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河流南方多称为“江”,北方多称为“河”?

 yiyidaodao 2016-01-24

为什么中国河流南方多称为“江”,北方多称为“河”?“江”、“河”又如何从长江黄河的专称泛化为一般河流通名?移民又是如何改变“江”、“河”的分布的?


文|郑子宁 齐群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的大型河流都称“某河”,如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渭河等等;而南方大河则通名是“江”占主导,如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


为什么会有“南江北河”之分呢?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如江大河小,江清河浊。然而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黄河显然比余姚江大得多。海南岛的万泉河水质清澈,远胜钱塘江。


▍黄河、长江在地图上的位置


既然如此,这种区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虽然现代中国人对把河流命名为“江”或者“河”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并非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


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祖先把流淌在华夏大地的河流都命名为“某水”。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提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下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来看,显然此处的“水”指一条流动的河流而非静水。


与“渭”、“淮”、“济”、“洛”、“伊”、“涧”、“汉”等上古就有的水名一样,“江”与“河”并非河流的通名,而是南北两条大河的专名,即现在的长江与黄河。这两条大河与“淮”、“济”并为上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四条大河,合称“四渎”。可见并非随便什么河流都可享有“江”、“河”的名称。


▍《禹贡九州图》中标注的几条河流的位置


“江”与“河”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江的来源


“河”这个字的词源虽然难以考证仍存争论,一般认为这是汉语固有词汇。但“江”则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并非汉语本身就有的词,而是个“外来户”,是个地地道道起源于南方的词。


汉语的诸多近亲语言并不用“江”来表示河流。如同属汉藏语系的彝语用 zhi mo,zhi 即相当于汉语中的“水”,mo 则表示“大”,这种命名法与上古汉语非常类似。藏文和缅文对水道虽分别有 klung、khlong 的说法,但其实这两个词都本指“山谷”。


但在位于东南亚的南亚语言中,江的分布则要广泛的多。如缅甸原先的居民孟人的语言中江是 krung,越南中部土著占语则为 kraung,而越南语中河流的发音 song 则也来自古越南语的 krong,均与上古汉语“江”的发音极其相似。


▍东南亚语族——孟高棉语中各种河流语音形式


不过现在这些有“江”的语言都离开长江很远,如果按照现代的民族和语言分布,会得出古代华夏人跑到东南亚借了“江”回来的咄咄怪论,这当然是极度违反常识的。


汉语是如何借入“江”的呢?


当今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除了鄂西、湘西等少数地方基本为纯汉族地区,但是在上古时期,长江流域的民族分布和当今大不相同。


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居住于黄河流域,对长江流域并不了解。大约在商王武丁时期,不断向南扩张的中原商人才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站稳了脚跟。甲骨文中甚至没有“江”这个字。


▍妇好为武丁妃子,是武丁伐荆蛮时的得力战将


华夏人群所抵达的长江其实是长江中游,其原本居民为百濮的荆蛮、三苗等族群。关于这些人群到底说什么语言,至今尚有争议,南亚语、苗瑶语、南岛-侗台语均有主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并不说汉语。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游仍然是汉越杂处,楚国鄂君子皙曾在游湖时听越人舟子唱歌,即著名的《越人歌》,传世歌词为“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但根据刘向的《说苑》,其真正的原始歌词为“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


▍后人称“书楚语,作楚声”的《楚辞》


甚至楚国自己的语言也相当有特色,如楚国著名令尹子文名为斗榖於菟,据《左传》,“於菟”为楚言“虎”,“榖”则为“乳”,斗榖於菟正是被老虎哺乳之义。


因此,上古时代华夏人并不需要跑去东南亚借入“江”字。当时长江流域就有诸多现代东南亚族群的先民,只是后来随着华夏人和侗台人的扩张,这些先民才逐渐南缩至东南亚地区。


不过,既然南亚语中 krong 是河流的通名,华夏人又是为何把长江而非其他河流称作“江”呢?


一种语言中的通名在借入其他语言中成为专名其实颇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借入方并不熟悉外语的构词法所致。美国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英文名为 Mississippi River,在当地印第安语言中,ziibi 其实就是河的意思,但是说英语的人并不清楚,以为 ziibi 是这条河名称的一部分。更有甚者,英国有条 Avon River,Avon 在不列颠岛古代居民的语言中即为“河流”的意思,Avon River 相当于“河河”。


▍湄南河


中文中此类例子也屡见不鲜。流经曼谷的泰国大河在中文中称作湄南河,其实泰语中“湄南”即为“河”的意思,“湄南河”也就是“河河”。而这条河真正的泰语专名“昭拍耶”在中文世界中反倒少有人知。


当上古南下的华夏人遇到了这些说南亚语的人群时,只知道这些人把面前的大河称作 krong,他们并不知道 krong 在这些人所说的语言里表示河,而是认为 krong 即为面前的南方大河的专名。“江”就由此得名。


由于 krong 本质上是个通名,当华夏人继续南下,他们碰到了更多的 krong,一条条的“江”终于迫使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江”作为南方河流的通名。唐朝孔颖达在《尚书·禹贡》“九江孔殷”条的注疏中就提到:“然则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而在北方地区,“江”就缺乏南方那样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江”始终难以北上。


▍《禹贡九州山川实证揔图》,是后人据《尚书·禹贡》绘制的地图


当华夏人向南遭遇一条条“江”的时候,北方的“河”正在泛滥,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了人的语言。


河的扩张


“江”在南方成为通名的同时,在北方“河”也逐渐开始扩张,开始挑战“水”的地位。


上古“河”本是黄河的专名,其性质和“渭”、“泾”、“洛”、“济”、“淮”类似,只是一个单音字的专有名词。但在现实中,“河”并不老实。


黄河中游两侧有黄土高原和吕梁山脉的挟持,河道稳定,水流急湍。一过三门峡,特别是冲出嵩山山地后,黄河就进入了广阔的平原区,河道弯曲,水流缓慢。在上古时期,黄河中上游植被条件尚好,泥沙含量较少,下游地区尚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河道。但日积月累,河道自然沉积仍然会导致地上悬河的结果,河流决口进而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河道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公元前 602 年至公元 1938 年的 2540 年间,黄河下游决口 1590 次,改道 26 次,重大改道 7 次,最北曾“夺海(河)入海”,最南则“夺淮入海”。在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间有大量与黄河下游平行的河道:滹沱水、漳水、济水、漯水、汶水、泗水、淮水。黄河下游河道在淮、海之间滚来滚去时,这些河流几乎无一幸免,都曾作为“河水”的河道。这无疑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平原居民的生活和语言。


黄河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决口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 年),此前黄河自大禹治水后一直安稳的流淌在“禹河故道”中。这次决口河水侵夺漯水、漳水河道,注入渤海。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 132 年),黄河决口,向南摆动经泗水入淮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 11 年),黄河决口,再度东侵漯水。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 893 年),黄河河口段决口,侵无棣水入海。


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黄河决口,汉明帝召见王景,王景提出黄汴分流,漕运无患。于是汉朝拨十万人,花费百亿修筑黄河大堤,此后 800 年,黄河无重大改道


此后至宋初,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河道分流不断。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 1048 年),黄河大改道,北侵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入海。十二年后又东出西汉故道侵笃马河入海,是为北、东二流。此后宋神宗熙宁年间又东流夺泗入淮,北流合济入海。黄河可谓汪洋恣意。


于是华北平原地区的民众经常会遇到一条河道既是本来的“某水”又是“河水”的情况。这时用原先的水名去称呼“河水”的某一段自然方便。而且早在战国时人们就曾将河水分段称为“南河”、“北河”、“西河”,那么泛滥时“漳河”、“漯河”也就能够标明这一段水道的归属。


黄河在华北地区频繁改道对水道更名的影响显而易见,“河”的名字正是从河北开始流行的。颜师古注《汉书》时写到:“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到了黄河泛滥的宋仁宗年间,史学家宋祁也提到:“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由此“南江北河”的情势奠定下来。


除了黄河泛滥,中原王朝的统治集团变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河”在宋朝迎来了一个大范围扩张的时期,与主导的统治集团有密切关系。北宋时期,来自河北地区的统治者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领导,取代了隋唐时的关陇集团、山东集团。赵匡胤虽为洛阳人,但祖籍河北涿州,随其开国的潜邸亲信多是河北人。文官如赵普(幽州蓟人)、吕余定(幽州安次人),武将如曹彬(河北真定人)、潘美(河北大名人)。


▍赵匡胤生于洛阳,祖籍涿郡(今河北保定)


而河北由于长期受黄河改道的影响,河取代水的进程尤其迅速而剧烈。当河北人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后,“河”开始走出河北,在北方其他地区迅速取代“水”。而北宋初年两位皇帝接连在河北用兵伐辽,并派重兵镇守北境,这些来自北方各地的平民长期驻扎后逐渐习得当地方言,再回到家中,“河”自然就如黄河水一样在北方泛滥开来。


江河通名之争


不过,虽然唐朝人说北方为河南方为江,但是统计当今河流的通名,“河”多达 27000 多条,“江”只有 800 余条。而且其分布远远不如孔颖达所谓“江之南”——现今江的名称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比例尤以珠江流域为高。而更多属于“江之南”的地方如太湖平原、两湖地区和西南地区,则“水无以大小皆称江”已经是过去式了。


从唐末宋初到现在的一千多年里,“河”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取代江的地盘呢?宋以后的大规模移民潮或许可以解释。


两宋之交的北人南下,明朝云贵大移民,清朝湖广填四川等大规模移民以及随之相伴的人口重建,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口和文化构成。而南方不同地区受北方影响程度不同,也导致了南方各地河流名称不同。


▍中国大陆官话分布图


观察“河”作为通名占优势的流域,可以发现基本和官话区相重合。这正是由于南方说官话的地方,其人口来源多为较为晚近的移民,发生于“河”在北方已经占据优势以后。


西南四川等地本是“溪”为主的地区,但是迁入的移民并不习惯用“溪”,对于他们来说,溪远远不如通用的“河”来得熟悉。因此正如当年南亚人作为通名的 krong 被当作专名,在四川很多地方,古老的“溪”被当做河流专名的一部分,形成了“X 溪河”的名字。如重庆大足县发源的沱江支流就叫濑溪河。只在下川东地区,“溪”仍然维持了一定的势力。


但是在南方其他地方,“河”的优势则远没有那么明显。


以地处江南的太湖平原吴语文化区为例,太湖平原位于长江南岸,与北方距离较近,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向来是北方移民南下的首选地区。


但作为南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太湖平原人口稠密,土族力量强大。早在东晋永嘉南渡时,江南本土势力已经颇成气候。在南渡北人鄙视南人的同时,江南人对北人也并不待见。甚至专门有个词“伧父”来讥讽北人粗鄙。而在北方地位崇高,为太学所使用的语音洛生咏因声音低沉在江南竟被戏称为“老婢声”。


▍淝水之战,衣冠南渡后的南北汉人合力成功与北方胡族政权抗衡


中古之后,太湖平原继续吸纳大量北方移民,但同时经过中古时期的发展,江浙北部地区文化鼎盛,甚至超过了北方。因此太湖平原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都没能占据压倒性优势。加之太湖平原开发程度极高,河道人工化严重。太湖平原也就成了中国河道名称多样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在太湖平原上河道名称常见的有 19  种之多,例如“港、塘、泾、浜、浦、溪、运河、荡、漾、湾、渠、潭、洋、漕、渠道、涧、口、沥、门”等河流通名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


▍洋泾浜,后来被填埋筑路,即近日延安东路外滩至西藏中路段


与之不同的是,闽语区的福建山多地少,虽然在唐朝以前作为人口输入区接收了大批北方移民,但经过唐朝的发展,福建人口迅速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经过唐朝一朝的人口繁衍,福建已无余力吸收外来移民。相反,宋朝以后福建,尤其是南部的闽南地区不断对外输出移民,占领了东南沿海大片地区。而在其所及之处,河流的通名往往以“溪”为主,与早年的四川相同,如浊水溪、凤溪、梅溪、吴丹溪等。


最特殊的则是粤语区的广东。广东虽然地处中国南端,但是其文化则是直接受晚期南下的北方汉人影响。


与江南和福建不同,广东虽早早被纳入中国版图,广州更是早在唐朝就成为重要港口,但整个广东移民开发则是在宋朝才达到高峰。大量南下的北人对广东文化有着更迭式的影响。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广东人都被视作“比中原人更中原”。朱熹曾说“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精辟总结了当时广东接收了大量中原移民后被视作中原正统分支,与闽浙不同的情况。


▍65 个外省迁入的广府氏族的迁入时间与迁出地区统计


因此,虽然珠江流域表面上“江”在河道中占比全国最高,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出现于书面语的假象。


在口语中,广府地区对河流的称呼以“河”、“冲/涌”为主,后者多指小型河流。“江”用得相当少,甚至对于一些知名大江,口语中也并不称“江”,如广州人把珠江称作珠江河,东江称为东江河。同样属广府地区的中山则把岐江称作岐江河。广州人称珠江南岸地区为“河南”更说明了在广州人的概念里面,珠江仍然是一条“河”而非“江”,这点和把长江北岸称作“江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广府地区“江”占比高只不过是书面语中留下的早期遗迹。虽然不断南下的北方人将“河”带入了南方口语。许多小型河流就此改“江”为“河”。但南方大河的名字却不是那么好改的。因此不独广东,南方地区如汉江、嘉陵江、岷江、珠江、闽江、潮江之类的大河名称不管当地口语怎么称呼,在正式名称中仍然叫“江”。


▍1933 年 2 月,广州珠江上第一座桥——珠海桥落成,“河北”和“河南”得以直接相连


然而,所谓南江北河的格局仍然存在一个重大的例外——现今东北北部的多条大河都以江命名,如松花江、鸭绿江、黑龙江、图们江、嫩江等。甚至朝鲜半岛也一反中国对外国河流命名的常态,充斥着汉江、大同江之类的水名。东北和朝鲜为什么用江不用河?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