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砚,是以实用与欣赏并重。宋人之所以重视石砚,主要原因是它的发墨效果好,符合书画艺术家对研墨的各种要求。宋人同时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如端石的鱼脑冻、冰纹、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纹、罗纹、金星等;洮河石的鸭头绿、湔墨点;红丝石的紫红地灰黄丝品、黄丝纹品等等,这些名贵石品是天然而独特、固有的,色彩丰富,变化莫测。 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于风花雪月,它的时代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上。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趋于多样化,其样式一扫汉唐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据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就有各种砚形四十多种,主要有月形砚、凤字砚、古钱砚、琴式砚、兰亭砚、蓬莱砚、砚板、仙桃砚、鼎形砚、壶形砚、圭形砚、钟形砚、秋形砚、秋叶形砚等等。端砚的式样更是名目繁多,除了歙砚的各种形制外,还有太史砚、凤字砚、石渠砚、长方砚、正方砚、随形砚等等。雕刻更讲究图案布局和谐,技法有深雕、浅雕、浅浮雕、线刻等,线条细腻工整,刀法简洁流畅。宋砚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长方形歙砚 长方形,边线凸起,椭圆砚堂,平底,四面内敛,形成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风格。石色清莹,纹理缜密。出土砚的墓志所载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北宋政和八年,此砚应为900年前遗物。 抄手端砚 砚呈长方形抄手式,四侧内敛,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石色灰黑泛红,细腻光润。出土砚的墓志记载年代为北宋政和八年,砚亦为900年前遗物。 百一眼端砚 砚为长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内含一百零一个“石眼”,多为圆晕相量,黄黑相间,黑睛在内的活眼,晶莹可爱。砚面光润细腻,一端有斜形水池。砚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齐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砚。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著录,晚清被盗出宫,几经辗转后,为苏宗仁先生所藏。1986年苏氏后人,将此珍宝献给国家。 宋砚的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太史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它是宋砚的主要特征之一。 宋砚的最大特点是文人气息甚浓。由于石砚既实用又耐玩赏,文人常以铭文镌刻在砚的侧面、底面或砚盖上,内容多为记载纪年,诗、词、歌、赋和物主姓名、身份、记事等等,特别是名贵的砚石上都要镌文于上,这也成为我们今天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此外,宋代许多史学家、名人学者都对石砚的种类、制作、石品花纹、石质、石性、使用等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作了精确的考证、剖析、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无名氏的《端溪砚石》、李之彦的《砚谱》等等,为我们研究中国砚文化和古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史料。由此看来,宋砚已经成为宋朝的一种时尚文化,一种新的突破,为推动中国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