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派盆景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出海口的北岸,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古老城市,南靠长江,东临黄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五代时在此设静海郡,后周显德五年建城,称通州,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通派盆景是以南通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以南通为中心,包括周围各县及如皋一带,此派曾被划为扬派盆景的东路派系。但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造型具有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且分布的范围较广,影响较深。 通派盆景主干造型均采用两弯半形式,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丰满。成型后的树木盆景要上下枝叶丰满,郁郁葱葱,层次分明,树顶呈镘头顶,片干、枝片呈鲫鱼背,两弯半式盆景枝片尤其要丰满。二,清幽。秀丽幽雅,僻静幽邃,意境深远。三,奇特。表现奇松怪石,奇异而特别,新奇而精巧。四,古朴。苍老朴实,刚劲坚毅,庄重肃穆,朴实无华。 通派盆景以小叶罗汉松为代表树种,常用树种有金雀、石榴、榔榆、迎春、紫杉、五针松、白皮黄杨、重瓣六月雪等。其中尤以常绿尖短小叶罗汉松为主。此松节短叶细,形似麻雀舌,故俗称雀舌松,是我国树桩盆景中的稀有珍品。再就是造型严谨,两弯半盆景的主干虹龙树片健秀,以姿态、气势、意境、神韵齐备者为上品。 通派盆景十分讲究形神之兼备,使自然美和艺术美紧密结合。以两弯半为造型特征的南通盆景在国内外大型盆景艺术展评中,频频夺冠,颇富盛名。 通派盆景即师法自然于创作又不失其真,其造型结构由座底弯、第二弯、半弯组成主干自然向上弯曲,底弯基茎苍老,二弯为出水蛟龙,半弯如神龙探首。主干两侧,片干丰满,疏影有致,错落有序,而顶部出枝有势,轩昂端正,整个造型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犹如一只神态威武的坐狮。这样的造型既不违反自然美的法则,又充分体现出人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使自然的美和创造的美完整地统一在小小的盆盎之中。 两弯半的造型端庄、威严,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一脉相承。中国是一个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崇尚温良恭俭让,讲究端庄大方与威严雄伟。而通派两弯半盆景的造型特色则较为完美地把这一传统意识体现出来,故而带给人们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 通派盆景的造型形式,以规则式的两弯半为主,现在盆景艺人在规则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对传统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创作出了一批自然型的盆景作品,如站飘式、悬崖式、直林式、斜干式等多种形式。 传统的两弯半形成造型方法是加工两弯半时,首先将树木向一边斜栽,如向右斜栽5厘米处截去上部,截口下留1-2个小枝条,促其生长形成新的主干,所截部位不能平滑,要高低不平,若干年后,伤口愈合,包住新的主干基部,形成上部细枝嫩叶,枝叶繁茂,基部粗壮,苍老古朴,颇具老当益壮之势,通派称此为钉头柱尾式,为上品。茶壶嘴式是将起手干与出手干按照一定的角度扎成茶壶嘴形式。 通派盆景传统扎法以棕丝法为主,其棕法有头棕、躺棕、抱棕、怀棕、回棕、飘棕、竖棕、拢棕、悬棕、套棕、平棕、侧棕、带棕、扣棕、勾棕等。两弯半扎法第一弯(坐地弯)在根部(足)下棕,树高2至3处收棕,形成第一弯。第二弯在第一弯顶部下棕,树高2至3处收棕。半弯收顶。 通派盆景的另一特色是两盆一对,讲究对称造型,陈设在门厅左右。但也有三盆、五盆、七盆一堂或称一组,一盆陈设在中间,三盆者在其左右各设一盆,五盆者在左右各设两盆,七盆者在其左右各设三盆。中间的一盆主木称文树,株形高大,在其左右两侧各对树木称为武树。造型左右对称,中间的高大,向两侧顺次渐小。文树为主体,武树用来烘托文树,犹如众星托月,增加环境的庄重、威严之气氛。 通派盆景用盆多与两弯半造型相配合,通常用颜色较深的江苏宜兴紫砂盆,形状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正方形等。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再创造,但由于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方法、所在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