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思维推动我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

 無情360 2016-01-24


前,我国宗教界已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建立、发展了友好关系,参与了伊斯兰世界联盟等重要国际宗教组织,承办了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等国际宗教组织大会主办了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三届国际道教论坛,搭建起了两个机制性国际交流平台发挥“中韩日三国佛教交流会议”机制作用,多次组织佛牙、佛指舍利赴缅、泰等国供奉,并先后与新加坡、印尼、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联办了宗教文化展演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周边及相关国家工作还以美欧为重点,办了“中国基督教圣经事工展”“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等系列活动。这些工作,树立了中国宗教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中国宗教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进了各国民众对中国宗教及宗教政策的认识与认同。可以说,我国在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而言,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宗教领域的对外交流尚难满足国家外交的总体需求,中国宗教在世界宗教界的地位与影响仍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更好地推动我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

一、转变观念,调整措施,充分发挥和调动宗教界在宗教领域公共外交中的主体作用。

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工作,行为主体首推宗教界。当前我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的一些不足,有起步晚等历史原因,有宗教团体建设薄弱、宗教界经济实力不强、文化传播能力总体较弱等客观原因,也有宗教对外交流制度和执行层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宗教领域出访交流,长期以来主要局限在国家宗教局和几个全国性宗教团体,严重限制了宗教界自身展开对外交流的能力。

与一般意义上的民间对外交流不同,公共外交既要做国外公众工作,也要在国内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在有关宗教领域公共外交的调研中,我国宗教界表现出了“走出去”,在国际舞台服务国家的强烈愿望。

调动和发挥好宗教界展开对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培养国际交流人才,也需要各宗教团体制定好规划,有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更需要对宗教界的总体信任。要充分认识到,建国60多年来,我国宗教界已经成为爱国爱教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党和政府可以信赖和利用的公共外交力量。应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调整和制订符合国情发展和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需要的对外交流制度和措施。


二、因教因地制宜,规划推进切实可行的宗教领域公共外交方略。

不同宗教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影响力。佛、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可资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佛、道教对外交往,宜走外向型道路,凝聚港澳台及全世界海外华人,团结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国际伊斯兰教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和特点,工作对象既要有宗教界,也要有政府,应推动政府之间、宗教界之间、政府与宗教界之间的多维交流与合作,也可考虑我国成为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全方位争取国际伊斯兰教界在涉疆问题上对我国的理解与支持。基督宗教的话语权在欧美,需首先着眼于欧美主流教会、宗教领袖和主流媒体,耐心工作,以最终促成对我有利的舆论环境,制约欧美政界利用宗教向我发难的图谋。在加强宗教对外交流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动摇,要切实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牢牢把握对外交往中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进一步做好我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需划分层次,逐步扩大,逐深入。首先,着眼于增进国外宗教界对我宗教和宗教政策真实状况的了解与理解,加强中外宗教界直接、经常性交流与沟通,对时事热点做出迅速回应和解释。其次,要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会议与交流、研讨活动,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组织在具体事务中形成协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促成国外宗教界对我的实质支持。第三,要着眼于培育我与国外宗教界代表性人士之间的持久关系,规划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通过奖学金、交换宗教留学生、举办培训研讨班、举办宗教国际会议等措施,在国际宗教界培育知华、友华力量。第四,要着眼于多边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和用好现有国家宗教交流平台,搭建新的平台。进一步实体化、机制化由我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支持中国道教界发起创建“世界道教联合会”等组织,创建符合中国传统与价值观的宗教行为规则。推动国内宗教组织在联合国取得咨商地位,有效提升我宗教界在国际舞台服务国家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用好媒体,形成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的合力。

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各界参与,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整体外交。做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也需整合政界、教界、学界甚至企业界资源,形成合力。政府宗教部门要发挥好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引导服务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宗教界对外交往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消除中国宗教走出去的制度性障碍。专家学者要发挥在理论探索、方略规划、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智库作用。各界别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为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已是公共外交最重要、最主要的渠道和平台,宗教领域亦概莫能外。日常的宗教交流交往,虽往往有做好领袖一人工作,就能带动一大批信徒的可能,但媒体传播,特别是新媒体强大的覆盖、渗透与影响力,是人际间的直接交流交往无法比拟的。如何借助境内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展开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作者为国家宗教局外事司副司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