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掌草(溪畔银莲花、见风青、见风蓝)

 赵东华 2016-01-22

虎掌草生于海拔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边或湖旁。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青海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及东部。虎常草,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茎稍斜生,直径0.8-1.4cm,外皮褐黑色。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虎掌草

  • 拉丁学名

    Radix Anemones Rivularis

  • 别称

    溪畔银莲花、见风青、见风蓝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毛茛科

 
  • 银莲花属

  • 草玉梅

  • 分布区域

    甘肃西南部、青海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西部、四川等地区

  • 古籍考证

    出自《滇南本草》

  • 炮制方法

    切段、备用

  • 药用部位

    根或全草

折叠编辑本段植物

折叠形态特征

虎掌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5~65cm,全株疏被柔毛;根状茎木质,圆柱状,直径约1~1.4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绿色带紫,上部分枝。基生叶3~5,具长柄;叶片轮廓肾状五角形,长2.5~7.5cm,宽4.5~14cm,三全裂,中央全裂片阔菱形或菱状卵形,宽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具少数浅裂片或牙齿,侧裂片不等二深裂,两面均被糙伏毛;叶柄长5~22cm,基部具短鞘。花葶1~3,直立,高7~65cm;聚伞花序1~3回分枝,长10~30cm;总苞苞片3(~4),宽菱形,长3.2~6.5cm,具鞘状柄;萼片6~8(~10),白色,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0.9~1.4cm,宽0.5~1cm,顶端密被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花丝丝状;心皮30~60,无毛,子房狭长圆形,花柱拳卷状。瘦果狭卵形,长7~8mm,稍扁,宿存花柱钩状弯曲。花期5~8月。

折叠地理分布

虎掌草常生于海拔850m~4900m或者900m~3000m的山地草坡、溪旁或湖旁湿地,林缘。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青海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斯里兰卡亦有。

折叠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晒干。

折叠编辑本段药材

折叠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治喉蛾,痄腮,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行经络,攻热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呃逆。消红肿痈疖疮疽,血风疥癞,痰疬结核,流痰横痃,外乳蛾、痄腮,内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热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可舒筋活血,强壮补虚。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疮。

③《贵阳民间药草》:平虚热,解热毒。治疟疾,咳嗽,风湿痛;外治疮肿。

④《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化瘀镇痛。

⑤《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血,暖体,消积,去湿,愈创,排脓。治病后体温不足,淋病,关节积黄水,黄水疮(外敷可治黄水疮或提出关节中黄水),慢性气管炎,末梢神经麻痹,催吐胃酸。

⑥《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折叠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内酯有明显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显着(酚红法)。对离体豚鼠气管均无松弛作用。

折叠药材性状

虎掌草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略弯曲,偶有分枝或扭曲,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头部稍增大,具残存茎及叶基的痕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绿色。气微,味微苦。以粗壮,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性味与功用 辛、苦,寒。小毒。清热解毒,镇咳祛痰,活血舒筋。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风湿痛,胃痛,痢疾,跌打损伤。常用量6~10g。

折叠化学成分

虎掌草根含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

折叠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或浸酒。

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汤含漱。

折叠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1)取虎掌草粉末4g,加水20ml,置热水浴中浸渍20-30min,滤过。取滤液5ml,置试管中,振摇1min,发生持久性的蜂窝状泡沫,再加碱或醋酸铅试液2-3滴,有类白色沉淀生成。

(2)取虎掌草粉末2g,加70%乙醇5ml,温浸10-2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70%盐酸羟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至pH3-4,再加1%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2-4滴,显橙红色至紫红色。

性状鉴别

(1)虎掌草:根长圆柱形或类长圆锥形,稍弯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长5-12cm,直径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的裂纹及皱纹。根头部略膨大,有残留的叶基、茎痕及灰白色绒毛,并不许多呈纤维状的叶迹维管束及纤维束。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绿色。气微,味微苦。

(2)小花虎掌草:根较上者粗壮,圆锥形,长右达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数列细胞,黄绿色,皮层较窄,细胞含黄棕色物,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径向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列;射线宽广,含黄棕色物。虎掌草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折叠相关选方

①治蛾子:虎掌草根及叶少许,捣绒,放患者口内含咽(不可久含,以免起泡,蛾子破即吐出)。(《贵州草药》)

②治喉炎: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钱,煎水含漱。(《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痰结瘰疬绕项而生:虎掌草二两,小九枯牛一两,紫夏枯一两,灵仙五钱,白头翁一两。烧酒浸,重汤煎。每晚炖服三杯,服二十一日。虚弱者忌服。(《滇南本草》)

④治无名肿毒:虎掌草根炕干研末,调醋搽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风湿痛:见风青五钱,加酒煎服。

⑥治疟疾:见风青根一两。捣烂(忌刀切),冲二次淘米水调匀澄清后,倾上层药液,于发病前二小时服。捣烂后包寸口亦可。

⑦治体虚盗汗、咳嗽:见风青五钱,蘘荷根五钱.炖猪肉四两,内服。连用三剂。

⑧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虎掌草根三钱,红糖适量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⑨治胃痛:虎掌草根二两。泡酒一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毫升,每日三次。或用根三钱,煎汤服。(《云南中草药选》)

折叠编辑本段常绿花卉

木贼科

笔管草 |

菊科

紫菀 | 兰草 |

唇形科

紫丹参 | 泽兰 | 血见愁 | 溪黄草 | 凉粉草 | 连线草 | 筋骨草 | 丹参 | 薄荷 | 野芝麻 |

荨麻科

苎麻 | 楼梯草 | 镜面草 |

爵床科

竹节黄 | 红点鲫鱼胆 | 黑眼花 |

伞形花科

皱叶欧芹 | 蓝花柴胡 | 白芷

蓼科

中华山蓼 | 羊蹄 | 金线草 | 戟叶酸模 | 头花蓼石辣蓼

紫葳科

中甸角蒿 | 红菠萝花 | 单叶菠萝花

泽泻科

泽泻 |

三白菜科

鱼腥草 | 三白草 |

芭蕉科

野芭蕉 |

虎耳草科

岩白菜 |

石蒜科

石蒜 | 百子莲 | 白肋孤挺花 | 玉帘

伞形科

鸭儿芹 |

跖草科

旭日升鸭

鸭跖草科

心叶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百合科

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兰 | 开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万年青 | 狐尾天冬 | 广西蜘蛛抱蛋

牻牛儿苗科

香叶天竺葵

蔷薇科

仙鹤草 | 狭叶星点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龙芽草 | 蛇莓

玄参科

狭叶毛地黄 |

苦苣苔科

银叶喜荫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葡萄科

乌蔹莓 |

天南星科

团扇蔓绿绒 | 石菖蒲 | 千年健 | 广东万年青 | 刺芋 | 卜芥 |

姜科

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术 | 姜黄 | 姜荷花 | 瓷玫瑰

马齿苋科

土人参 |

蒟蒻薯科

水田七 |

秋海棠科

秋海棠 | 罗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贵妇秋海棠 | 波叶秋海棠

伞形花科

倾卧前胡 | 前胡 |

忍冬科

陆英

紫草科

琉璃草 |

菊科

刘寄奴草 |

胡椒科

假蒌 | 荜茇

罂粟科

蓟罂粟 | 大果博落回

卷柏科

江南卷柏

败酱科

黄花败酱

毛茛科

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石竹科

荷莲豆 | 蝇子草

蝶形花科

狗尾草

小二仙草科

大叶蚁塔 |

马兜铃科

粗根细辛

川续断科

川续断

十字花科

板蓝根

黄杨科

板凳果

鬼臼科

八角莲 |

禾本科

棕叶芦 | 竹节草 | 杂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细叶结缕草 | 弯叶画眉草 | 双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钝叶草 | 柔姿臂形草

花忍科

芝樱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