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磬军: 用瓦当敲开燕下都历史之门

 颐源书屋 2016-01-23

“天下瓦当崇下都,闻君藏考诧鸿儒。弘扬文化千秋业,赵北燕南一丈夫。”这是著名学者河北大学中文系和艺术系教授熊任望先生赞吴磬军的诗句。吴磬军有着众多的头衔: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收藏家、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出版了有关瓦当的研究书目4部、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观点填补了学术界空白。如何与瓦当结缘?人生长河,瓦当相伴的故事有几许?日前,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吴磬军以瓦当命名的书房“燕瓦楼”。



走进燕瓦楼,是一方条案和一面墙的书架。书架上、条案上陈列着各式图案的瓦当,瓦当拓片装裱的画悬于燕瓦楼的一角,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吴磬军介绍,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每个朝代的瓦当都有专属的历史特点。保定为古燕赵之地,燕国在其900余年的存续期间,建有四座都城,其中有两座在今保定市境内,尤以位于易县的燕下都规模最宏大,遗存也最丰富。从1985年去易县挂职锻炼开始收集瓦当,30多年来,吴磬军的书房已经存放了近千面瓦当,都是他亲手从各地收集回来的。

“燕下都文化几辈子都研究不完,而瓦当是打开燕下都文化的一把钥匙。通过瓦当,真实、客观、完整的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这是我从30岁起就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我今年60岁了,这辈子别无他求,就只想做好这一件事!”吴磬军说。

缘起:著名教授与瓦当那深深一吻


  吴磬军从小酷爱书法艺术,上大学二年级期间认识了保定著名收藏家、画家刘志义。1982年吴磬军大学毕业,经刘志义引荐结识了著名学者、河北大学教授谢国捷,谢国捷出身书香世家,对历史、文学、哲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刘先生领我去拜访谢教授的时候,送给谢教授一面燕下都瓦当。接过瓦当,谢教授顾不上同我们寒暄,捧起这面块瓦当就开始细细把玩,突然他把瓦当送到嘴边,'啵’的一声就亲了一下:'啊,太美了!’”回忆当年与谢国捷教授初次见面的情景,除了对谢国捷教授渊博知识的敬佩之外,还有与瓦当深深一吻的震撼和不解——一面陶泥瓦当为什么会引起这么著名教授的兴趣和感情?!

1985年,吴磬军作为保定地区青年后备干部到易县挂职锻炼,与谢教授辞行时,谢教授握住吴磬军的手说,你到易县一定要收藏燕下都瓦当,我不敢说你将来工作成绩怎么样,那在于个人努力,但如果你能够收藏燕下都瓦当,燕下都瓦当就会成全你。

吴磬军到易县以后,在商业局挂职任副局长。那时候还不是双休日,每到星期日,他不回家,骑着自行车带上水壶、干粮,到燕下都遗址一转就是一天。“我收集到第一面瓦当,兴奋地带到谢教授家向他展示,谢教授拿到这面瓦当后,就在他外面的过厅里,随手把桌子上所有的器物都清理掉,然后用一块砖包上新闻纸,把瓦当端端正正放在砖上面,置于桌子的正中,就开始端详。良久,不经意往后一看,怎么还有一个人呢?'你也在呢?!’他竟把我给忘了。”学者对燕下都瓦当的痴迷,再次打动了吴磬军。

回到易县,他不仅自己收集,还发动办公室人员收集。当时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瓦当的重要性,在用土、种地时,发现瓦当一般弄出来以后就直接砸碎。吴磬军挂职一年,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他们再捡到瓦当后,就直接给吴磬军送来。相同材质,不同纹饰,燕下都瓦当的品种多样让吴磬军着迷,也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收藏:千金散去买瓦当


《战国策·燕策一》曾记录了一个“千金买骨”的典故,说的是燕昭王修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吴磬军收藏瓦当同样适用。

“1986年的春天,麦苗刚刚返青,我骑着自行车到当时的燕下都中心地区武阳台村收集瓦当。一位赶车的大叔知道我的来意后,把我拉到一家门口。我一进门发现他们家外院墙头地上到处都是砖头瓦块,等我再走到里院的时候,发现他家厕所猪圈的墙上也嵌着瓦当,院子里给鸡、小猪拌食的工具也是瓦当。当时我的心跳就加快了,说明了来意之后,跟主人商量:'能不能把这个瓦当抠出来?我给你买新砖添补好它’。再仔细找,发现他家茅厕大便小便过渡的池子也是瓦当。那次在这个老乡家得到不少瓦当,我用化肥编织袋装好,满载而归。”如今说起这段经历,仍然让吴磬军兴奋不已。

1992年春天,吴磬军在燕下都遗址所在地的一家农户发现了一面瓦当。这面瓦当,在当时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以及他所见的文物收藏品中,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当时这家里只有一个中年妇女,神智不健全,三块瓦,向吴磬军要100元。吴磬军怕妇女受到当家的责备,没买。第二周再去,当家的回来了,向他要1000元,经过还价,最后是800元成交,800元买了三面瓦以后,燕下都就传出来,说保定出现了一个“二百五”,当时一块瓦当也就10元、20元,800元他都敢买!

其实大家并不知道,当时吴磬军的月工资不过200元左右。为了节约成本,他都是从保定坐长途车先到易县的公交站,然后租上一辆自行车下村收集瓦当。那些出租的自行车简陋至极,没车闸也没车蹬子,车座下面七根簧剩不了两根,傍晚从老乡家回来,虽然得了瓦,但屁股都磨出了血。

就这样,瓦当陆陆续续到了吴磬军的手里。如今他收藏的瓦当近千面,精美者600余面。


研究:传古为收藏之宗


藏品日臻完善,吴磬军不觉中踏入了研究的殿堂。

“这些瓦当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好多还没有被发掘出来。比如说,春秋时期就使用了瓦当,那么当时的建筑物是什么样的?城都又是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崇尚、民族信仰又如何?燕下都瓦当与同时期的秦、齐瓦当相比,无论从美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上讲,都毫不逊色,甚至从建筑学和绘画学上还有过之。但后两者的考古研究,却把燕瓦当远远抛在了身后,这是我们作为燕赵后人的悲哀。文博考古专家石永士先生在燕下都工作了28年,他有一句话:燕下都瓦当是打开燕国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谁掌握了燕下都的瓦当,谁就有了话语权。”神秘的燕下都藉由一面面瓦当为饵,吸引着吴磬军步步近前。

为此,吴磬军翻阅了大量古代文史丛书,《左传》、《春秋》、《史记》成了他车上、饭上、厕上的手捧之物和枕边书。为了得到更准确的一手资料,从1990年到1995年,吴磬军基本上每年除了在燕下都勘察,就是在当时的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甚至是沈阳的博物馆搜集文献资料参观实物陈列。1995年,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先生到河北大学考察访问。期间,吴磬军带着瓦当照片和他的研究发现,向李先生汇报,李先生看后很是震撼,拍着吴磬军的肩膀,感慨说:“没想到!没想到!土八路打败正规军了。”

厚积薄发,1996年起,吴磬军对燕下都瓦当的研究进入新阶段,论文专著喷涌而出。相关论文陆续在《收藏》、《荣宝斋》、《考古》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在国内外燕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继出版《燕下都瓦当研究》(合作执笔)和专著《燕下都文化考论》,斩获第七届、第九届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六届河北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奖、河北省第十届、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燕下都错切瓦当的发现与研究》载入《盛世收藏经典》;《燕下都瓦当鉴定补说》被评选为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全国收藏文化学术研究会优秀论文。研究成果被央视、河北、山东卫视等多家电视台、报刊制作成燕文化、燕瓦当研究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

吴磬军信奉“传古为收藏之宗”,让更多人知晓燕下都瓦当,通过瓦当来探寻燕文化的历史原貌,是他收藏瓦当的目的和意义。在他的积极筹划下,2014年3月河北大学燕下都瓦当艺术馆成立,其中陈列了具有代表性的燕瓦当65面。

“足踏口询访下都,寻得遗物拜鸿儒。虽从燕瓦成功业,岂敢藏研称丈夫。”这是吴磬军和熊任望先生的诗句。随着吴磬军研究的推广和深入,如今,燕下都瓦当的研究已经和齐瓦当秦瓦当并驱为“先秦时期的三大瓦当系列”。


□本报记者 刘剑欣 通讯员韩立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