是驯兽师,他专门驯服老虎?那也完了。我们便是希望各位用几个角度来看。这个圈圈是什么,是关键。你说那是太阳,真的是太阳吗?你说是月亮,真的是月亮吗?你说我知道了,那就是什么?圣人他有很大的能量,是这相吗?其实,这个圆圈既不代表太阳也不代表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因为老子的观念里面,他没有这些东西。
                             

(外: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和老子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而画中那个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光环的大圆圈又到底是什么呢?)
                             

曾:这个圆圈就是道。因为老子他跟老虎讲什么话呢?就讲道啊,只有道老虎才听得懂啊,其他它全不懂。那老子为什么要去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好象跟老虎讲话一样。老虎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诸子百家。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各有不同立场,所以就那个立场,他讲出他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可是老子一看,你们这样子造成很多的纷争,各说各话,每个人说自己对。我们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说,我们现在的时代其实和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那老子就很着急,这样还得了?所以他就想要讲真话。可是讲真话,你活的了吗?历史上告诉我们,讲真话的,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那怎么办呢?所以他就说,那我干脆出关去吧。 
                                 
出关去的时候,他大概事先就知道有人会留住他,不让他走,他说我要走,那就会叫他留下,当然不知道留下什么,反正留下你的宝贵心得就是了。这个时候他就抓住机会,豁出去了,就写了真话,然后就“莫知其所踪”。 
                                 
你用这个角度来了解《道德经》,我们猜想老子会比较高兴,因为终于我们知道他在讲些什么,而且他为什么要这样讲的原因。而且还有一个更深的意思,就是我们每次听到的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这是在讲中国社会,叫什么?“卧虎藏龙”。你看老虎他是卧在那里的,它为什么卧在哪里呢?因为他够凶猛了,一个够凶猛的它随时可以卧倒嘛,它不在乎嘛。你能把我怎么样?你惹我,我一站起来你就完了。老子呢?老子是龙了,老子为什么是龙呢?因为是孔子讲的,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回去人家问他,他怎么样啊?他说我看别人我都看得懂,我看他看不懂嘛,因为他跟龙一样嘛。
                             

(外:据说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携众弟子前去问道,而老子见到孔子时并不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他残缺的牙齿和完好的舌头。众弟子皆疑惑不解,孔子却领悟到,老子的意思是,牙齿虽刚强,却残缺不全了,舌头虽柔弱,却保全至今。)
                             

曾:所以孔子说老子是藏龙。那大家可以猜一猜,到底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老虎当然强了,所以为什么老子他所讲的都是弱,都是柔。因为他知道他再强也强不过老虎,所以老子的哲学里面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 
                                 
我们从这幅画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很多东西来,我们就知道画这幅画的人,他本身也是道家的修养很高的人,他就这么画一画,他什么都不说,看大家你能够悟到多少,可是,老子也是不讲悟的,老子讲什么?我们会慢慢把它说出来,不要用我们的常识去了解老子,否则老子是很冤枉的。他当时大可悠哉游哉地过生活,他干吗写完以后就莫知其所踪?这是有玄机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人应该说真话。你不说真话算什么呢?可是第一个,你有没有能力说真话?第二个,你说了真话人家会不会相信?经常你说真话人家是不相信的,你说假话反而很多人相信,这事实到现在还是这样。你说了真话,你该怎么办?不然变笑话嘛。你看说真话,然后后面后患无穷,那就是笑话了。因此他的标题简单只有四个字:叫做《老子传道》。
                             

(外:《老子传道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两点:第一,道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第二,老子在讲真话,而讲真话是很危险的。那么老子的《道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既然讲真话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还要不要讲真话呢?)

                             

曾:我们今天敢在这里讲,不是说我们不怕老虎,也绝对不是说我比老子高明,没有这回事。而是说,时代背景让我们可以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我们开始要讲真话,但是不管怎么样,讲真话永远是得罪人的,讲真话永远是对说的人不利的。那大家觉得我这个不是很蠢吗?我怎么敢冒这个险呢?不会。因为大家慢慢听下去,就可以了解,现在民智已开,资讯充分,大家经过多元化的激荡,我们要来讲真话。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现在再不说真话,那人类真的是太危险了。我们不是冒险,也不是故意标榜,都不是,而是说,这几千年来,我们把老子曲解、误解,甚至读了半天还搞不懂,都不是坏事,天下没有坏事,因为那时候时未到,现在是时已到,我们讲完以后大家会觉得说,哎呀,那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经过很长期的准备,要把它真正的讲的比较清楚的一个用意。那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哪一句话开始,我相信大家都是一想就通,当然从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当然有他的用意。所以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开始经进入老子的思维,谢谢大家。

                             

第四讲:究竟何为道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呢?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曾: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我们先从假设为道,然后再推出来我们所要的那些预知,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可以用道来推出去。这就是《道德经》,非常灵活,也是非常玄妙的地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道的意思,它是混成,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可是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叫做“有物混成”,它的特点是什么?----“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要早,那这样是不是说,道把天地生出来?不是这样。而是说在一片混沌的时候,道就存在了,然后开天辟地的时候,道就开始产生作用。那尽管这样子,老子还是要替我们描述一下,这个混成的道是怎么回事,“寂兮寥兮”,寂,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声音,不声不响,寥是没有形状,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不知其所自来,但是它是独立而不改,它是独立于万物之上,可是它是恒久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中,永远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 
                                 
道,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一片混沌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天地形成,然后万物慢慢演化出来,道,附在所有万物的身上,可是它还是存在的,它还是道。“吾不知其名”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嘛,哪里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老子他很诚实,他说,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可是也没有人给他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形容的意思,我很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太大了,实在太大了。这是老子给我们对于道的初步的描述。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曾:那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搞不太清楚,所以他前面那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他在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什么叫做恍跟惚呢?老子在前面的十四章,他有这么一个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我们不是说它混成吗?它是什么混成的呢?他是那种看不见的、那种听不到的,那种摸不得的,那些东西混为一体,所以很坦白讲,你是很难追究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你摸的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拿在手上都可以把玩的时候,它就变成道的作用,那就叫“器”,器是道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常常说:你给我说清楚一点,我怎么看不明白,这种观念其实都不是很合适的。“视之不见”就是你去看它,看来看去,看不出它的样子来,叫做夷;你用心去听,听了半天听不出声音来,叫希,夷是没有色,希是没有声。然后再加上搏之不午,什么叫做搏,就是我用手去摸索去触碰,碰不到东西,那叫微,微就是无形的意思。无色,无声,无形,这代表什么,代表道的虚无性。 
                                 
道它是虚无的,因为他是虚无,所以可以变成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所有所有很具体的东西,这就是他很特殊的地方。所以老子说:大,大,实在大。
                             

 外:老子又告诉我们,道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他看不见,摸不着,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它。既然这个道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嗅不着,嘴巴说不出,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它,来认知他呢?
                             

那怎么办?那你就安静下来,求之以神。这个神也不是说是外来的主宰,说他告诉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你要用感应的,因为神就是用来感应的,你看我们今天还在讲“神游什么地方”,“跟某人神交多久”那是靠什么,靠的就是那种感应。我们要去想想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我们接着就看老子的话:“其上不缴”,缴(白敫)就是光明的意思;“其下不昧”,昧就是昏暗的意思,其上其下怎么分?其上是道本身,道本身没有光亮,其下是道的化身,它化成万物的时候,万物都很具体,都看得见,都摸得着,上下就是构成这个道的全体。你说它光明吧,它没有光明,因为真的一片光明你就看得见了,你说它昏暗吧,它也不昏暗,为什么?因为它现出来就是很光明,所有物体一现出来都很清楚嘛,这是一阴一阳,有看得见的部分,有看不见的部分,有摸到的部分,就有摸不着的部分。视之不见,就是不光亮,但是万物是因为它而可见的,万物如果没有道,你就看不见,万物有道,所以你就看出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分得清清楚楚的。可见它不光明也不昏暗。下面还有更玄妙的“绳绳不可名”绳绳就是无边无际,不可名就是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到最后通通又都回来,还原到不具任何形象的道,就叫混沌。 
                                 
这个“混沌”是什么,就是你说它没有,它又有,你说它有,它又没有。道就是这个样子,你说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要什么,它就生成什么。你没有道,哪里有电灯,你没有道,哪里有高楼大厦,你没有道,哪里有桥梁,这个说都说不完的,无边无际,但是它又是万物共同的归宿,你看高楼大厦最后不见了,为什么,回到道那里去了,东西最后烂掉了,人最后死掉了,任何再宝贵的东西最后都是回归于无嘛,那就回到道,然后道又生出万物,万物又回归于道,一方面看是生生不息,一方面是慢慢又把它回归原来的地方,这样就叫做循环往复。这就是《易经》的道理嘛。 
                                  
外:《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老子的《道德经》则进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如果说《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对《易经》最深刻的诠释。那么老子通过这种诠释,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曾:老子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世界上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它是宇宙一种不变的规律,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就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一个规约,你就要按照这样的轨道、遵照这样的方式,然后你就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你该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为你是离不开道的。 
                                 
四十二章,老子说了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它原本是混沌状态,无边无际,浑然一体,可是这种形状,这种状态,它是可以打破的,就叫开天辟地,西方人就叫bigbang,大爆炸,一爆炸以后,混沌的状态就显现出不同形体的万物,那我们就把它叫做什么,叫做创生,叫做深化,这都是事实,万物都是道所生,但道依然存在,这个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这一点是老子思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道不但生成万物,而且是万物运行所不可离开的法则。所以三十四章老子特别说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它是泛滥流行,它无所不在,哪里它都去,什么它都生得出来,这个“其”就是道的意思,“其可左右”就是说它可以左,也可以右,它无往复界,无所不至,万物恃之而生,所有的东西都是秉持这个道产生出来的,但是最要紧的是“而不辞”,道并没有因为说我把你生出来了,我就要控制你,我就要干预你,你不听我的话不行,没有这个意思。他还是让你自然的,你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都在道里面嘛。“功成而不有”,我这个道把所有的东西生出来,我不居功,我不控制,“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我不做你们的主人,我不做你们的主宰,你们各人去循你们的道,有没有德也是你们自己的事,换句话说,我只提供本钱,我只提供机会,我只是指出方向,只是有一些规律在那里,但是你们自由自在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告诉我们,老子是没有主宰的观念,他没有说道在主宰谁,天在主宰谁,他没有这种观念,他还不主张教条,因为都摆在这里,你自自然然的,你自己去走。我觉得这一点呢,是我们应该好地地去在实践当中去找到自己的路。
                             

外:老子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道虽然生出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它不会主宰任何事物,因为道只是宇宙自然中的基本规律,能不能认知这个规律,是一个人的修行,要不要遵循这个规律,是一个人的选择,但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出,自己是否遵循道了呢?
                             

我们现在很大胆的,用现在的语言,让各位养成一种“怎么去看出这个道来”的一个比较粗浅的方式,请大家指教。当我们面昨任何事物的时候,第一步,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有什么,我生下来时光溜溜的,一件衣服也没有带出来,我的身体发肤都是受之父母,都是父母给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体会到连我的身体都是身外之外,然后你就进入第二步,客观地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性是什么,只有在这种心态之下,你才有办法很冷静,没有欲望的引诱、指引,都没有,你就不会有主观的一种执着,你在这个时候,那个事物的真相,它就比较容易如实地显现出来,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很主观,都是戴着有形眼镜,都是以你自己的想法来看那个东西,那是不正确的。所以你必须要告诉自己,这都不是我的东西。你就冷静、客观、公正,这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就叫道心,那就是道的能量在指引我们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性是什么,这样一来,你就会比较合理地去面对它,去处置它。第三,享受过程,结果你计较它干什么,当你处置完了以后,你要再退回来,再一次地提醒你自己,我原本无一物,我又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得了就是得了,没有得就是没有得,给我的就是给我的,给别人的也是给别人,有那么必要去生气吗?有那个必要去争执吗?有那个必要采取各种手段来明争暗斗吗?没有必要。因为什么结果你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就符合我们所讲的一切是那个过程比较重要,我过程已经享受过了,那个结果呢?就显得不重要了。 
                                 
你看一个很好的珠宝,你欣赏过了,那个价值你已经有了,至于最后放在哪里,你计较它干什么,真的放在你这里,你晚上还睡不着呢。那你不如放在别人家,你自己反而轻松。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最珍贵的珠宝最后不会放在任何人的家里面,都是放到博物馆里面去。 
                                  
外:说到这里我们基本已经明白,道就是宇宙自然中的基本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应该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此外对于道的认知,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曾: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你从道的立场来看,它是在生养万物,可是从万物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在依从道的规律。这个叫做一体两面。道,它是一种法则,也是一个生源,这一句话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因为你如果只看到一面说,道它产生一切,生完以后它就不管了,那万物就可以各自走各自的路,它天下就大乱了。那还得了!现在不是,道,它把所有东西生出来,它又在它们的身上始终没有离开,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经常都是不知不觉在依道而行,反而是好的,你如果学了很多东西,你反而会离经叛道,你反而会破坏道的本质,你会违反了道的规律,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老子有那样的主张――“弃圣绝学”。你觉得很奇怪了,这是个好东西啊,你怎么把它去掉?就是因为,如果你把学来的东西拿来离经叛道,那还不如不学,这个我们以后会慢慢地分析,我们只是提醒各位,不要用主观的,用有色眼镜来看老子的东西,那就太辜负老子的本意。那道的法则是什么?你不能光说它是惚惚恍恍,它是混沌的,它是混进来的,你摸不清楚的,那不行。所以老子在很难讲很难讲的时候,他还是要讲,在不容易讲不容易讲的情况下,他还是尽力地讲,所以,道的法则,按照老子的意思,有两句话,写在四十章里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就是靠运动啊,它没有靠别的,它一切动动动动,它就产生万物了,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作用就是弱,而不是强。一般都是认为强者才会胜,实际上,柔弱胜刚强。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会比较清楚。所以我们下一次就要先说,为什么反者道之动,这个反是什么意思,谢谢大家。

第十四讲: 无知无欲

外:道德经中的无知无欲常常被解读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圣先贤老子怎么会主张人们不学无术呢?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究竟该如何解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老子的无知无欲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呢?
                             

曾:有人说,老子要我们无知无欲,是真的吗?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看你怎么解释无知无欲这四个字。你说一个人无知无欲,这不是要我们变成木头人吗?当然不可能,更何况人活在世界上,他有几个责任,第一个,要使自己生活下去,你看自己都活不了,你还谈什么呢?其他的不要讲了。你要生存,你要生活,你必须要有知识,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一些欲望,我什么都不要了,这种人也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但是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只为了自己的生活,那这个人没有什么价值。我们身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去了解人类的责任,因为我们近四百年,我们已经离开道越来越远,我们几乎快把这个世界给搞垮了,我们几乎快把人类给灭绝了。灭绝人类的,永远是人类自己,这句话,我们要深刻地放在脑海里面,所以现代人的责任,远远超过以前那些人。因此呢,人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有欲望,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老子,如果他是禁欲的,那我们就不要读他的书,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是主张禁欲的。如果他说禁欲,那你就问他一句话,那你自己就一点欲望都没有吗?他就答不出来。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因为那谁都知道那个害处太大了。
                             

外: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呢?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曾:我们讲到无知无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是什么呢?它只是那个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那一种状况。就叫无知无欲。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害的欲望。老子当年讲无知无欲,创是看得很深,很远,很广。你看我们中国人,说父母死了以后你不能忘记他,你要定期地去上坟,可是我们有规定,一年一次,顶多两次,不可以常常去,常常去的话,那到底是死人重要还是活人重要,可见任何事情有个度,所以无知无欲其实才是最好的。知跟欲的那个标准那个度,而这个是会变化的,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所以为什么要灵活,就是这个道理。 
                                  
道,他是不主宰人的,这一点,我们要常常放在脑海里面,道如果主宰你,你就不必那么伤脑筋,你自然就会满足到合理的程度,你自然就会知到合理的程度,那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价值了,就完全被摆布,一点自主性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创造力?因此人必须要常常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那个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是随时有不同的标准,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修炼。
                             

外: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不去追求那些没有必要,虚妄不实的东西,更不要有违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欲望,对于知和欲,更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和控制。那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对于事物的善恶、是非,我们又该如何来分辩呢?

                             

曾:老子在第四十九章的时候他讲了这么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是一般人认为这个是善的,我也认为这个是善,一般人认为这是不善的,那我就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也认为它是善,那这不是糊涂吗,这不是是非不明吗?这不是无知吗?这个无知跟老子所讲的无知是不太一样的,这个无知是完全没有感觉,没有知识,老子那个无知是你知道以后,你要怎么样拿捏那个尺度,你自己不受这个知的困惑跟痛苦,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言的,老子说,这种态度,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德善。这个“德”,就是得到的“得”,我就得到善了。 
                                  
你看那个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他拿了隔壁的钱,你就认为他是偷,你不是在冤枉小孩吗?小孩跑到隔壁家里去,看到桌上有钱,他就拿了,因为他还没有这种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他没有。他认为钱就可以拿的,也没有你家,我家的分,然后你一口臆断了,这个小孩这样还得了,才几岁,就有偷窃行为,那你就会告诉他,哦,(他知道了)原来可以偷,本来他还不知道可以偷的,现要你为了他好,你给他讲一大堆道理,才启发他,原来是可以偷的,谁的罪过?然后你说你是在做善事,实际上,你显然是做坏事。 
                                 
老子接着又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讲信用的,我也对他讲信用,不讲信用的,我也对他讲信用,我就得到真正的信用。有人告诉你,说老板在找你,你怎么反应?我问你你怎么反应?你马上就去,然后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么怕老板,一讲到老板好象魂都没有了,老板叫你去,跑得好快啊。他们就看你笑话。人家叫你去,说老板叫你去,你说你骗我,那他心里想,我本来是跟你开玩笑的,你既然说我骗你,我就骗到底,他就讲一大堆真实的,讲到最后,你去了,你就上当了。老板也看不起你,那怎么办?那就需要一种叫“无知无欲”,无知无欲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平常心,就这句话而已。你告诉我,老板找我,我也不一定相信你,我也不会不相信你,反正我手头的事情我总要告一段落吧,我还是正常地在进行。因为如果是真的,他就会急了,放下放下,老板在等你,不可以这样子,你再拖个一分钟,他说来来我替你做,你赶快去。那就八成是真的。
                             

外:老子认为,对于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之,对于不讲信用的人,也要讲信用,其实这样做并非不辩善恶是非,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用自己不完整的认知,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来简单判断是非,那么对于负责的社会现象,老子还有哪些透彻的分析呢?
                             

曾:十九章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所讲的“绝圣”我们会不会觉得很好笑?老子本身就是圣人,那你还绝什么圣呢?你从这里应该得到很大的启发,老子如果存心当圣人他不会讲这句话,他跟自己过不去?他根本没有心要当圣人,是我们非捧着他当圣人不可,他才有资格讲这句话。你有资格是圣人,你才可以讲,圣人有时候也会害人,圣人有时候也会说错话啦,圣人有时候也拿捏不准啦,你自己有很丰富的知识,你才有资格讲说有很多知识你宁可不要,很多事情你宁可不知道,你一知道,你就糟糕了,一知道,你就有时候会想到,刚开始你控制的住,慢慢你就控制不了自己,那你要这种知识干吗?“民利百倍”,老百姓就得到一百倍以上的利益。你绝口不谈什么仁义,老百姓他就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你讲了半天,他学到了,做父母要怎么样才会受到子女的欢迎,做子女,要怎么样才能博取父母的欢心,完全是虚伪,完全是表面的。完全是不纯不真,是有一个目的的。那就叫什么,就叫做机巧,就叫做诈伪。所以老子才会讲“绝巧弃利”。你把所有的机巧、诈伪统统弃绝了,你把满脑子想得到的货利,也把它放弃,就没有盗贼了,哪里有。谁愿意当盗贼,就是大家都认为那个东西珍贵,我去偷,去抢了以后,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利益,那就好了。你看有人去偷鸡,有人去摸狗,但是没有人去偷石头。现在也有了,现在动脑筋,那个石头拿到手的话,可以有一百万,这是谁造成的?大家心里很明白,有人因为老子讲这些话,他就说,老子是反对圣人的,老子是反对知识的,未免太偏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子不是没是没非,老子是什么,是“慎断是非”,这个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你看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是非不容易断,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有道理,那怎么办呢?我要很谨慎,所以常常讲,慢一点,慢一点,我再看清楚一点,再问问人家,他很不容易一下子就说,谁对谁错,很不容易,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可是我们现在认为说,你要当机立断,你要显示魄力,你要是非分明,那在某一个程度来讲就叫做纵欲。好象说错了,说错了又怎么样,这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人。仁义用来行道是很好的,但是历史上太多的人是用仁义来当做礼教杀人,那太可怕了。男女如果都重视贞操,贞操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片面只要求女人重视贞操,这就是礼教杀人,就差那么一点点而已。可是历史上都已经演示给我们看过了。 
                                   
 外:礼教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其实真正害人的不是礼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礼教来达到个人欲望的人,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提醒我们,不要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误导,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无益的欲望。
                             

曾: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心为什么乱?就是有人在倡导,我讲一个实际的状况让各位做参考,有一个小孩子大概只有十三岁,他就跟我讲,他说我这一辈子,是不是一定要考好学校,要读好学校呢?我知道他问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绝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他父母的事情,所以我直截了当就问他,你父母觉得怎么样?他说我的父母嘴巴都讲,你好好做人,你尽力去读,读到什么地步都很好,不要勉强,也不一定说要读名校,也不一定什么,讲的头头是道。我说那你就很清楚了。他说我还是不清楚。我说为什么?他说他们两个平常都是这么讲的,可是当我在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父母的那种眼神告诉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一看到有人考取北大,他那个眼光就亮起来了,两个人就很羡慕的样子,这是哪家的子弟,怎么教得这么好?那我就知道了,他讲的话完全不是他内心的话。才十几岁,他清清楚楚。 
                                 
所以十二章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个“五”并不一定是五,是很多种颜色;这个盲不是眼睛瞎了,不是,而是好象瞎了一样,看不清楚;各种声音一出来的话,你也不是耳朵聋了,而是根本就听不清楚;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那个爽,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爽,是吃起来很爽,那个爽就是食而不知其味,才叫爽。我们吃东西,那个味道,总要有个次序,一会儿一口酸的,一口辣的,一口咸的,一口甜的,搞到最后,整个那个判断系统都被你给搞混掉了,那你真的有一天搞到失味症,那是痛苦不堪。什么叫上失味症?就是什么味道你都吃不出来了。驰骋跟畋猎是同一回事,就是骑着马去打猎,好快乐,人生就应该这样,你看那些小动物多可怜,我可以主宰他们的命运。其实畋猎本来是有正当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些动物来改善他们的遗传,淘汰那些弱的,现在不是了,现在好的也杀,强的也杀,弱的也杀,大的鱼也捕,小的鱼也捕,最后什么,搞的人类神不守舍,心神不宁,就是你违反天道,你良心不安。 
                                  
外: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吵要有违背天道的妄念,放弃人类的私欲、物欲和贪欲,一切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否则必然会自食其果。无知无欲对于当今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人来说还有哪些警示呢? 
                                  
曾:十二章接着又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妨就是妨害了你的行为,使你的行为准则乱套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彼是什么,彼就是奢侈、浮华,此是什么,此就是朴实、宁静。名牌,家里再穷,也要买一个来,做面子。隔壁有,我实在买不到,偷、要、讨都可以,那一边没有面子,没有关系,这边有面子就够了。老实讲一个人可怜到要靠名牌来支撑你,一点价值都没有,但是他完全不知道。“圣人为腹”不是顾肚子,而是什么,而是内心的充实,为目不是说我眼睛有很多东西要看,不是,而是外面所有的东西。老子说什么叫圣人,就是内心的安宁平静。不受这些,外面的引诱、惑乱。你对自己控制不了的话,那你要反省,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最根本的就是说,你要知道的知,你要合乎道的欲,不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识,不要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那种虚荣,那种浮华,这才真正叫腐败,所以老子苦口婆心,是要我们善为道,因为道本来就在我这里,我怎么样善为道,怎么样把这个道做出来,所以我们下一次就要来谈一谈,怎么样善为道呢?谢谢。

                             

第十六讲:上善若水

外: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有七种善,这七个字合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纷争不断,为了争资源、争地盘,甚至发动战争,为了争名利、争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们为什么总喜欢争,怎样才能做到不争呢?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曾:《道德经》第八章有一句话,很普遍地被我们所引用,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把这四个字先说出来,叫做“上善若水”,老子很明白地指出来,水有七种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你居在善于选择的场地,水很简单嘛,水就是往低处流,我干吗要跟你过不去,说一定要力争上游?当然,人要力争上游,那是人的事,它的心很沉静,象深渊一样,不是象我们,整天动这个,动那个,这边在玩这个,眼睛还在想那个,好象什么都要,生怕落后,“与善仁”,我跟大家相处,我是很真诚的,我们不是,我们很计较,这个仁,是要给人家看的,是要争取人家的什么,那实际上就已经不仁了。说话遵守信用,我处理事情,我为政,我替人民服务,我要很精简,而不是弄得老百姓很烦琐,很不方便,我做事情,我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因为你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做到很轻松,大家就不会感觉到好象你很辛苦,然后就开始怀疑,你这样做对不对,你任何的行动都善于掌握时机,这七个善合在一起,就是两个字,叫“不争”。 
                                 
我不跟你抢地皮,我不跟你抢快速,我不跟你想得不得到大家的好感,我不跟你抢谁比较有信用,我信用度提高,银行就可以贷更多的款。我也不跟你争说我做的事情比你多,我有贡献,我一切掌握了时机,顺应了情势,自自然然,做到人家都没有感觉你在做一样,这就湄不争。不争不是说我不要跟谁争,而是我什么都不争,连不争的观念都没有。所以老子才这么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你不跟万物争,万物就没有怨尤,所以在这里这个水,其实应该就是道。“上善若水”就是上善就是道,
                             

外:老子说水有七善,这七善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反观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个字:争。大到国与国之间为争夺资源发动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为争名利勾心斗角,那么在这个纷争不断的社会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争呢?
                             

曾:第八章说的很清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对任何东西他都没有选择,你要,我通通给你,而我一点不居功,它不跟万物相争,这是它最高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那各位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我就开始不争,嘿,因为用不争才能争到最大的东西,只要你有这种念头,根本就是错的,很多人误解老子就认为他是阴谋家,用不说来说,用不教来教,用不要来要,用不争来争,错了。 
                                 
你看水,它的不争是什么?这两个字很重要哦,是“无心”的。也没有什么说我做给人家看,也没有说你们要向我学习,通通没有。只要有其中的一种,它就不足以称为上善。所以老子很喜欢用那个朴素的“朴”,就是告诉我们,你靠后天的修养,我不争,这只是修养好而已,我根本就没有争的观念。你们要争,你们去争,我也不嫉妒你,我也不要说大家不要争,要争,我比你还争得厉害,那也不行。其实很多人读老子的书没有读通,就是他有这个观念。 
                                 
人,你如果不争,你就是明道,你不会引起反感,看到人家端一盘苹果进来,你眼睛先看哪个大,要不要先下手为强,在座有什么人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哪些人我必须要事先制止他,我要不要虚假的,一上去先把那个最大的压在那里,说请请请,你已经是搞的忙不过来了,东西还没有到手,你就已经费尽心机,弄的精疲力竭,说不定最后还是一场空。但是太多人是这样,认为我聪明,我还要掩饰我的聪明,我有野心,我还不让人家看出来我的企图心,然后把这些都归给老子说这是老子教我的,你看冤不冤枉。 
                                 
大多数中国人误会了老子,认为不争要大家都不争,我才不争。这个太差了。我排不排队,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排不排队跟我也没有关系。那马上有人说,那你一定吃亏,我连吃亏的观念都没有。其实一个人吃得起亏就表示你很富有。水,它完全是不靠后天的修养,它先天就是这样,而且它还没有这种感觉,说你看,我这么大方,我无私地奉献,我怎么样怎么样,从来没有。
                             

外:中国有句俗话: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其实就是一种顺从自然的人生态度,老子之所以被称为是“自然哲学家”,就是他能够通过自然中的现象来解析人类的思想行为,那么几千年来,人类为什么总是喜欢争来争去呢? 
                                  
曾:我们常常讲“功成而不居”,这句话就表示你有功,有成的观念,这是很无奈,因为人类已经受到污染了,从小就被教导,你要成功,你要成功。实际上真正了解到的人,你就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谁成功?有史以来哪位成功,你告诉我,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成功,这《易经》讲得非常清楚,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是成功了,从那个角度来看,你说不定就造了很多孽。你看,一将成名万骨枯,那都是人家的子弟,要跟你怎么算账,我们外人根本不清楚。 
                                 
功成而不居是人类才有的观念,也是人类的不幸,人类的无奈,但是水它没有这种观念,它没有。什么叫做居功,就是我不但说我有功,而且我还炫耀,那就更惨了,我有功你们不认定也就算了,我有功你们不认定,我就要告诉你,这些不是我的功劳吗?没有我,你们有今天吗?讲了一大堆,实在讲也是多余的,只是自己找痛苦而已。 
                                 
老子他认为,人既然有天赋的创造力,你就应该去创造,只不过你创造,第一个要合乎自然,不要破坏自然,而且你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成果那你已经是够享受了,你还要什么报酬呢?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这样,不可能,老子也没有说你都要修养成这样的,他也没有。他只是说我把道理说出来,你自己要怎么做,你看着办,我们完全没有意见,我们也没有资格去评断别人,这种心态就对了。那他要怎么样,他的事,我要怎么样,是我的事,因为道不主宰我,我凭什么去主宰他,道不主宰他,他凭什么来主宰我,因此,老子那几句话,他是翻来覆去地讲,不是他记忆力不好,讲过了又讲,不是,而是那是他思想的一个重点,就是什么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为”,什么叫做“功”?就是指人应该有贡献。你要生,你要为,你要功,你一定要顺着自然,而且你不有,不恃,弗居,也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做作的,做给人家看的,就是不对。我自然地做,大家自然地感受,我也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也没有什么功劳,我也不想控制,不想把持,不想得到什么东西,各位,如果每一个人,当然做不到了,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的话,那人类是不是很美好?当然大家可以一口气就否定,那不可能啦…那是你的事啊。 
                              
外: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做任何事情都有其功利性,有的贪官认为,我为社会做了这么大的贡献,自己拿一点好处,也是应该的,甚至有人做慈善,也要大力宣扬,认为我花钱做善事了,善应该有善报呀,但是如果做善事要求有回报的话,还能称之为善吗? 
                                 
曾:老子的话已经讲了几千年,到今天没有做到,所以他感慨说,我讲的这么简单,怎么大家都听不懂呢?我的方法非常容易,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到呢?他这样感慨,感慨这么长久下来,人类还是依然故我。这就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地方。 
                                 
生养万物,你不要据为自己所有,所以我们当父母的就是说,我有生育权,但是我没有所有权,儿子是你生的,你能把他杀掉吗,能吗?那就犯法嘛。那是你的,你为什么不能主宰他,你就是不能主宰他,因为道都不主宰你,你要主宰你儿子干吗?他有他的想法,你尊重他,你可以指导他,还可以引导他,可以告诉他这样那样,最后还是他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地了解到,水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它是什么?他是帮助所有的东西顺利地成长,他第一个,不计酬,给我钱,没有;第二个,不居功,第三个,不排斥,这才真正叫做上善。你看万物都比水刚强,但是没有水的滋润,恐怕都会干枯而死。 
                                 
我们人类,号称双手万能,脑子也发达,我们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讲一大堆事情,可是说起来,人生只不过是一种失水的过程。你看小孩刚生出来,全身都是水,随着长大,慢慢地消失,慢慢地消失,到了老人家,就是水份严重缺乏,然后干枯,瘦巴巴的,要不然皮肤怎么那么皱呢?人生你再怎么了不起,就是失水的过程而已。所以老子赞美它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站在我们人的立场来讲的,因为只有人,有了文字,有了语言,就开始制造一些名词,善、不善、争、不争、利、不利……当然我们没有说它完全是不好的,因为你总有一些标准,可是你很执着,你很固定,你把那个当作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那好象就不太对了。 
                                 
水,它无所谓什么仁义道德,没有,它做得比谁都好,你看那个水啊,它一流动的时候,就把所有脏的东西都带走,它也没有向我们要钱。 
                              
外:水之所以永远欢快地流淌着,正是因为它永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从来不要求任何回报,然而在老子的观念中,水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的,那老子赞叹“上善若水”,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 
                              
曾:老子之所以赞美水,有一句话,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看到那个水呀,把脏东西都刮在一起,你现在到河旁边也可以看到,什么脏东西都来了,你就开始(说)臭啊什么的,水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众人最讨厌的这种脏的地方,水依然故我,它一点没有什么委屈的感觉,没有什么误会的感觉,没有什么卑下的感觉,它没有,我们说它下流,它也不觉得下流,反而人,天天说我不下流,最下流了。因为它没有委屈,因为它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它觉得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所以“几”就是几几乎乎接近了道,现在我们就很清楚了,上善若水就是讲道的,不是讲好坏的。“上善若水”它告诉我们,你要知道道吗?你从水里面去体会,你慢慢地向它学习,你自己就越来越明白道了。 
                                 
道,它没有自己或者他们的分别,道,它没有自己或别人的分别,它给万物以方便。没有选择说你对我有利益我才特别照顾你,你跟我比较好象交情不够,我就冷淡你,它都没有,这是我们人类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因为西方科学发达的这四百年,让我们中国实在是民族自尊心也没有了,自信心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来看看科学最要紧的态度是什么,就是不争,可是现在的科学明明在争,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科学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而已。 
                              
外:现代社会科学高度发展,但是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严峻的竞争环境使人焦躁不安,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越来越高了,但是还是没有安全感,缺少幸福感。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曾:忘情明理。把情忘记掉,把理彰显出来,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没有。科学家要申请研究经费,一定要把你的目标,你的效益解释出来,然后经过专家的评断,才说给你多少钱。你没有钱不能做事啊,你为了争取研究经费,就开始编造一大堆,其实讲起来就是那一套,我先弄一个引诱人的那种假说,假说就是虚拟的,然后我就弄很多说证明我可以做到,然后我就评估我最后的效益有多高,拿到钱来以后再说嘛,这个是研究科学的态度吗?我们不要有个人的感情与执着,我们一心一意只想把这个道把它彰显出来,但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好象使我们越来越难做到,任何人有了成就以后,要把你的成就忘掉,你才不会痛苦。你看一个歌星,他最在乎人家有没有掌声,最在乎他的唱片卖多少张,这(张)唱片它的身价有多高,那你把唱歌当什么?一旦观众跑光了,你受得了吗?当一个人把自己生活在掌声当中,你是人类当中最痛苦的一群了。但有几个人有这个觉悟? 
                                 
今天世界之所以乱,大家没有办法过得很轻松,很愉快,更谈不上什么幸福,就是因为科学它已经偏离了正道,完全是利害关系,完全是为了效益,而不是为了明道。那我们怎么来挽救这种悲剧,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谈一谈,老子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贡献,你明白了这个以后,你就知道今天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离不开科技,但科技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带来很多的祸患、灾难,我们怎么办?就刚才那一句话,还是要从《道德经》里面去挖宝,去找解药,谢谢大家。

                             

第十七讲:为人类谋福

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但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人们,为什么并没有感觉到更幸福呢?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这一切不禁使我们反思,科技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呢?而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曾:当我们想到未来的时候,我们心里都很明白,未来是会变化的,明天跟今天不一样,明年跟今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一方面知道未来会变化,一方面心里也有数,它变不到哪里去,虽然一切都在转动,但是这些转动它有它的规律性,我们把它叫做自然规律,不然的话我们对未来一点没有把握,那我们会感觉到实在太可怕了,儒家跟道家都重视未来的发展,因为没有未来的话,那人类怎么可能安宁呢?因此呢他们就想找到一个方法,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人群的秩序,儒家用的是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里面的阳性的概念,他主张通过伦理关系来建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秩序,道家老子跟儒家孔子所走的路不太一样,老子采取的是阴性的诉求,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个阴的部分,他透过自然现象,而不是伦理关系,他想办法把与生俱来的这种大道的力量把它发扬出来,而不是造就一种礼教或者教化,或者道德标准,不是靠这些的,儒家所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是人本位的,他是以人为主的,道家所重视的不是这个,他是重视人跟宇宙的契合,所以真正讲起来,在天人合一的部分,反而是老子讲得比较透彻,随时随地,人当然重要,但是人一定要配合天,人所有的作为都要合乎自然,这是老子的主张。

                             

外: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世界科学界能够得到承认吗?科技违背自然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呢?
                             

 曾: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老子,其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叫做李约瑟,李约瑟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里面就写的一清二楚,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根本,他用“根本”这两个字,他认为道家对自然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以跟西方亚里士多德以前的那些希腊思想相媲美,我们都知道,希腊那些思想后来就变成科学的根源,他认为老子跟当时他们的发现,他们的主张,很多是相同的,它可以变成中国科学的基础。日本有一个物理学家,他是日本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奖金的人,名字叫做汤川秀树,他也很感慨,中国古代的科学如果能沿着道家的轨道这样一路走下来,也许就会顺利地开展出来。这个日本物理学家他深深体悟到道家的科学意义,这是非常难得的。美国也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做卡普拉,他被称为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你从刚才所讲的这些可以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其实都是被重视的,大家都很用心在读他的书。卡普拉说如果在这些传统的学术当中,道家所提供的这种最深刻最完善的。他用生态智慧,那这个世界就会自然地循环,就会生生不息,不象现在到处被断绝,你看以前没有水泥的时候,那个地气是通的,现在水泥一铺上去以后,人要接触到地气就很困难,因为他被隔绝了。象这些就是科学在这方面没有得到重视。比如说原子弹就好了,美国当时非常清楚,不需要去炸,日本就已经非投降不可,这个时候,爱因斯坦赶快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说不需要用原子弹。可是美国总统说是是是,照炸。为什么炸?很简单,我这个时候不展示一下我的威力,我什么时候展示呢?我不展示威力,我会变成世界的强国吗?这就是没有道的一种表现。只重视术,只重视利益,而把道摆在一边,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畸形的发展。
                             

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本意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好,但是当科学技术偏离了合乎自然的轨道,只为某种利益服务的时候,带给人类的那只有灾难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究竟有哪些论述是与发展科技有关的呢? 
                              
曾:我们来看看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说“有”跟“没有”它是互相生成的,无可以生有,有复归于无,“难”和“易”它是相互促成的,如果没有这种易,你就显不出它难,如果没有它难,你就显不出这个很容易,“长”跟“短”是互相比较才知道,谁长谁短,比一比,你不比怎么知道?并不能规定说,多少长度以上才叫长,多少长度以下就叫短,不可能。“音”跟“声”它是彼此应和的,你才知道这个低沉,那个高亢,这个轻柔,那个阳刚雄壮。“前”跟“后”也是连接起来才看得出来,“高”跟“下”如果没有比较,你也无从呈现,所以单独一样东西,你看不出所以然来,可是这此东西对老子来看,他只是归纳出一个原则,就是“反者道之动”,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反对立的,但是它会返本复初,尤其是“有无相生”这句话,对科学是有太大的帮助,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比较简单,就是说0到1这个过程是什么?这是科学家最有兴趣的事情,那0到1就是老子所讲的“无生有”,怎么从这个无当中去生有,这个就给科学家很大的启发。 
                                 
第五十八章里面又告诉我们,“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相反对立的状态它经常会互相转化。其实整个科学,就是在讲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我们从“上善若水”可以获得印证,水为什么那么珍贵,就是因为水它会转化,水可以变成很多种状态,大家就从气体里面含有水份,然后蒸发,然后把它变成液体,然后又变成固体的冰,你就从这里,你去看所有的科学,差不多就是在这里搞这些变化而已。只可惜我们长期以来只把《道德经》当做文学,当做道学来研读。 
                              
外:有人认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哲学,有文学,但是没有科学,即使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在各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各国,也被说成只是工艺上的先进,而非科学上的发展,难道古代中国真的没有科学吗? 
                               
曾:如果说我们只有工艺没有科学,这种说法也是很牵强,你看我们现在很多出土的东西,到现在我们还摸不清楚怎么去保护它,就证明当时的科学技术到今天我们还弄不清楚,那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当年有很多人,他们因为不是主流,主流就是那些考试的,很会讲道理的人,他就升官发财了,这些发展出技术的人,他不受到社会的重视,他没有机会升官发财,他只有默默地耕耘,他连名字都不需要留,他留也没有用,我们不能够忽视他们的贡献。 
                                 
其实我们已经讲过,道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人跟自然要和谐共生,现在全球化,遭受那么严重的污染,气候异常,我们不应该带是象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那样子,拼命要盲目地发展科技,我们不应该再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我们反而应该说,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现在我们科技的发展应该受到一些合理的约束,我们应该多付出一点心力来爱护我们的环境,来保护我们生存的所有相关的东西。可是现在的人呢,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把精神跟物质把它分开来看。你看现在全世界人都盲目地要求那种物欲的满足,这种观念就使得我们不管在言行,在生活方式上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人把所有注意力都向外,都在物欲上面的满足,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空虚的,我们现在退化到完全只有饮食男女,其他完全是赚钱的手段了,那这样还有理想吗?科技发展通通配合人类口腹的需求,那这算科技吗?科技越发展,应该越告诉我们,人类的价值在哪里,现在没有,我们现在在生理上是得到充分的满足,老实讲以前的皇帝要跟我们比,他宁可不当皇帝来当我们,可是呢,忧郁症,失眠,两颗安眠药还睡不着,神经病啊,然后紧张、压力,老觉得自己有压力,谁给你压力啊,那何苦来哉? 
                                 
科技使我们不忙碌,科技使我们不劳累,它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这样科技就达到目的了。 
                              
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确实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欲望的增加,资源的枯竭,竞争的惨烈,这一切不禁使我们反思,科技对于人类,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曾:讲到这里,我们还是应该要非常感谢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它不说话,可是它会显现出很多的现象,让我们从现象去寻找它背后的那个道。你看如果没有金融风暴,如果没有欧洲债务危机,如果没有日本的核电厂的事件,我们还是稀里糊涂的,认为这一切都很好啊,那有了这几件大事之后,我们已经发现有很多人开始在反思了,第一个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相信说人定胜天,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科学来解决,那现在我们才知道,好象不是这样,事前再怎么保证,事后都是两手一撒,我也没有办法,这都是我们亲眼可以看到的现象,因为人力固然是非常可观,而且越来越强大,但是和自然的力量相比较的话,我们还是非常非常微小,只要一大停电,你什么办法都没有。人力很难抗拒自然,所以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调整我们自己,我们怎么样去顺应自然,才能够得到理想的幸福,而幸福呢?它又不决定于外来的因素。其实很简单,当每一个人都穿得很好看的时候,就表示没有一个人好看,这道理很容易想得到了,你一个人穿名牌,人家也许会看你一眼,你还值得炫耀,当所有人都穿名牌的时候,那你算什么,你看我,我看你还不是一样?那名牌就没有价值也嘛。幸福,大部分决定于你内心的感觉。你是不是很舒畅,是不是很安宁,是不是很喜悦,这个别人不知道,只有你有自知之明,而这个东西来自哪里?来自你道德的修养。
                             

外:老子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科技对于人类是福是祸,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科技,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我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曾仕强教授为我们提示了《道德经》的奥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曾:现在人太重视有了,我一定要有能力,我有能力一定要表现,我一定要有作为,我的作为要让人家知道,我要有办法,我要有魄力,都是有。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所有的思维,所有的事情都是做不完的,永远做不完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句俗语,但是我们就忘记了,哪一句话?“抓了一只老鼠,跑掉了一只羊,掉了一只牛”。抓到了,你丧失的太多了。现在人都已经开始在反思了,工业革命好吗?当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坏处太多了,商业挂帅好吗?当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弄得大家满脑子都是钱钱钱,好象什么都没有了,那人是钱的奴隶嘛。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政治经济分离,做得到吗?我们说什么都要量化,你吃饭有没有量化呢?标准化,那标准是谁定的?市场化,我请问你,你的市场在哪里?是谁在决定的?我们这些讲了半天,你只要一冷静,你就知道通通经不起考验,都是拿来骗别人,骗自己,然后骗得大家团团转的。 
                                 
中华民族的《易经》的道理,应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最有效的途径,而老子跟孔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易经》,两个对我们来讲都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儒道释三合一。 
                                 
天之道,是利而不害,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这对现在的人有多大的启发,让我们共同来遵守。天之道,圣人之道,对地球村的发展一定是正面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谢谢大家。(完)

整理人:烽火神州于2012.12.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