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珍品、巧诵读古人的抄书趣闻

 百城主人 2016-01-23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全靠抄写而成。那时,有政府组织的抄书活动以保存典籍,有私人抄书供自己使用,甚至社会上有以受人雇佣抄书为业者。对于图书出版事业来说,不论何种性质的抄书,都可视为传播文化、保存典籍之举。

  隋唐时期抄书业繁盛阶段,政府十分重视抄书活动,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是一个爱书之人,杨坚曾下诏悬赏广求天下书籍,每书一卷,赏绢一匹,且抄完后即归还书主;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设修书院、集贤书院大规模校书、抄书。不仅在皇家,南北朝时期民间抄书之风就已很兴盛,《南史·张缵传》记载,南朝士人张缵晚年非常喜欢藏书,抄书数万卷。这个抄书数目,他个人难以完成,肯定是雇人代抄。南宋藏书家叶梦得的藏书也有不少是靠手抄获得的。有一年夏天晒书,他晒了20多天才晒完,可见藏书数量之巨大。

  读到这里,或者有人要问:在印刷术并未普及之前,抄书是必须之事,但在此之后,印刷出版物遍行天下,文人们为何还要费时费力抄书呢?这是因为当时刻印出售的书籍以普通书籍居多,精品书或善本书多为藏书家所有或皇家所藏,这些藏书人必不肯以秘籍示人,更不必说印刷出版了。所以读书人要想得到少见的书,除借抄外别无他法。

  清代文人朱彝尊抄书的故事让人惊叹,曾经,他得知大藏书家钱遵王写有一部名为《读书敏求记》的书,为版本目录学佳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时许多名流都想一窥这部书的真容,但钱遵王却将书收藏起来,秘不示人。于是,朱彝尊设下计策, 一天大宴宾客,也邀请钱遵王参加。宴席开始后,朱彝尊趁钱遵王不在家,暗中买通钱家管家,借到此书。朱彝尊事先已找到数十名抄书手在自家等候,书一到立即分抄,酒宴未散书已抄完送还钱家了。从此,这部《读书敏求记》广为流传,此事也成为抄书史上的一段佳话。

  虽说很多时候古人抄书是迫不得已,不过在那个年代,文人抄书不仅是为了留存珍品,还有人将抄书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抄书、校书通读原作,把握原作的精髓。宋代文人陈鹄在其笔记《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记载了一则苏东坡抄《汉书》的故事:一天,有人拜访苏东坡,发现他正在抄写《汉书》,苏东坡说自己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写过三遍了,抄第一遍时,一段事以三个字为题,抄第二遍时,以两个字为题,第三遍只以一字为题,然后出示所抄的《汉书》。观者如见天书,识其字而不解其意,苏东坡请他任意举题一字,随后自己“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令人叹服不已。苏轼的抄书,极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缩写”,由多到少,亦抄亦诵,最终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写作时,凭借日常积累,胸藏万卷,更加轻松自如。如今的人们,虽然不需要像古人一样在油灯下辛苦抄书了,但如果能保留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或许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中国著名财经公众号

(责任编辑:HN6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