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之家周周看:幸福的配方送给你...

 ququweiwei 2016-01-26
古人曾说,,人生四大幸事乃:'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意味着如愿以偿,得到了心向往之的东西,这可能是你想要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般的友情,或'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般的爱情;也可能是'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的那种趣意生活,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事业上的成功。人的幸福感,无不来源于得偿所愿,而所谓的幸福的配方,不外乎可信赖的朋友,深爱你的人,称心的工作等等罢了。'他乡遇故知'意味着友谊的珍贵,友情是一种幸福的源泉,它往往能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无论多么忙碌,在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以及在异国他乡奔波工作的人总会在春节回到家乡,跟亲人朋友团聚,共享佳节。对于年轻人来说,春节朋友聚会,少不了一起吃喝玩乐,去KTV嗨歌更是必不可少。中国人在春节时总会强调'喜庆',因此唱的歌也必须洋溢着欢快的曲调,但是你知道么,悲伤的歌有时更能让你感到愉悦。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一种大脑成像技术)对11位爵士音乐家在即兴创作音乐时大脑的活动情况做了诊查。研究人员给音乐家们展示了一张又哭又笑的女人的照片,并让他们演奏出与照片所示情感相匹配的音乐。研究人员发现,演奏伤感的音乐时,悲伤的情绪会触发音乐家大脑的奖励中枢,而演奏欢快的音乐时则不会。令人感到荒谬的是,演奏伤感的音乐似乎会让音乐家感觉良好。音乐家演奏欢快情绪的音乐时,对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抑制作用要大得多,这时演奏者更容易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与此不同的是,音乐家在演奏悲伤的音乐时,会刺激黑质(中脑的一个神经核团,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即大脑中欢快音乐无法激活的一个重要奖励中枢。尽管要演奏一首曲子的任务相同,但是在欢快音乐和悲伤音乐两种情况下,大脑的激活区域是不同的。从本质上讲,音乐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同,音乐家的大脑会激发出不同的反应。研究人员称,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创作音乐时都会获得满足感,只是方式不一。一方面,欢快的音乐会抑制背外侧前额叶(DLPFC),令我们沉浸在音乐中,因而产生喜悦满足的感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直接刺激大脑的奖励中枢,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一种化学物质,可令大脑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两种音乐都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只是产生这些情绪的神经网络不同而已。可见,人们的确很喜欢这种悲伤情感的表达,也许是因为这能够让人们、而且人们也更愿意从情感的角度来欣赏音乐。'洞房花烛夜'意味着美妙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爱是住在两个不同身体的同一个灵魂,它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灵魂的伴侣。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对彼此一生的依赖与扶持,而这种依赖也许真的至死不渝。《诗经》上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有苏东坡为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也有归有光睹物思人,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诗句无不令人潸然泪下。现今,研究人员已证明了这种至死不渝的依赖存在的依据。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伴侣的一方去世,他/她的性格仍旧会对未亡伴侣的幸福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指出,一方已故的伴侣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双方都健在的伴侣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样强大。研究查看了546对丧偶伴侣的数据,以及2566对配偶健在伴侣的数据,发现参与者在研究早期的生活质量就预示着他们在研究后期的生活质量。数据还证实了伴侣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在研究期间伴侣一方去世,伴侣间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研究人员排除了其他可能对此有影响的因素,如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年龄和婚龄等因素后,发现这种相互依赖性依然存在,在比较了丧偶的伴侣和配偶仍健在的伴侣之后,他们惊奇地观察到,这两者的生活质量对伴侣的相互依赖程度并无差别。'金榜题名时'标志着事业的成功。一个人的事业是其生命价值的体现。人的心理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面——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层层递进的。而自我实现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事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事业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对于女性来说更是不易,因为她们不仅要在工作上与男性一争高下,还要照顾家庭、平衡生活与工作。女博士更是如此,她们的学历高,除了上述困扰外,学术界的一些'陈规'也使她们在事业上步履维艰,比如论文质量高但引用率却低,不知女博士的悲哀人你们能懂吗?
性别歧视问题在学术界已是老生常谈了,女性在高等研究机构中所占比例低,在申请研究基金、国际会议与项目工作中面临的性骚扰、不公正待遇的例子比比皆是。近日,一项包含67.9万份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的调查报告显示,机械工程专业的女性研究人员在高端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比同专业的男性多,但这些高质量的文章却遭遇了被引率低的窘境。从整体数据上来看,女性研究人员仍然在论文发表量方面处于劣势:数据库中只有20%的论文中出现女性作者姓名。调查结果还揭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可能是为了能在男权主导的学术世界博得更多认可与尊重,许多女性研究人员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异性作为合著者,这表明大多数女科学家们对性别歧视的态度从顽强抵抗转变为逐渐适应。既然已经掌握了幸福的配方,那么就让我们在新的一年幸福常有,笑声不断吧!笑声不仅会让你更幸福,还能使心跳加快,血流量增多,增强心肌功能,使大脑皮层兴奋,脑部功能增强,真可谓是有助身心健康的好帮手啊!如果幸福的话,一定要大声笑出来,感染身边的人,因为笑声比说'我很高兴'更能表达快乐哦!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和语言本身相比,人类发出的声音能更清楚、更迅速地表达情感,人类的大脑也会优先处理通过声音表达的情感。研究人员称,大脑只需0.1秒便可识别出声音传达的感情,比如愤怒的咆哮声、愉悦的笑声或悲伤的哭泣声。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我们通过声音表达情感时,大脑的注意力要比用语言表达时更为集中。研究人员认为,大脑对声音信息的快速、优先识别是人类长期以来进化的结果。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大脑对声音的解码占据着重要地位。人类先会发声,然后才有语言,并且在原始社会,简单发声更利于表达,在面对危险时,声音也能比语言更快的传递信息,故而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语言系统识别情感要发展的更晚一些。同时,大脑对带有快乐情绪的声音的反应也要快于其他两种情绪。但是,愤怒的声音或语言却会产生持续的大脑活动,这种大脑活动比其他两种情绪持续的时间都长,表明大脑对愤怒的信号反应更为敏锐。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焦虑的人对带情绪的声音的反应更快,也更强烈。因此,新的一年,小编祝大家都能找到各自的幸福,有可以玩耍嬉戏的知心好友、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的亲人和爱人,蒸蒸日上的事业,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科学之家,作者:MHJ)关注科研动态,关注科学之家,关注科学之家周周看!科学之家微信公众平台:kexuezhijia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