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吟诵《空竹赋》,成就“出彩”人

 崆峒樵隐 2016-01-25

吟诵《空竹赋》,成就“出彩”人上图:高红星正在表演

昨晚黄金时间,由撒贝宁主持、央视播出的大型励志真人秀节目《出彩中国人》照常开播。这个节目的比赛规则是,选手表演的节目由三位评委进行评判,如果两位以上评委给予“出彩”评价,则选手表演成功;如果两位以上评委给予“出局”评价,选手表演失败,也就是不能成为“出彩中国人”。

一位来自河北的沧州的空竹高手高红星,耍空竹不忘展功夫,空翻之时还高抛空竹,将武功表演与空竹玩耍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看来眼花缭乱,喝彩声不断。

这么一场观众认为可以全票“出彩”的高技能表演,评委打分时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高的表演刚结束,评委周立波发话,说高的表演“精气神”不够,并随即为高作示范,高在台上学了一遍,周仍不满意。这下,表演现场鸦雀无声。因为三位评委中周算是主评委,不过比赛规则没这么定,但他的意见对另两位评委的影响是重要的。

紧接着,评委蔡国庆投了“出局”一票,理由与周相同。现场的空气凝固了。大家推断,即使评委范冰冰给高以“出彩”的评价,高也很难获胜,因为,周立波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不出所料,范给高打出了“出彩”牌,场上观众算是松了口气,但神经依然紧绷着。

轮到周立波作出评判了,决定高的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周并没有立即表态,可能是他实在觉得高的表演技艺高超,不忍心以“精气神”不足为由面拒高于“出彩”之外,而是发问:空竹起源何时?高答:1700多年前。周又问:你知道曹植的《空竹赋》吗?这时,场内外的观众都为高捏着一把汗,要是答不上来,肯定“出局”!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决定高“出彩”与否的决战之时,只见他一字一句的慢慢吟来:

一声低来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宵,

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挈漫徒劳。

几乎是在“劳”字即将或刚落地时,全场沸腾了!

高的表现让周不得不佩服……

高职学子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专业文化多留心点!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曹植《空竹赋》到宋江《空竹诗》——出彩中国人上的问答

 

2015年5月21日复播的出彩中国人(第4集),舞台上迎来了沧州武林高红星的空竹表演,可谓技惊四座,惊艳全场。然而,评委的挑剔还是使他能否成功晋级多了几分悬念。

 

在一票出彩,一票出局之后,似乎是为了找到一个理由,周立波从武考过渡到文论。问及曹子建的《空竹赋》,高红星思索片刻,背诵出来,在征服全场的同时,也获得成功晋级。

 

然而,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从考证,那么高背诵的篇什出自何处呢?

 

一番搜索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空竹,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

 

一声低来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携漫徒劳。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以空竹起兴,关键却在于抒发宋江对于宿太尉的提携之恩的感激之情。重点并非在空竹这里。一个小小的空竹,从曹植,到宋江,到出彩中国人上的问答,可爱之处恐怕还是在它自身。

所谓曹植的诗空竹赋:附下:

空竹赋
嗡声脆响穿时空,
千载不乏人传承。
单头含珠腰间细,
两轮带哨腹中空。
轻抖双杆千变化,
力悬一线万般功。
轻展腰身频出手,
彩竹幻化绚人生。





来历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 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