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师父》爆红,不论刷哪个内容平台,首页总有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挂在醒目处。而导演徐皓峰,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焦点。 说到这个人,实在是十分有趣和料足。 有一个很江湖气的传说,据说香港的武术指导只要来到内陆,就会去他那里拜码头;他写的小说和口述历史,是武林人士争先传看的书目。 关于前者,徐皓峰否认过,后者,他承认,叶问的儿子叶准“问过好”。 再联系他常年一身黑褂,并不清瘦的体型,瞬间冒出了一股身在武侠小说的感觉。 大部分人听说徐皓峰,都是因为他是《一代宗师》的武术顾问。但其实早这之前,他已经是挺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了。 《师父》也是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 他1997年开始纯文学创作,在《小说界》和《中华传奇》杂志发表中篇小说。 2006年整理出版了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不仅有3个月销售3万册的佳绩,更在武林人士中口耳相传。 2007年出版的小说《道士下山》,则被誉为“硬派武侠接脉之作”。 王家卫为准备《一代宗师》在民间寻访3年,多位武林人士都提到了徐皓峰和他的作品。 “我是他的最后一站”,徐皓峰说。 有关徐皓峰最传奇的一段经历是,1997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于是26岁就辞职回家专心读书,在书斋一待就是八年。 在这期间,他和两个80多岁的老人朝夕相处:一位是道教宗师胡海牙,另一位是他的二姥爷——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李仲轩。 《逝去的武林》便是他二姥爷口述自己的武林往事的一本书。
二姥爷并没有收他为徒,这跟他多本小说中提到的不婚不娶是同理,都是怕乱了辈分。 徐皓峰是一个习武之人,但他恰恰也是个对艺术有追求的“文艺青年”。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并不是靠武打实战来写剧本和小说的,而是靠知识。 在他看来这二者并不矛盾,习武之人在他眼中正如《一代宗师》里的叶问,一点也不糙,而是温文尔雅、气质翩翩的。
他写作小说《武士会》的时候,就是秉承这样一种心态,一种探究和对艺术的追求。 《武士会》就是《一代宗师》祖宗(《一代宗师》写的是二三代,而《武士会》是一代)。跟他以前写有关形意拳的小说不同的是,以前的武侠小说基本上写的个人,写的意境,写的是在大家不知道的都市的角落里,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很现实的传奇。 但是徐皓峰在写《武士会》的时候,对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就是因为二姥爷跟他讲了一些口传的事情,他想要追究这些武林人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派?他们的生命取向为何会这样?包括说话的腔调,为什么是那样一种特殊的语言?
所以《武士会》跟他之前的小说会有很不同的感觉。 在谈到《师父》的时候,徐皓峰也说,他追求的是电影的质感,并不曾考虑过什么商业化的东西,也许这部片子大红是因为它更加大众化一点,对话更加广场式没那么隐晦。 这样一个坚持把从长辈那里接收到的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导演和作家,让我想起很多追求纯粹的人。 他们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把一切大的责任扛在了肩上,承受着世人的批判和质疑,却始终坚持手上的事。 这是扎克伯格的捐款、王宝强的演技、马云的电商,也是徐皓峰的武侠。 一个坚持生产有气质的武侠的导演和作家,值得你在观看他作品前,先听听他的故事。 爱你哦喵呜 |
|
来自: 767376049 > 《767376049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