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景艺术

 yzsr273 2016-01-23

 

盆景艺术

 

 

 

(一)

中国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已经逐渐形成众多的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所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架必须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都得要与景的关系处理得协调、自然。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

自古以来,盆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就是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的多布置一点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景物的艺术。当然了,一些专门反映沙漠风貌的盆景例外,但也不一定是一点植物都不要布置,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盆景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艺术作品,这是盆景与其它艺术作品不同的地方。

盆景通常有六种变化规律。

一,体积大小的变化。木本植物制作的盆景,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随着年度的增加,枝干的粗、高、长度都在不断长大,草本植物的植株高度和茎秆分蘖数目也在不断地增长。当然,在养护不当的情况下,植物体积可能会停滞不前,也可能会萎缩,甚至于会死亡。

二,枝、片的变化。盆景植物的枝、片通常是不断地长大,但由于进入高龄衰老期或是平时养护管理不善,或是因为人为的损坏,或是由于造型需要等原因,枝、片也会发生缩小或减少的情况。

三,年龄的变化。盆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也在年年增长,其观赏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四,季节的变化。落叶植物有冬落叶、春萌芽、展叶变化。常绿植物也有换叶变化,某些植物有叶色变化,春夏是绿色的,秋季就变成红色。开花植物有开花季节的变化,结果植物有结果季节的变化,

五,病虫害的变化。植物在一年四季中都会不断发生各种病虫害,造成不同类型的危害,植物形态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六,价值的变化。木本植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价值不断增加,百年盆景、数百年盆景几乎都是无价之宝。

盆景,尤其是树木盆景,具有多次加工成型的特性。许多盆景作品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才能够成型。如自然式的岭南派盆景,制作一盆盆景,往往需要十几年的工夫,或者是更长的一些时间,这就是所谓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即使就是已经成型的盆景,由于盆景植物不断生长,枝条也在不断增加伸长,从而打乱了原来的造型,需要进行整理,恢复原来的形态。植物年复一年地生长,枝梢也就年复一年地增加与伸长,盆景的造型年复一年地被打乱,所以整理工作是不能间断的。

(二)

盆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胸有丘壑林泉,然后才有概括和再现。学习自然、师法造化是收集素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作盆景的前提。盆景创作不是大自然景色的照搬、照抄,也不是照镜子似的缩影,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自然融合。盆景创作,必须对山山水水、参天老树作仔细地观察、研究,进行剪裁、取舍、渲染、夸张的艺术加工,才能更典型地再现自然。制作盆景的人,需要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对自然界里的山水树木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抓住特点,掌握规律。山,或幽、或秀、或险、或雄、或奇;树,或遒劲豪放,或潇洒飘逸,或婀娜多姿,制作盆景的时候,就要全神贯注,捕捉特点,注意细微之别,搜尽奇峰打腹稿。自然界里深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盆景艺术素材,需要人们去开掘,去收集,去创作出立意新、构图美、色彩宜人的盆景作品。

古往今来,有不少盆景大师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却都能创作出一些颇有意境、神形兼备的精品盆景,这就是他们在观察自然,在行万里路上下的功夫。当然,强调行万里路,胸有丘壑,并不是否定读万卷书,腹藏诗书,而是要正本清源,不要把师法古人当作源流,如果本末倒置的话,盆景的艺术源泉就会枯竭。学习大自然就是要抓住各类事物的特征、特性、神情、态势,抓住事物的规律性。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树有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山有春夏秋冬、朝夕晴雨等变化规律。以植物而言,各有不同的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奇姿异态,变化万千,如竹的劲节潇洒,松的苍翠刚劲,桂花的香韵,海棠的妩媚,不一而足,各具特征。人们观察事物越细致,在创作时就越能随心所欲,应物像形,随类博彩,使盆景达于形似、神似,具有生动感人的意境。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如果拘泥于形似,单纯地去追求外形局部的真实性,就难以突出盆景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神是关键,形似是为了传神,形与神要兼备,二者缺一不可。

盆景艺术由于受材料、表现形式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写实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追求严格的形似,往往反而失真,何况盆景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现意境,抒发感情,唯有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就是不似之似。人们强调盆景应符合自然,并不意味着就是成为自然景物的模型。盆景中的景物同被表现的自然界景物相比,形,虽然不全似,神,却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取得神似,过于形似,反而就会失去应有的神韵。在盆景创作中要想做到形神兼备,就必须对所表现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突出神,在选择表现对象时,就应对形作适当的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一鳞半爪即可,也就是繁中求简。在加工制作时,对于植物、山石等,务必要做到因材施艺,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形态来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神韵。在布局选型中,须灵活运用形与神的关系,为求达到形象的完美,使观赏者激发感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就得要构造成一种深远的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在盆景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要灌注作者的主观感受,凝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有限的景物中产生无限的联想。如树桩和树干雄浑嶙峋、盘根错节的就将其塑造成大树型;树头和树根流畅的、树干侧斜的就将它塑造成为倾斜的树型;树干挺拔冲霄的就将其塑造成木棉树型。

总之,制作成型的盆景其形态要符合自然,每一种形态都应该要有它的个性和特征,既有天然美,又有艺术美,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目的。

(三)

立意在先,贯彻始终。所谓立意,就是在盆景创作之前,作者得到了树胚之后,就要依据其形态特征与材料本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对盆景作出总的构思。所谓立意就是着重处理盆景的神,构图则着重处理盆景的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在进行立意构图的同时,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得到立意新、构图美,独具魅力的盆景作品。立意要表现什么主题,这是最重要的,主题,既意境,即诗情。主题的意境如何,是品评盆景作品优劣的第一标准。立意要高雅、新奇,盆景要有动态气韵,反对平淡无奇,刻板老套,也不要一味真实,照搬自然,要正确处理奇与实的关系。奇也是真实的,它只是从自然中、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令人意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而又合乎情理的东西。盆景中的各物主次安排、远近位置都得要围绕主题,制作盆景的时候要作通盘的考虑,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为创造盆景的意境服务。制作盆景前,先有构思,大局定后,在实际创作过程当中,还要反复审视材料,及时修改和添补,把立意贯彻于盆景创作的始终,这才能使其达于完美的境地。无论表现何种主题,盆景比园林更加强调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越好,盆景的艺术价值就越高。盆景中有大型盆景,但比起参天古树、万里江山来仍然是小的,何况一般盆景都是中小型盆景。要在二三十厘米或更小一些的盆里表现出千姿百态的景物,就必须巧于布局,才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散点透视,增加层次。所谓散点透视,就是在许多不同的点上透视景物,好像山下望泰山,只见一重山,不能重重都看见,更不会看到丘墼溪谷。以大观小,所见万叠云山的层次,应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表明出来,即把有限的咫尺空间分成若干等级,就能取得扩大景深、层次丰富的效果。人们在观赏盆景时,由于平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水有万里遥;由于仰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山有千仞之高。人们在创作盆景的时候,就得要利用这种散点透视的原理,因为人们在看盆景的时候总是爱在某一点上来观赏。

注重比例、对比与烘托。盆景要能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须要注意盆中物、色的恰当比例,应用对比烘托手法,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丈出尺树,寸马分人。说的就是大小尺度的大致比例关系。鸟鸣山更幽,蝉鸣林更静,讲的就是以闹求静的烘托手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实行鉴别的。高低大小、欹直、明暗、浓淡、疏密、动静等等,都是因相互比较而存在的。

主次分明,顾盼有情,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必然有主、次之分。盆景的创作当中也要突出宾主分明、参差有致。如一盆山水盆景,主山与群山要像祖孙父子关系那样,主山就是祖父,要庄重威严,顾盼有情,群山如子孙,要恭谨顺承,不得各自为政,才能收到众星拱月的效果。

繁中求简,因材施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要善于取舍。俗话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有省略才能有突出。为了突出应该突出的地万,创作盆景要像雕塑那样,去除那些没有用的部份,若不加以取舍,就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暄宾夺主或景物繁杂的现象。只有抓住景物特点,删繁就简,或繁中求简,才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从而集中和典型地再现自然景色。繁中求简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一般情况下是可舍则舍,可抛则抛,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论画时所说:“一两三枝竹竿,五六七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在制作盆景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已经含有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了,同时盆景所表现的景色也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和改造,因此盆景比大自然界里的景色更高、更美、更集中和更典型。因材施艺是盆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在它所采用的主要植物、山石、土、水等等,与其所表现的对象同属于一类,这些材料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其中植物还有着生命特征,因而能赋予盆景的自然美,这是绘画、雕塑等其它造型艺术所不能够达到的。盆景材料的特点也使盆景的造型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出各种各样的山水、树木来,而制作盆景则必须按照不同的植物材料特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确定如何造型,如何根椐植物材料来表现主题,这就是因材施艺的处理方法。在树木盆景中,对于松就宜表现它的苍劲,对于柏就宜表现它的古拙,对于梅就要表现其疏影横斜,对于竹就要表现其潇洒扶疏。若以松柏表现婀娜妩媚,以藤蔓表现苍劲,这样就不符合因材施艺的原则。无论是植物材料或山石材料,在加工造型的过程当中都要细心审视,根据材料的自然美,该表现什么题材,然后进行造型。所以因材处理可以使盆景作品既有适当的人工,又有天然的野趣。人工是重要的,完全任其自然,就谈不上盆景艺术。但人工的斧凿痕迹过甚,却又失去自然。因此就要既不能完全放任自然,又不能完全依靠人工,这样才能使盆景真正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所谓虚实,是指满与空、疏与密的关系。塞得太满,盆景便显得笨拙,臃肿庞杂,使人感到窒息。因此要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如一处密,须一处疏,以疏其气。但不宜过疏或过密,以免盆中各物失去联络,导致脉气不能连贯。在处理一盆盆景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时,要有虚实、疏密之别。在处理某一局部时,也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所以虚与实在盆景艺术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虚者,可以理解为虚空与实在,或无与有;作为实者,则可理解为虚境与实境。所谓实境,是指盆景中看得见的形象;而虚境是由实境的联想和想象中生成的形象。盆景的意境即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作为一个盆景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激发出欣赏者活跃的想象力,那就没有什么生命了。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可以使观赏者神游,神游就是虚。因此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体。而虚总是要寄托于一定的实,没有实,虚就无从存在;而实又离不开虚的补充,没有虚,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因此盆景艺术作品必须做到有虚有实。在盆景中,对景物的塑造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抒情于景的手段,既要有实感,又要有虚感。盆景本身就是虚,因为它表现了自然景物,但毕竟不同于那些真实的自然景物。作为盆景艺术就应该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实有虚,终而达到虚实相生,化景为情思,形成盆景的意境。宇宙本身就是虚和实的结合,客观事物本来就是有阴有阳、有虚有实的结合。盆景艺术既然要真实生动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就必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辩证法。树桩盆景中的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枝叶与主干、树木与空间、树与盆土以及树根等方面。一般空间为虚,主干为实,枝叶相对主干为虚,而相对于空间则为实。在枝叶与植株的安排上,疏散处为虚,密聚处为实。因此,可采取修剪、攀比、雕琢、选盆布局等手段来调整虚实关系,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

露中有藏,景外生情。运用欲露先藏手法,须善藏善露。如果藏得巧妙,就可以使观赏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并由此而产生主观联想。盆景是给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有露,否则无从观赏。然而,如果将一切都露在外面,使人一览无余,就会失去人的想象余地。因此,盆景布局还须要做到露中有藏。俗话说:景越藏则境界越大,景越露则境界越小。盆景布局如果做到露中有藏,对于在很小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大的意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盆景艺术贵在含蓄,处理好露中有藏,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景面,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有利于创造盆景的深远意境,而意境正是盆景艺术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品评盆景的最高标准。在丛植的盆景布局中,最忌一目了然。欲表现丛林之幽深,仅靠采用很多株树木未必奏效,其原因就在于露而无藏,若做到前后错落穿插、树木枝干相互遮挡,有露有藏,虽然几株树木却有丛林之感。对于孤植的树木,要注意使干、枝、叶穿插变化,处理得有隐有现,才能显出繁茂,有些规则式的树木盆景,将所有枝片都整齐排列在主干两侧,毫无遮挡,这样既显得单调呆板,又违背自然之理。露与藏,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实关系,露者为实,藏者为虚,有藏有露,则虚实相生。

动静相衬,均衡相宜。在创作盆景时,须注意动势与均衡,这样才能发挥景物内部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灌注。如果忽略动势,势必满盆死物,毫无气韵可言。人有坐卧行走,山有偏正欹斜,峰峦树石,无不各具风姿神态。动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如山本静,水流则显其动;树本静,风吹则显其动。在设置动势时,还须注意平衡。只求其动势,以致娇柔造作,反而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的感觉。在考虑动势与均衡时,须兼顾高度、体量、质量等各种因素。如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盆景就会刻板呆滞,缺少变化。盆景的布局最忌四平八稳,而必须注意取其动势,达到动静相衬,使作品避免呆板乏味,显得生动而有气势,同时合乎自然规律。动静相衬在盆景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山石盆景中的欹与正、险与稳、顺与逆,以及其它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等等。有时通过对盆景的命题,起到画龙点睛、增强作品的动感作用。在树桩盆景中,通常以斜干式和悬崖式最富动势。曲干式往往给人以蕴藏抗争之力的联想,这又是一种动势。有时候,景物虽然左右平衡,没有欹斜,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这也是一种取势的方法。如直干式的造型处理恰当,就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天古树之势。

平淡奇特,刚柔互济。平淡与奇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的作品以奇制胜,如奇峰、奇石、奇树、奇花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有的盆景则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它可以使观赏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种奇,它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盆景艺术,既不能太平凡,也不能太奇特。太平凡没有趣味,太奇特又失去自然。同时,奇得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依据,应该是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尽在情理之中。奇,绝不是荒诞怪异,而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让人信服。在自然界里的景物中,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山,也有蜿蜒曲折的长河;既有刚劲挺拔的苍松,也有婀娜多姿的垂柳,这就是刚柔互济的辩证关系。在盆景艺术中,刚柔体现在盆景的表现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景物的形体、质地、线条等方面。刚好还是柔好,不可一概而论。就盆景的题材而言,刚柔两体,各有千秋,犹如中国历代文学中的刚健派和婉约派一样。但就盆景的艺术造型来说,刚者,不可一味地刚,而应该刚中有柔。柔者,也不可一味地柔,而应该柔中有刚,这样才能有变化,有对比,才能使刚者更显其刚,柔者更显其柔。树桩盆景中的刚柔关系,多体现在主枝干与枝条之间,以及配石与树木之间。一般主枝干偏于刚,枝条则较为柔。配石多为刚,树木则多为柔。在苍劲的松树盆景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枝条的转折来借以达到刚柔互济的整体艺术效果。在山水盆景中,刚柔互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山与水就是一刚一柔,而山石与树木又是一刚一柔的矛盾统一体。

盆景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根的培养,好的盆景首先根要盘根、露根,因筋骨尽显则更见奇,更见老,更见险。在根的基础上,依据发展走向来确定杆的形状,使之上下相呼应,不能因为根和干在形状的发展上出现而影响重心稳定,也不能过于呆板而出现让人们看到头就知道了尾巴,至少得在一个角度巧妙匹配的基础上发展枝条,这样才能使盆景形成有血有肉的造型和神态气质。

(四)

在盆景创作中,生境美是盆景创作必须达到的境界。生境美即自然美,应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图画。

生境是画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盆景艺术创作中的反映。为了达到使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盆景的体量、形式、色彩、布局、风格等,只能使自然美增色,而不能压抑和破坏自然美。

盆景的形质之美主要为植物材料的根、干、枝、叶、花、果的形质美和山石材料的纹理、断面、结构等形质美。如黄山松的主干被累累鳞甲,古趣盎然;珍珠黄杨的细叶圆润如玉,红绿相间;拘杞的鲜果喷红吐朱,胜似玛瑙珠串;杜鹃的花冠如翩翩彩蝶,追嬉闹春;树木的根蔸枯态磷峋、浑如铁铸。石材如砂积石的细密孔穴和芦管结构、斧劈石的直纹竖理、龟纹石的天然皴皱、宣石润白的石质等也非常雅观。

盆景的色彩之美具有感情效果。这是因为色彩的刺激,能使人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它主要指植物根、干、枝、叶、花、果和山石材料的色彩和光泽。植物如翠竹碧玉般绿秆,红枫如彩霞般赤叶,梅花冰肌玉肤般英华等。山石材料如砚石墨玉般光泽,宣石白玉般肤色,萤石翡翠般绿色等。

盆景的动声之美主要表现在植物材料上,如风吹草动,疏声薄影;松树则林涛阵阵,颇有高山旷林野趣。表现在山水盆景上,则有瀑布飞溅,云雾缭绕。

盆景的变化之美,在春天表现为新芽吐绿,一片生机;夏天则叶色鲜浓、花香袭人,给人以日新月异之感;金秋则丹枫似火、银桂飘香、榴果压枝,犹有收获之喜;冬天则梅花傲雪绽放,更具刚毅不屈的精神,催人振奋,叫人上进。表现在山光水色上则春山秀丽、夏山浓郁、秋山萧疏、冬山枯寂等等。

盆景的整体之美,在各自具备的个体美的基础上,将各部分的形态和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山石、植物经艺术加工后进行组景,因此较之于单个或单个之一部分,则表现出更集中、更完善之美,这就是整体美。

画境美即艺术美,是盆景创作必须达到的境界。把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体验到的美,再通过取舍、概括、剪裁、组景、拔高等,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也就是把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进一步上升到人工美和艺术美的境界,这种画境融入了盆景艺人的思想意识和个人风格。画境的创造是通过放与收、繁与简、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粗与细、刚与柔、动与静等一系列辩证统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实施来达到的。

意境美是盆景艺术创作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盆景创作不但要创造富有生机的生境,还要进一步上升到富有画意的画境,最后还要从生境、画境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进入情景交融的高潮,这个感情升华的境界就是意境,即画面所言之志、研发之情。意境美是理想美的境界,是美的最高层次,是美的灵魂之所在,包括美的感情、美的抱负、美的品格、美的社会等。中国人对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能力,对意境的欣赏也有着特殊的鉴赏力和悟解力。后汉刘褒的画《云汉图》,见者觉热,《北风图》,见者觉寒,这是绘画艺术表现意境的典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用音乐艺术表现意境的佳话。

中国盆景艺术就是通过山石、植物材料的精心选择,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经营位置、构设画面、抒发作者的情怀,从而激发观赏者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当观赏者进入这种境界时,才能与盆景作者一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继之,形成丰富的联想,并领受景外之情,取得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往今来人们制作盆景的过程当中都是依据植物材料来灵活掌握,富于情感和思想的创造。人们刚开始制作盆景的时候,手不听话,景不达意,心手相离,这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制作盆景时间长了就会熟悉,就能心有章法,布局得体,心手相应。但是信手拈来,想要制作出一盆好盆景却是颇不容易的事情。要想易,先得难,艺道无私、苦心自得。

   

 

园艺师金光利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