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业务涵盖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全球开放产品平台、互联网金融四大板块,产品范围覆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房地产基金、公募基金、类固定收益等全市场,包含人民币、美元两条产品线,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权委托、资产配置、高端教育、高端保险、融资租赁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小诺领读 在刚过去的2015年,有个词我们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中概股回归”。截至2015年11月,有33家中概股宣称,收到了私有化要约,这个数字超过了过去4年来的总和。我们认为这个势头在2016年仍将持续。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我们需要抓住中概股回归的浪潮,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中概股回归是一只带刺的玫瑰,其回归的路上,可能遇到监管、政策上的艰难险阻。如何能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中概股的回归方式与路径。 “中概股”是指在海外注册和上市,但最大控股权(通常为30%以上)或控制人直接或间接隶属于中国内陆的民营企业或个人的公司。近年来,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热情下降,而境外上市公司由于运营模式不被境外投资人理解、A股估值溢价以及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红利等原因,掀起一场回归潮。图表 1 1993-2015年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 中概股回归有多种路径,从境外市场私有化退市的红筹回归是比较传统的一种。除这种方式外,还可以保留境外上市公司,拆分一部分资产回A股上市,省去了私有化审批的流程和时间,如搜房网。下文主要介绍下传统的回归路径,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中概股回归的方式。中概股私有化基本采用要约收购和法定合并两种。相比于要约收购,法定合并需要美国证监会审核、股东大会投票通过,需6-10个月时间,但成功率高。因此,中概股退市多采取这种方法。而要约收购虽然用时较短,仅需2-3个月的时间,但是存在私有化失败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风险。VIE的全称为“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又称为“协议控制”。由于我国工信部有规定,电信增值服务等行业的公司不允许外资进入,因此此类公司如果在境外融资,需要在境外设立壳公司,国内运营实体通过协议,控制境外主体。我们将国内运营实体称为境外主体的VIE。若VIE为业务牌照持有主体,实际业务运营主体有关的业务等都在VIE公司,那么以VIE为拟上市主体更容易符合上市监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拆除VIE架构主要有四步:
解除VIE架构,终止控制协议。
注销不需要的壳公司。
目前,公司登陆境内上市主要有两个选择,主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上市;未来随着战略新兴板政策的落地,上市渠道有望拓宽。三种方式各有优劣,主板融资规模大,目前回归的中概股多选择登陆主板,如暴风科技、分众传媒等。但主板上市审核时间较长,且对公司财务要求较高;也有公司另辟蹊径,通过新三板上市,未来谋求分层、转板提高交易量和流动性。
图表 6 不同上市方式的优劣势
作者:诺亚财富研究与发展中心 殷悦焓 陈锲
在通往心灵和财富成长的路上,耐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耐心,就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耐心平衡风险,才能在“危”中探寻最好的投资时间与资产配置策略。
——汪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