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且饶人,让人三分又何妨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示绰约柔顺的君子风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这样想,对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非得说上点儿什么,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就较起劲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大打出手,或者闹得不欢而散,朋友结怨,反目成仇。假如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给朋友一台阶,满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朋友之间的友情得到加深,而且还显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何乐而不为呢? 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错误,不应当以指责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你说的和做的千真万确,别人也是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又怎么能达到改过的目的呢? 我国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刘宽的人,为人仁慈宽厚。 刘宽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南阳人对刘宽的仁慈宽厚都啧啧称赞。 有一次,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错认了刘宽驾车的牛,硬说这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天,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了,便把牛还给了刘宽,并且向刘宽赔礼道歉。刘宽一点责怪那人的意思都没有,反而安慰那人不要太在意这件事 我国清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张英的人,也是以宽厚扬名。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在清康熙年间做过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准备扩建住宅,正巧邻居也要扩建住宅,两家为地基问题发生矛盾。张英的母亲写信给他,想借他的地位压服邻居。张英看信后沉吟良久,提笔写了一首诗劝说母亲: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见信后主动将院墙后让三尺。邻居很感动,也将院墙后让三尺。这样,在两家院墙之间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称“六尺巷”,传为美谈。 刘宽和张英虽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两个人都能宽厚待人,他们在自己占理的情况下,并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主动作出让步。刘宽和张英因为自己的这种美德从而名垂青史。 其实,为人处世就应该像刘宽和张英这样,要有一种“得理且饶人,让人三分又何妨”的博大胸襟。这正是《菜根谭》理所讲的:“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平时,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言语交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话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尽量不要“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 尤其是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过错时就更应该注意。绝对不要抓住一点儿理,就“死缠烂打”,毫不留情。《呻吟语》中说:“责人贵含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责他人的过失时,要讲求一点儿策略,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讦,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露骨直方。即使是父子关系,有时挨了父亲的骂,也会无法忍受而顶嘴,更何况是别人呢?父子有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样了,过激的言辞很可能会断送友谊。因此,“你这话说得太不对了!”“你做的事还不如三岁小孩子!”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要说的话,必须改变语气。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而得理让人,把退路留给别人,同时也把机会留给别人,这会让人对你心存感激,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何乐而不为?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说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