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上毒品泛滥,已成为举世嘱目的社会第一大公害。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在积极寻求对策禁毒,“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成为世界性的呼声。今年六月份,是虎门销烟一百六十二周年纪念的日子,六月二十六日,又将迎来新世纪第一个世界禁毒日。在这样的时刻,鹭江出版社隆重推出蔡敦棋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饱受毒品之害,也有与毒品进行坚决斗争的光荣历史。一百六十二年前的虎门销烟,就是其中最壮丽的一幕。小说《林则徐》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为我们生动地叙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爱国忧民的一生,再现了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叱咤风云,刻画了这位禁毒先行者的光辉形象。作品在思想、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不再多说,只简略就中国人民与鸦片斗争的禁毒史谈点看法。
鸦片,是用植物罂粟果实中的汁液制成的毒品。罂粟原产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南亚印度等地,早在唐朝中期,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但罂粟在传入的最初八、九百年里,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这是因为当初很少有人吸食,罂粟主要作为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罂粟子可以用于治疗泄痢等症;宋人笔记中曾记载,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是用陈罂粟治好了重病,所以明朝大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罂粟的药性,并将生鸦片记入药方。
由于罂粟子和生鸦片的药效;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鸦片视作药材,并征收税款。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征收鸦片税,清初沿用明制,仍然将鸦片作为进口药材收税,一直到嘉庆元年才停止。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鸦片的危害不甚了解,为后来鸦片的泛滥提供了便利。鸦片贩运者于是多以药材为托辞,吸鸦片者也以治病为幌子。对鸦片征税,后来竟变成一种重要的敛财手段。鸦片战争前夕,许乃济上奏要求驰禁,重新按药材课税,就是妄图以此解决当时的银荒问题。鸦片战争后,请政府被迫开禁,以重税“寓禁于征”。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勒种罂粟,靠“特产税”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种不顾人民死活勒取钱财,无疑是饮鸠止渴,促成了鸦片的泛滥成灾。
当然,鸦片之害是有吸食者才成灾的,在清朝嘉、道之后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人吸食鸦片,始于明朝中后期,这可能与明代中叶烟叶开始在中国流行有些关系。明末,人们开始将鸦片与烟草混在一块吸食,成为嗜好。不过当时吸食鸦片者还是很少见的,主要在沿海闽、广一带,后来慢慢传入内陆。明末清初,上海县乡下的曾羽玉日记中提到,他少时只听说过福建人吸鸦片烟,清初就已经亲眼目睹,以后吸食的人不断增多。当时台湾与南洋往来频繁,南洋吸食鸦片的方法,首先传入台湾人中间。康熙二十五年海禁废除后,这种新式的吸食方法又传入闽粤地区,然后逐渐传入内陆,很快在各地扎下了根。乾隆年间,内陆已经出现了专卖鸦片的烟馆,吸食的人数随之上升,嘉庆、道光朝渐至泛滥。这从鸦片进口数量的递增可以清楚反映出来:(康熙朝以前,每年为几十箱,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约为两三百箱,一百余年增加了四、五倍。以后迅速上升,嘉庆元年(1796年)为四千多箱,增加了近二十倍,到鸦片战争前夕的1836年,达到近四万箱,又增加了近十倍。)据估计1836年时,全中国的吸烟者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万人。
随着鸦片由沿海渗入内陆,烟案增多,吸毒人数攀升,鸦片的危害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于是有了禁烟之令。清政府首次明令禁烟是在雍正七年,也就1729年。乾隆中期之后;鸦片输入速度明显加快,禁烟令也越来越频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申禁令,嘉庆元年(1796年),下诏停止了自明万历以来对鸦片按药材征税的办法,不再以药材输入鸦片。随后嘉庆一朝发布禁令二十多次,而道光皇帝登位后,几乎年年下令查禁。1823年制订官吏失察鸦片烟的惩罚条例,1829年命令来华贸易的商船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并于1830年开始了全国性的禁烟运动。然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一些官僚甚至对禁烟失去了信心,在清廷内部就禁、弛引起重大争议。林则徐就是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走上禁烟运动的历史舞台。
林则徐出生于福建福州,这里正是鸦片传入中国的前沿地带,也是鸦片最早泛滥的地方。他早年又关心民间疾苦,遍察民风,对鸦片之毒很早就有了深切的感受。林则徐认为鸦片其实是“谋财害命”,担任两湖总督时,就极力推行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朝廷就禁、驰征求意见时,他不顾权臣的反对,连续上奏,赞成重治吸食的主张,促成了道光皇帝下决心严禁鸦片。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外来鸦片,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壮举。
这样,道光年间的禁烟运动,在1838年到1839年达到了高潮。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禁烟,内陆各省破获了大量贩、种、制、吸鸦片案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虎门销烟,无疑是这次禁烟的最高峰。虽然后来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破坏了禁烟运动。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打击了国内外鸦片烟贩的嚣张气焰,为后来的禁烟禁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禁毒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后,禁烟成为共识,分别只在禁烟的措施不同,有人提出了各种禁烟主张,推行种种禁烟禁毒措施,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郭嵩焘在鸦片弛禁20余年后重提禁烟主张,并于卸任后在家乡自行组织禁烟公社,其他如张之洞、洪秀全、孙中山,作为不同的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并付之实践。全国性的禁烟,先后有1906年到1917年清末民初的禁烟,以及从1935年开始民国政府推行的“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这两次禁烟虽然有着很大的局限,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19年英国停止了由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后来由于北洋军阀的勒种和日本侵略者对华推行毒品政策,才使这两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功败垂成,烟毒不久又死灰复燃。禁烟运动直到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最终禁绝,一举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
回顾中国人民与鸦片艰苦而卓绝斗争的禁毒历史,无疑会激励我们今天坚决与毒品作斗争的决心。鸦片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沉重灾难,一部血迹斑斑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饱受鸦片毒害的沉痛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奋起抗争、长期禁烟禁毒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烟毒肆虐中国近一个半世纪。从1729年清政府开始禁烟,到1952年基本禁绝,历时二百二十多年。其间不乏有识之士,他们大声疾呼,身体力行,与烟毒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有了象林则徐这样的禁毒先驱,他们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与毒贩毒枭英勇斗争,才会取得禁烟禁毒的最后胜利。今天,全世界许多地方的国家和人民仍在饱受毒品之害,近几年来,吸毒在中国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呼声再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响起。在这样的时刻,鹭江出版社推出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并向国家禁毒委员会赠送书籍,无疑有助于我们的禁毒事业。虎门销烟是人类禁毒史上空前的壮举,林则徐这位中国禁毒运动的杰出先驱,已经得到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一九九七年,联合国决定在美国纽约开辟林则徐广场,树立铜像,以纪念他在人类禁毒史的重大贡献。缅怀这位禁毒先驱的丰功伟绩,就是要让我们从沉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认清毒品的巨大危害,提高警惕,以史为鉴,彻底扫除毒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