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3年的她,见过上百个领域的资深「行家」

 豪宅销售Edward 2016-01-23




Sayings: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来自我的朋友吴天天。

我非常喜欢这个姑娘,充满好奇心,充满行动力,不断在各个领域探索学习。

罗曼罗兰说,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一天天复制自己。可我却发现,自己似乎没有活过。

而她每天都在刷新自己。




(一)接触在行


一月份,我在微博上看到姬十三转发在行的内容,顺着点击进去,看到内测阶段的网页。扫了一眼,立马爱上了这个产品。


“一对一,面对面,私人智库。”


也就是说只要花钱,我就可以约到这个平台上的任何人!不是吃饭社交,也不是重咨询,是一次经验式的交谈,快速学到对方的经验。价格,模式,风格,都是我喜欢的,一切刚刚好。


起初,我打算利用在行找工作。那时我大四,处于择业纠结抓狂期。我对工作一直都很重视,为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假期都在实习,BAT,五百强外,SNS上市公司,Social Media创业公司,NGO,海外志愿者……以为自己经历足够多,就能想明白,但是发现自己还是了解太少,对于自我与社会的认知都很缺乏;路在前方,却不知该怎么走。


于是我决定找职业规划师咨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勾搭各个公司的前辈,了解不同行业、工作与职位的真实情况。然后我跑去新精英网站上找规划师,可是高级的太贵,初级的我不想约。同时也在Linkedin上搜索不同公司职员的信息,然而我害羞又内向,不知如何破冰。


在行的出现真是——



那时行家很少,浏览一遍后,我挑选了七位,分别关于职业规划、行业介绍、面试技巧、简历指导,还有兴趣和技能类的行家。


结果,我留在了「在行」工作。


(二)约见体验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约过六十多位行家,见过一两百位,打过交道得就不计其数了。


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是跳出“认知”舒适圈


跳出舒适圈的道理一直都懂,也似乎在践行。但受固有认知的局限,很多思维屏障自己从未认识到。在与行家交流时,除了请教具体问题,我也很喜欢分析观察他们的经历与思维方式。对于自我与世界狭隘认知被不断的推到,重建,再推倒,再重建。


第一位给我巨大冲击的行家叫陈青越,见过他之后,我才知道,人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认知。他说:“如何把一件自己不擅长、不了解、害怕的事情,变成一件有趣、令人着迷、充满成就的事情,是迄今为止的人生信条。一个没研发过情趣玩具的金融分析师,不是一个好漫画家,更练不出六块腹肌,所以成为不了好的MBA老师。”


年初的时候,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想通了!我应该停止阅读一切除了与学习相关的所有书籍,比如历史、心理、商业、传记等等。2015年我在工作之余只需要研究一个领域:如何发挥大脑的极限能力。如果能幸运的找到方法,那么有可能以现在10倍以上的效率学习、分析、判断。磨刀不误砍柴工~ 简单的分析后,我今年的学习目标是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 如何每分钟阅读3000字?

  • 如何设计最合理实用的高速阅读训练?

  • 如何提升信息理解的能力?

  • 如何提升induction思维?

  • 如何提升deduction思维?

  • 如何借鉴triz式的方式提升创造力效率?

  • 智商有多少种?

  • 是否可以训练提高每一种智商?

  • 我能从自闭症天才的思维方式中学到什么?

  • 记忆力如何最有效实用的锻炼提高?

  • 语言是否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 是否存在多线学习的可能性?

  • 大脑的生理模型是怎样的?

  • 是否能够自主控制心智模式和情绪状态?

  • 睡眠的生理模式是什么?

  •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睡眠?

  • 是否能有效的引导梦境帮助理解与复习?

  • 如何刺激感官?如何利用通感?


总之,核心问题是:大脑是否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能力?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似乎需要百万字的阅读量。不过,如果我真能找到方法,说不定真的能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 ”


然后,他真的这样做了,通过大量的阅读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练习后引导实践。行动力之强,效率之高,涉猎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他把自己在行收入也都用来了约行家,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十分虚心地求教,是我的Role model。




很多人在自己领域取得成就后便难以跨出去,这是他们的舒适圈,也是屏障。而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离开了学校后学习就变的不再重要,思维固化;所以罗曼罗兰要说,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一天天复制自己。可我却发现,自己似乎没有活过。


一路文科学下来,对身体、心理、大脑的基本认知都没有。做了二十多年的“优秀学生”,我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思考也是那样浅薄。


后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重新认识自己,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我性格内向敏感,不擅长社交,人多的场合容易紧张。就去学习《沟通的艺术》,向吴雪钰、叶逊谦、殷冠鹏请教,如何高效沟通,如何自然的演讲,如何优化自己的声音。


我想了解运动,就去阅读《硬派健身》、《运动肌肉图解》、《人体》,约郭晶莹、李易文、关雅荻学习。


我有情绪型饮食,便去读《脑子、肠子、厨子》,约见张雯霏,了解食物;后来我知道问题不在于食物,而在于心理,于是去读《少有人走的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亲密关系》,学习正念,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


我觉得自己买的东西太多,想学习整理收纳,便看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约见赵敬,向她咨询。


我希望自己能更聪明、高效的工作,摆脱学生气,表现职业、专业;就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小强升职记:GTD时间管理》,约徐建春做职业咨询,请教各个公司的前辈,学习他们的职场经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


我爱逛古建筑,想了解北京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就买来《北京古建筑地图》看,约上朱岩边聊边逛。


我对画画、插花感兴趣,就去约张杰客、叶柳青了解。


我希望自己可以更美,就去约王洋、晋瑶学习化妆,服装搭配。


我不敢唱歌,好奇自己能否去唱,就去找黄珊莉


我不善于写作,提笔思路乱,就去找师北宸、舒明月请教。


…...


见识到了自我与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明白如果真心想要改变,都是有方法、途径和资源的。如另一位男神张戎告诉我的,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success


当我知道情绪管理、注意力、习惯的养成、时间管理、心流模式、自制力都是有可以训练的方法,而且见识到了那些人达成后的精神与生活状态;我也努力学习,进行更好的自我认知与管理。


当我了解了学习的方法与时间曲线,我不再那么急躁。听过这么多道理和过好这一生是没什么关系的,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要把道理与当下情况结合,吸取需要的部分,整合出适合自己的系统性的方法,然后实践,调整策略,失败了,再来。像西西弗斯一样,把那一块大石推上一千遍。




(三)账号功能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行家读书会,发起人马占凯老师是位学习狂人,他建了很多社群,每次学到新的知识就快速找人传授,交流。通过输出来巩固认知,同时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反馈,鼓励自己进一步学习。


这些方法我都明白,但是自己并未实践;遇到这样认真践行的人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写写自己的体验,以后会——


  • 分享从行家那里学来的经验,以及我自己的扩展学习的内容。

  • 分享有趣的行家的故事,每一段页面简单介绍背后都是拥有无限丰富内在的个体,实在太有意思了。

  • 找到有相同学习目的的小伙伴,建立社群。比如我们都约过同一个行家,有相似的问题想解决,独立执行经常中途忘记/放弃,那不如试试游戏原则里的团队作战,一起消灭“敌人”。




在她的公众号里,会发布各种学习经验、思维导图、与「行家」见面的笔记,全是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