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指责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经常引用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的那句疾呼:“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 都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三十多年过去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外在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再引用这句话来指责语文教学,我感觉太不合时宜了。不要动不动拿语文的“课时”来说事,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先思考下面这四个问题: 其一,中小学语文课时现在还有2700课时吗?我们来算一下。《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中对一至九年级的周课时是这样规定的:8、8、7、7、6、6、5、4、5,共56个课时,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这样一共是1960个课时。我们再来看高中语文课时的安排,《高中新课标下新课程实施方案(山东)》中语文学科高一至高三的周课时安排是这样规定的:4、4、5,每学年40个教学周来计算的话,一共是520个课时,这样加起来12年才有2480个课时,已经比30多年前少了220个课时,220个课时什么概念?按照高一规定的课时数,就相当于砍掉了一个学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剩下了不足11个学年了,这说明现在语文教学硬性规定的时间已经被生生砍掉了一学年多。而作为全国各地都要参照执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笔者算了一下,它给语文学科硬性规定的课时数目,比山东省规定的还少。就笔者熟悉的高中情况来讲吧,记得笔者上世纪9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高中语文每周是7课时,而现在语文教学硬性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远不如以前多了。 其二,现有的课时,是不是都真正用来学语文了?都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现在大多数学校,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每个学段在最后学年都要进行专门的应试训练,小学要进行小升初训练,初中要进行升高中的应试训练,高中更是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进行专门的升大学的应试训练(我想这个应试训练,不是语文教师的错,语文教师也无法回避)。这三个学年,小学阶段六年级每周6课时,初三每周5课时,高三每周5课时,按照这个课时数以小学、初中每学年35个教学周,高中每学年40个教学周来计算的话,至少585个课时用来进行纯粹的应试训练、解题技巧的训练,学生虽然是在上语文课,但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吗?是在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吗?如此算来,剩下的只有1900多一点的课时了。如果我们再考虑一下,小学一二年级入门阶段学生又能学多少语文呢?而一二年级又规定每周8个课时,按照每学年35个教学周来计算的话是560个课时,这语文学习入门阶段的560个课时学生真正在语文方面能有多少收获呢?这要大打折扣的。实际上,算起来真正实施语文教学的课时也就只有这1300多一点的课时了。 其三,这1300多一点的课时学语文真的足够了吗?前面讲过笔者上世纪9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高中语文每周是7课时,每学期只讲授一册教材,而现在呢?高三课时最多,也只有5课时,而高一、高二却只有可怜的4课时,就高一而言,一学年160个课时(照每学年20个教学周计算),以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要讲授完四册必修教材,其中一些文本篇幅很长,如文言教材《赤壁之战》(必修1)、《鸿门宴》(必修2),处理起来至少各需要3课时,一篇这样的文本,加上作文,一周就没有了。即使按照专家的观点,教师树立起来了“用教材教”的观念,四册教材,两个学期处理起来轻松吗?课时够用吗?这中间还有间周一次的大作文指导、训练、讲评,还有语文活动课,再加上期中、期末的形成性检测,难道这些不需要课时吗?与课改以前相比,现在的语文课时大大缩水,即使语文教师有三头六臂,会十八般武艺,既要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又能漂亮地完成规定的动作,恐非易事。 其四,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课堂硬性规定的课时,还有其他学习的时间吗?众所周知,语文界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也曾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课文。”而现在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如何呢?学生还能够有这么多随时随地学语文的机会吗?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周末、节假日被各种辅导班占领着,哪有课外的时间学语文、阅读课外书?高中生呢?大量的数理化作业占据了课余时间,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明令规定数理化不仅可以课时多安排一些,而且课下可以多布置一些作业。于是,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哪有时间学语文?哪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海量的课外阅读?于是学生们每天跋涉在题海中,在宿舍、食堂、教室间来去匆匆,甚至连欣赏校园风景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了。刘国正先生曾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而今,语文学习被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就像被折去一翼的飞鸟,没有了课外,单凭课内一只翅膀,能飞得高、飞得远吗?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课内和课外只有紧密衔接,才会有生机与活力,现在没有了源头活水,语文教师再怎么高明,在一周四节课上再怎么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能得到全面提升吗?语文被指责的局面能得以早日改变吗? 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就是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没有充分的硬性规定的时间作保证,另一方面受到英语和数理化海量习题的强烈冲击,没有课外相应的读写补充。语文只好在夹缝中求生存,苟延残喘,在仅有的那点课时里带着镣铐跳舞,却时时被用来“说事”,岂不悲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