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传统船型的“自由”号濒海战斗舰
1994年9月,美国国防部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水面战斗》(SC-21)任务需求说明,美国海军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概念研究。作为概念评估分析的一部分,美国海军在1997年对长期水面战斗力量需求进行了补充,分析的结果促使海军下定决心优先发展作战能力侧重于对陆攻击和为地面战斗力量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型水面舰船,并命名为“海上火力支援舰”,编号定为DD-21。2000年10月12日,也门亚丁港发生了著名的“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故,深受刺激的美国海军决定加快沿岸海域机动灵活的多用途战斗舰艇的研制。2001年11月,也就是在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决定消减DD-21项目经费之后1个月,美国海军发布了DD-21项目详细评估结果,重新进行了项目定位,DD-21项目被更名为DD(X),即建造一系列共用先进技术的水面战斗舰,其中包括了接替“斯普鲁恩斯”的DD(X)和取代“提康德罗加”的CG(X),以及替代护卫舰的濒海战斗舰(LCS)。
2002年1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克拉克正式提出建造小型、高速和相对便宜的LCS,5月发布的防务规划指南要求海军建造LCS用于支援两栖作战部队、执行反水雷和情报/侦查任务,指南赋予LCS的主要定位即廉价可大批量建造、必须具有宽泛的任务弹性。丹麦海军在轻型舰船上通过更换不同任务模块来获得多任务能力的做法给美国海军提供了设计灵感,然而,作战期间模块更换的需求和任务模块无法随行的现实直接导致了LCS的性能关键点转为持续高航速,以达到尽快更换模块重新投入战斗的战术目的。2004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首艘濒海战斗舰的建造合同,首舰2005年6月2日开工建造,2006年9月23日被命名为“自由”号,2008年9月18日交付海军,11月8日在密尔沃基正式服役。
“自由”号从尾门施放11米刚性充气艇
“自由”号采用钢制半滑行单体船型,舰长115米,宽17.5米,吃水3.9米,标准排水量3500吨,满载排水量3900吨。“自由”号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CODAG),舰上装备2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MT-30燃气轮机,总功率72兆瓦;2台“皮尔斯蒂克”柴油机,总功率12.8兆瓦;4部罗·罗公司153S2喷水推进器。“自由”号最大航速达到惊人的47节,续航力3500海里/18节。海上自持力21天,舰员编制40人,另有35名任务包操作人员,40人只是理想状态,“自由”号执行新加坡战斗部署任务时,就一下增补了10名船员。
“自由”号装备COMBATSS - 21作战系统,与“宙斯盾”系统有60%的通用性(包括软件)。“自由”号上仅装备有限的自卫武器,包括舰首1门57毫米单管舰炮,机库上方21管“拉姆”近防导弹,其作战能力的体现依赖于舰上所搭载的任务包,包括水面战任务包、反潜战任务包和水雷战任务包,三种模式任务包可在战区内的支援船上快速更换,达到持续作战的能力。
“自由”号舰尾设有坡道,可供舰上搭载的11米刚性充气艇直接进出,侧门系统装有一台高空可伸缩起重机,可升降小艇。“自由”号的机库面积达435平方米,飞行甲板面积483平方米,比美国海军任何现役水面舰艇的飞行甲板面积都大,但是甲板仅高出水面5.79米,容易上浪。舰上设有3个任务舱,总面积595平方米,最小的一个也比一般储藏室大。主要的作战舱包括一个湿舱, 或者叫做“水上任务区”,从右舷四分之一处直到艉门;以及一个干舱,又被称为“可重置舱室”。 一个带滚轮门的舱壁隔在两个任务舱之间,一个舱室执行水上任务,另一个舱进行修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