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片刻的文章《这10本法国小说,是法国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一世风雨 2016-01-25

这10本法国小说,是法国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阿尔贝·加缪《鼠疫》(1947) 

8a3425ff1b12496c591ae1910eaeeb74.jpeg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人道主义在传染病和死亡的阴影下闪光,读起来稍稍显得枯燥。


让·吉奥诺《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 

d934b7b6b165712208a20a25854d48a2.jpeg

本书讲述流亡到法国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昂热洛·帕尔迪在寻找童年伙伴日于塞普的途中,霍乱席卷整个法国南部,大道通衢被封堵,旅客被强迫隔离,昂热洛举步维艰,还遭到污蔑,被指控在水源中下药毒害人民。他只能暂避于屋顶上以躲避追捕,悲悯地俯视着在病痛和恐惧中深受煎熬的芸芸众生。他在避难途中偶遇勇敢善良的侯爵夫人波利娜,施以援手,护送她回到位于泰于的嫂子家里,演绎出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故事。

写得十分优美流畅,你可以浮想同名电影里女主角波利娜的扮演者朱莉叶·比诺什,那削尖的下巴和忧郁的蓝眼睛。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1954) 

c0b699961ebeadf32efb40aaa853ff7b.jpeg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以这经典开头叩开文坛的时候,萨冈只有十八岁。她完全预想不到,由于准确地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心态,这部作品会创下史无前例的销售纪录。《你好,忧愁》中落拓少女塞茜尔的形象,几乎成了战后一代“叛逆”的法国青年的代表。而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五百万册,还不断地被改编为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

十八岁的萨冈藉此书一举成名,小说里叛逆的少女和我们爱抽薄荷烟、喜欢夜生活的美女作家,究竟有几分相似呢。


阿·罗伯—格里耶《橡皮》(1953)

7a6ab2120d2737822d86e1bc78ff1880.jpeg

一个恐怖组织计划把对国家政治经济起重大影响的集团成员一一杀死,其中的一个成员杜邦第一次幸免于难;内务部立即派员前去调查,本以为恐怖分子会刺杀前来取走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的大商人马尔萨,不料马尔萨临阵逃脱,被迫亲自去取文件的杜邦死于非命。乍一看,这似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作者是故意借侦探故事以揶揄传统现实主义善于制造的“真实幻觉”。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格式。

一桩线索复杂的谋杀案,结局令人哭笑不得。


雷蒙·格诺《地铁姑娘扎姬》(1959) 

9c41355787abe0d1afed1d71fc3fa545.jpeg

《地铁姑娘扎姬》是法国小说家雷蒙·格诺的小说代表作,出版于1959年。小说讲述了外省小姑娘扎姬来到巴黎,急切地想要体验巴黎地铁,她的舅舅加布里埃尔在火车站告诉她,地铁罢工了,他将她带上朋友夏尔开的出租车回了家。第二天,扎姬很想去看看地铁和跳蚤市场,一个奇怪的人陪伴着她,这个人一会儿是商人,一会儿是警察,后来又带她回到舅舅家。舅舅带她去看埃菲尔铁塔,遇到一群外国游客要他做导游,夜里,一群人在餐吧打起架来,扎姬晕倒在舅舅的怀里。第二天一早,扎姬坐火车回母亲的家,都没有看到一眼地铁。当母亲问她在巴黎过得是否开心,她回答:“我老了。”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媒体和文坛轰动,雷蒙·格诺从此声名鹊起。

格诺对于巴黎的黑话和脏话显然是有研究的。此书妙趣横生。无法无天的小姑娘扎姬这样告诉妈妈她在亲戚家干了些什么,她说:“我变老了。”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 

1f046e86b218acb82703cae37572c23c.jpeg

一九四〇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出身贵族的骑兵队长雷克谢带领麾下寥寥无几的士兵仓皇撤退,在途中神秘死亡。他的死困扰着骑兵佐治:雷克谢是自愿寻死的吗?佐治探访记忆的每个角落,依靠战俘布吕姆、勤务兵依格莱兹亚和队长遗孀科里娜,拼出了雷克谢残破不堪的一生。在佐治的记忆中,当年在弗兰德公路撤退时,他们也许从没有停步,他们总是不停地在雨水淋漓的黑夜里没完没了地前行。队长的死因永远地迷惑着他。

一幅眼花缭乱的战争拼贴画,被拆碎,又重组。西蒙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是最默默无闻的“新小说”派作家吗,恐怕未必。


米歇尔·图尼埃《桤木王》(1970) 

e603feae2f14fb4aa0541ef7f135c555.jpeg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经营汽车修理库的法国人迪弗热在整个二战八年中的经历与感受。作品虽明确以二战为背景,却又完全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集中描写的是主人公在此期间的种种直觉、感觉和感受,而且将这一切称之为“征兆”,“征兆”又被刻意处理为一则则寓言。

一个同性恋男人在二战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和毁灭的私秘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铺街》(1978) 

bb629047e1e7cacd899a65a9127d1621.jpeg

《暗铺街》的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息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朋友好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代的友人。他的调出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间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士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回到作者情有独钟的占领年代。再现了这一黑暗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作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王小波所衷心热爱的作品,主人公寻找自我身份的一番经历,让人们思考良多。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1984)

14f2d707b4a3369b21b092f639468852.jpeg

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太晚了,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如果现在他还要给分别多年的女作家杜拉斯打一个电话,肯定会背上一大段诸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之类的告白。


安德列·马奇诺《法兰西遗嘱》(1995)

4482a7bfc1478f7fdd8803a68dc551e5.jpeg

作者以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思想片断为主要线索,追忆了包括他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他自己四代人在俄罗斯、前苏联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因为他们是俄裔法国人,所以他们的命运际遇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内涵。专制、战争、贫穷像风一样,无处不在。他的外祖母夏洛特经历了沙皇时代,又在斯大林大清洗运动中活了下来,在她身上,烙着深刻的那个帝国最残酷时代的印记,但她也目睹了一幕幕壮丽的英雄史诗。作者深受外祖母的影响,是她在他的胸中嫁接了“法兰西的枝条”,来自西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以及将来的写作,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的目光。


这位俄国移民让很多土生土长的法国小说家自愧弗如,暗暗嫉妒。他对往昔岁月充满了眷恋。

陷入阅读,多么美好。

整理:酒蔷薇

读书栏目接受投稿,投稿邮箱:xiaoxian@pianke.me。
来稿请注明栏目名称,并附上文章链接,暂不接受文档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