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昌规划“东湖西山、山湖辉映”两大生态屏障

 物化劳动 2016-01-23

“十三五”时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是南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南昌市提出,要更加注重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中,形成“东湖西山、山湖辉映”的生态格局,并规划东部鄱阳湖―青岚湖、西部梅岭―梦山―西山两大生态屏障。

建设“东湖西山、山湖辉映”生态架构

●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定位全面落实

守住“一湖清水”、保护西山梅岭、划定生态红线、开展生态修复……“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南昌生态建设提出一系列设想和计划:立足南昌优越的生态本底条件,实施“清水、护山、守地、划线”战略,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定位全面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科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昌人民生活质量的骄傲、展现南昌城市形象的第一品牌。

●严格控制赣江三角洲地区开发

南昌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明确生态架构:保护核心区东部鄱阳湖―青岚湖、西部梅岭―梦山―西山两大生态屏障,依托梅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鄱阳湖和昌东国家公园建设,形成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东湖西山、山湖辉映”的总体生态发展架构。

深入推进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赣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结合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融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蒋巷―南新生态绿楔。

●建设森林博物馆、林业科技馆

未来将加大梅岭及其周边山脉的保护与利用,在南昌西侧架起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更新造林。在充分尊重基层政府和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推动城镇、村庄、道路、水岸、工业园区绿化。

充分利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圣水堂国家森林公园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森林(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湿地)旅游。

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林业科技馆、生态宣教中心、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为人们探索自然提供场所。

打造兼顾防洪、供水、旅游的水网

●构筑江河湖泊互通的水网体系

“十三五”期间,南昌要进一步树立“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城市品牌。

打造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水系生态、水景观、水上旅游和水上交通的水网,按照“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要求,构筑江河湖泊互联互通、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水网连通工程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水的效益与效果。

●在重点河流开展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市区河道线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同时采取截污纳管、清淤、配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城市河道水质。

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在重点河流、河段以及重点水功能区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市区河道水质。

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修复,形成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系统。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将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入红线保护控制范围

南昌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区、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保护控制范围,实施环境功能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管理,明确各区域环境功能定位和保护要求,禁止有损主体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未来,南昌将建立“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施赔偿制度,推行环保公益诉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何柳斌 实习生陈灿 龚婉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