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名画赏析

 百了无恨 2016-01-26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是从14 世纪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巴洛克风格、罗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现代派,历时六百余年的发展,展示出 一条“以人为本”的演进轨迹,并以此为核心,呈现出丰富而又 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整体而言,西方绘画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 部分,它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解释,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记录, 它创造了一个带有意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结构。

《世界名画赏析》收入了史前和中世纪、 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英国、俄罗斯、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现代派十三个时 期及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百余幅绘画作品,展示了东西方绘 画各阶段的风格、流派、形式特点、美学特征及其卓越的艺术成 就,呈现了人类艺术宝库弥足珍贵的一个侧面。这些艺术无疑是 伟大的,它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是智慧与创造性的杰出表 现。尽管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审美趣味有所差异,但优秀的艺 术,不论古今中外,都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终极意义上进行沟 通。这也是我们编辑这本画册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目的,让读者超 越时空局限,在广阔的意义上去领略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 性,以开启我们的心智。

史前、中世纪名画赏析
西方绘画首先出现于蒙昧的旧石器时代晚 期,这一时期的题材以动物为主,人物占了相当 大的比例,植物形象只有极少几例,此外还有手 印和几何纹样。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绘画 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后代大多画作都以这一时 期的神话故事和绘画手法为基础发展起来。在漫 长的中世纪,绘画主要以宗教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一时期绘画主要是在描述历史故事的教堂大窗 上,以及五彩缤纷、光辉灿烂的墙壁上被展示出 来。在意大利,由于卡瓦里尼、乔托及其后艺术 家的努力,使得壁画成为当时意大利绘画的主要 发展形式,一些诸如大教堂之类的建筑使得壁画 画家得到了大块的墙面。另一方面,由于绘制多 翼式祭坛画日益增多,木板绘画也并驾齐驱,壁 画因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绘画的特征也 主要是以神为中心,把人的肉体视为罪恶的根 源,画中人物表情痛苦,鄙视尘世,向往天堂, 充满禁欲主义气氛。本章中我们将展示史前至中 世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飨读者。

文艺复兴时期名画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致可分为早期文艺 复兴绘画和兴盛时期文艺复兴绘画两个部分。早 期文艺复兴绘画兴起于意大利。在13 世纪后半 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就出现了新的 动向,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蓬勃 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以波提切 利为代表,人才辈出,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 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绘画风格雄伟秀丽 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 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 则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威尼 斯画派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地位也是极其独特 的。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的罗马和佛罗伦萨等 城市,已处于磨难之际,而整个16世纪初的威尼 斯,却保持着宗教的自由和社会的祥和,这样的 社会环境为绘画创造了明媚的发展空间。

自15 世纪至16 世纪,文艺复兴兴盛时期绘 画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尼德兰和德国。尼德兰文 艺复兴绘画,除了早期的绘画大师布罗耶拉姆及 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者扬·凡·埃克兄弟 之外,还有康宾等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主要描 绘尼德兰平原美丽的风光及世俗图景。博斯、勃 鲁盖尔更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杰出画家。他们的艺 术曾影响了欧洲美术史的进程。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如果说达芬奇的艺术犹如大海,博大精深,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犹如高山,雄浑壮丽,那么拉斐尔的艺术则犹如山间清溪,秀美,宁静,清纯。一位朋友在他的墓志铭中这样写著:“拉斐尔就在此安息,他活著的时候,大自然害怕被征服,而他死后,又担心自己也随之枯亡。”拉斐尔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数不清的天主教主题绘画和其它神话及世俗主题的绘画,拉斐尔的绘画艺术优雅、秀逸、和谐,具有高度的完美,不仅倾倒了当时的人们,也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拉斐尔的作品代表了古典写实美的典范,他的画风对后来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而拉斐尔的艺术则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

复兴即“再生”的意思,文艺复兴目的称号在于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但其实质是资产阶级要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为了借用前人文艺这个武器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在美术上,当时的“复兴”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复兴,此前的美术家无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只能千篇一律地表现神——基督和他的门徒。世间的人是匍匐于神脚下的芸芸众生,在美术中得不到应有的位置。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意识到人的尊严,敢于面向活跃的现实社会,敢于描绘生活中的人和事,使美术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二是古典艺术的复兴。意大利的故地是古代罗马,它遍地有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遗迹。经千年沉睡之后,许多遗迹被发现。在艺术家面前焕发出崭新的光辉。于是,美术造型有了楷模,要重归,“复兴”古典艺术的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在此以前,15世纪的文艺复兴美术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任务,透视法则与人体结构的科学知识已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16世纪的艺术家们便可集中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

文艺复兴不只是恢复古代哲学、艺术和追溯已逝去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发明、加速变革的时代。尽管在体裁、创作手法上的这些革新并非与中世纪艺术绝无承继关系,但由于人文主义与经院哲学的对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革命,而不仅仅是基于中世纪绘画基础上的渐进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

重新发现古典文化

在欧洲史上被称作文艺复兴的时期,粗略而论是在15世纪和16世纪,这是个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它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世界勾画了大致的轮廓,这时,欧洲各王国发展成强大的国家,宗教、思想和行动都发生变化,如前所说,这些都在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特别是在意大利,但变化来得缓慢,而且仰仗多种来源。

作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的主要变化,是意识到人自身应该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衡量标准。这个意识是在整个14世纪,通过诗人、哲学家和人文学者重新发掘古代文献而缓慢、持续地确立起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特别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发现其中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相当重视。这使他们对人和自然做出新的评价,而作为基督徒,他们当然把这些看作上帝的造物。

虽然这些古代或古典的作品从未被完全遗忘过,多少年来修道院的图书馆一直在誊抄和收藏西塞罗、维吉尔、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述,但这些藏书往往不完整,而且也理解得不充分。后来,有更多的手抄本面世,于是修道院外面的学者开始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彼特拉克和人文主义

佛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生于1304年,在博洛尼亚学过法律。但他对司法业务极少兴趣,宁可把时间花在读诗写诗上,他既识拉丁文,也识意大利文。他的家族在14世纪被逐出佛罗伦萨。以后就住在阿维尼翁。彼特拉克学成回到阿维尼翁时,弄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即为科隆纳红衣主教当秘书。科隆纳是个罗马贵族,出入教皇宫廷,当时教廷也在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

当时,一切要人,无论他是国王或教皇,是王公或主教,都必须有个秘书,也就是有个文化人给他起草发言稿,书写文件和其他重要文书,所以这些东西都要用拉丁文书写。有时,某个秘书会变得极其著名,其学识文风备受尊敬、及至可以直接向国家元首发表重要讲话,他时常以使节身份从一个宫廷被派往另一个宫廷,好像似流动大使,而他的广博学识就是他的资格证书。

这种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他获得主人的信任,主人就会让他为一切事出谋划策。但年轻的彼特拉克对这种显赫的地位并不醉心,他宁肯待在阿尼巴翁附近的沃克吕兹乡村幽室里继续研究希腊和拉丁文的典籍。这样,古典哲学和价值观念就展现在他的面前,他自小接受的中世纪基督教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的冲击,希腊人对人体美、对自然、对自由及城邦观念的热爱,与罗马人的历史意识、政治权力及坚强意志结合在一起了。

出于这种力量,彼特拉克重新发现了文科研究的重大意义,按西塞罗的说法,这是一种“人文学科”,即对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学问,其中包括语法、修辞(说话的艺术)、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等等,他们教导一个人如何说话、如何读书、如何写作,作为一个文化人。人文主义者就是对受过教育的人的称呼,人文主义则是历史学家给15世纪这种整体现象所起的名称,文化的“再生”或“文艺复兴”就是它所引起的文化运动,它使湮没了数百年之久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获得新生。

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无可估量,彼特拉克曾企图传播古希腊语,在中世纪欧洲,几乎已没有人懂得这种语言了。彼特拉克说;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使“多少年来湮没无名的作家们得到新生”。他这里显然是指荷马和柏拉图。

人文主义开始主要在意大利和法兰西传播,但16世纪时已流行全欧了。然后在14世纪,多数有地位的学者却把人文主义者看作是万恶之源,帕多瓦大学教师G·多米尼奇红衣教主是个有声望的作家,他在谈到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者时写道:“这些人是用来瓦解政治、宗教和教育的工具。热爱古典文化和热爱自然是他们的罪过,即便是彼特拉克,也发现很难把自己对美、对植物和花朵的爱与深信不移的基督教徒信仰调和起来。”

古代世界对视觉艺术的影响

甚至在彼特拉克之前,雕塑家和画家们就已经到古代世界去寻取灵感了。在意大利,希腊和罗马艺术的残迹比比皆是,艺术家对古典雕塑和建筑早就耳濡目染,颇有所知,因此在1250年前后,在尼古拉·皮萨诺的雕塑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已经意识到古典的雕塑手法,这不仅表现在他给人物厚厚实实地包裹的衣饰式样上,而且表现在他从古典群像那里全盘借来的人物形象中。

文艺复兴以前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乔托曾第一个把圣母玛利亚画得端坐在宝座之上,而且看起来更像是罗马的家庭主妇而不是耶稣的母亲。尽管在14世纪中期曾有人否定乔托的现实主义而提倡较为常规的艺术,但他和披萨诺发出的信号已不能被长期忽视了。

对现实主义的否定和由此产生的反动是由黑死病引起的,1348年-1350年黑死病在意大利传播得特别厉害,迫使人在绝望之中向教会求援。他们向上苍祷告,请求上帝息怒,许多艺术家也未能幸存。而活下来的那些,比如14世纪下半期佛罗伦萨画派的首领奥卡那则画出在阴冷的苍穹下孤单的静态形象。那种扬扬得意的、胜利的甚至是万能的死神形象,给绝大多数作品以创作灵感。奥卡那在1350年后为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正厅作的连环壁画,其中有《死的胜利》、《最后的审判》、《地狱》等等,在内容和风格上都表现出这种心理状态。

国际哥特式:一种新宫廷风格

14世纪末,从巴黎到勃垦第的法国宫廷传来新的动向,人们对生活焕发出新的热情,对外部事物、穿戴衣着和娱乐中的美产生新的热爱,这些都突然地反映在手抄本的封面和插画中,就像一部无声影片,向我们展示浮华灿烂的宫廷世界,这种新风格叫“国际哥特式”,它很快流行于全欧,向着黑死病时期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林堡兄弟用这种风格为贝里公爵的手抄祈祷书作的插图《美好年华》中,表现了法王查理五世的兄弟贝里公爵约翰和娇妻侍女,行猎扈从们一同寻欢作乐。他们骑在像独角兽一样漂亮的马上,驰骋在不仅是种植而且是梳过的草地上,珠宝、冠服装和武器都像周围的天空、流水和花草一样五彩斑斓,色泽浓烈。

这是一片贵族的天地,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出现特权人物,他们在追求和享受一种舒适而饶有趣味的生活。自然被顾及到了,但它必须与宫廷生活合拍,自然若要包括在图内,就必须是整饬过的、镀了金的、经过处理的,一切使人难堪的角落都应弥平,换句话说,这是个经过驯服的自然。

在意大利这种风格使洛伦佐·莫纳科、皮萨奈罗、维罗纳的斯泰法诺、贞提尔·贝里尼这样一些艺术家神魂颠倒,这些人还把有时候被遗忘但从未失传的中世纪意大利绘画——拜占庭艺术的程式手法——结合到这种风格中去,使之更趋于丰满。维罗纳的斯泰法诺所画《玫瑰园圣母》具有一种地毯式的丰富效果,它不仅在hortus conclusus(有围墙的花园)中营造了一个华贵的人造宫廷式的自然,并使人联想起清淡的花香和东方迷人的神秘境界。

国际哥特式艺术不仅对异国情调的人造场面感兴趣,它无疑还增进了公众的艺术神秘能力,发展了艺术家热心观察的习惯;从已经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高超的技艺要求艺术家深刻了解一切对象的形和质,而不仅是自然的东西。这一时期许多艺术家的草稿显示了他们的技巧,比如皮萨奈罗的草图,就证明他曾花费多少时间去耐心观察,细心表现动物花草,表现娉婷而行的少女将身上厚重的丝质拖裙折褶,和绅士装束中披肩上的羽毛。

这些画至今看起来仍像是怪异的线形图案,但画中已扬弃没有中心,不合逻辑的早期哥特式结构,而把图像集中于人及周围环境上。不管画中的是复活节骑马踏青的宫廷贵族,还是在舒适的篝火旁温暖手脚的农夫,画面总是表现人的活动和休憩,置身在也许有些落俗套却又最为迷人的气氛中。

黑死病的最终结果是恢复对人,对自然和对一个慈悲上帝的信念。大约在1400年,在林堡兄弟创作过哥特式巨作的同一个宫廷里,一种更雄壮厚重的风格在克劳斯·斯留特尔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第戎附件尚莫尔的查尔特勒修道院(后来成为勃艮第公爵的墓地)里,他创作了一组群雕,其中与哥特式风格并肩而立的,是一种庄严稳重的新古典式风格,他衣襟飘忽,起伏不平,相比之下,跪着的公爵的完整轮廓,置身在一个精致的三角形结构图中,表现出一种新风格。作者没有用枝节来冲淡主题,大理石的表面处理也简单纯朴,这些都使我们想起乔托和皮萨诺,而不是同时代的哥特式风格。


17世纪巴洛克名画赏析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 它的兴盛期是17世纪,因而很多人又把17世纪 称为巴洛克时代,此时的绘画明显反映了这个 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其艺术特色有二: 一、作品充满了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画家喜欢尝试使画里的空间看起来 能产生无限远的错觉,喜欢用弧线即对角线,建 筑喜用圆屋顶及大扶梯。二、巴洛克艺术的诞生 地在罗马,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 洲及美洲。从鲁本斯的画作《掠夺琉西波斯的女儿们》中可以看出,这位巴洛克时期第一人将文 艺复兴绘画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同佛兰 德斯古老的民族艺术传统完美地结合起来,形 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色彩丰 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鲁本斯风格。其他诸如卡拉瓦乔、凡·代克、伦勃朗等人也从不同程度上为 巴洛克时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18 世 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巴洛克艺术便逐渐衰 落了。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但早在十六世纪末便开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纪,也仍可见其踪迹。巴洛克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美术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代表画家有考尔东诺、卓尔丹诺和鲁本斯等。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主要代表人物贝尼尼。

18世纪罗可可名画赏析

罗可可的意思是像贝壳的涡型装饰,后于 1 8 世纪末用在建筑上有弯曲的镂刻花纹装饰, 表现出富贵优雅的气氛。18 世纪的法国绘画之 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画家们把握住 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有彬 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 轻松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 了18 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 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 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 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 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 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 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 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 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后来在奥地利、 德国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 托、布歇、勒穆瓦纳。罗可可风格被看作是巴洛 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衰颓阶段。由 此罗可可又成为瓦解衰颓的同义词,这种风格不 久之后就又被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所淹没了。

洛可可(Rococo)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以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洛可可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

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洛可可绘画风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国画家华铎(Antoine Watteau)为代表。其人物之尖鼻、小嘴、细指等均重现于华铎之绘画中,颜色亦极鲜艳。华铎大部分作品均与巴黎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情形有关。当时代表画家主要有:法国的华铎、夏丹(Chardin)、布雪(Boucher)、福拉哥纳尔(Fragonard)等;意大利的提也波洛(Tiepolo);英国的霍加斯(Hogarth)、雷诺兹(Reynolds)、根兹巴洛等。

洛可可的建筑风格与巴洛克的建筑相近,着重内部繁复的装饰。雕刻则与家具等成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但缺乏独立的机能。以法国为例,洛可可式建筑于路易十五时代极为流行于室内,室内平坦的表面范围较广,花状纹、彩带状等装饰甚受欢迎。由大型建筑物转变为小公寓式或紧密房间。家具之中,贝形、卷曲形以及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凡尔赛宫里头的钟室内部装饰即为一处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代表作。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名画赏析
在18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进行的大规模 古迹挖掘,重新点燃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 浓厚兴趣,新古典主义的种子开始萌发。随着法 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 众,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 罗可可艺术,期待着更严肃更高尚的艺术出现。 在这种条件下,一股更雄劲的新古典主义之风, 从欧洲的中心吹动起来。 新古典主义宗师,法国 画家达维特就是这种风格的创立者。 他的代表作 有《马拉之死》、写形传神的肖像画《雷卡梅尔夫人像》等。 达维特门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新 古典主义画家。如画风甜美的席拉尔,就是当时 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家。19 世纪20 年代,浪漫主 义席卷了法国,在整个文艺领域内驱赶着新古典 主义势力。作为一种潮流,新古典主义成为保守 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绘画仍能在 法国延续并焕发出光彩,主要靠的就是安格尔。 他一生中,以高傲固执的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 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安格尔是一位 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不愧是新古 典主义最后的伟大代表。与此同时,从新古典主 义开始出现之时,被视为是其理论对立面的浪漫 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19世纪浪漫主义名画赏析

在18 世纪中叶,与提倡理性的启蒙精神相 对应,欧洲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 纪的风气,从此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从 18世纪下半叶起,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 世纪头几十年,浪漫主义运动成为了席卷欧美的 汹涌澎湃的文艺大潮。 浪漫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 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像和感情的美 术。在许多方面,它同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追 求理智与感情统一、再现普遍人性的古典美术形 成了鲜明对照。这种情况,使浪漫主义美术家在 从事创作之际,往往借鉴非古典的传统。作为一 种美术运动,浪漫主义迈出了近代美术的最初脚 步,给后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经历过 17世纪的辉煌后,西班牙美术界沉寂下来,直到 18世纪下半叶,随着达维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 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戈雅的肖像 画《卡洛斯四世一家》,笔法流畅,色彩绚丽,生 动得近似漫画式的意味。他还创作出一系列所谓 的“黑色绘画”。大胆的想像、无拘无束的造型、 主观的色彩,更直接地传达了他个人的感受。这 些作品与现代绘画的距离已不遥远。戈雅的艺术 成就赢得了后代浪漫主义者的深深敬佩。

19世纪现实主义名画赏析
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 工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大都市里集聚 了众多人口,广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人 手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难以 忘怀,他们把目光转向身边发生的现象,把新的 现实化成作品。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 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入文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 来,扩展了文艺的地域。这批文学家和艺术家的 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以风 景画为主的巴比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一些画家希 望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 向往自由的理想,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矛盾 和不公,表现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颂扬他们心 灵中的美好东西。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 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 又一重要现象。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 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 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19世纪英国名画赏析
在19 世纪初叶,真正摆脱意大利、荷兰和 法国绘画影响而攀上英国风景画顶峰的是康斯太 勃尔和透纳。康斯太勃尔的艺术魅力在于唤起人 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麦田》是 其色彩绚烂、充满着光与影的代表作。康斯太勃尔大大推动了英国风景画的发展,他对于色彩变 化的敏感,对于光及其微妙调子的敏感,启示了 19 世纪末印象派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19 世纪 中叶,艺术评论家J.拉斯金认为古代和文艺复兴 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主题。在这种观点下 1848 年产生了拉斐尔前派。拉斐尔前派一面反 对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倾向于神秘主义,是浪 漫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罗赛 蒂是诗人兼画家,代表作有《维纳斯》等。19 世 纪英国风景画得到了急速发展,存世名画赏析很多,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英国绘画艺术融于欧洲绘画艺 术的起始。

 
19世纪俄国名画赏析
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 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 活题材所代替。由于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表现 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19 世纪上半世 纪绘画的重要主题。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 俄国绘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863年,一批有 才华的学生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 立了“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 年改为“巡 回展览派画家协会”。60~80 年代俄国最著名的 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他们提倡面对现实,主张 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 斗争。伊·叶·列宾是俄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 家、“巡回画派”的旗帜。他在历史画、肖像画 等许多绘画题材中都有所创新,他创作的内容表 现了各式人民生活,人民的劳动和斗争以及为人 民自由而斗争的革命者。列宾的成名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巡回画派”中的历史画家是 瓦·伊·苏里柯夫。他的画多反映俄国历史性冲 突,以壮阔的群众场面见长。他的主要作品有 《缅希柯夫在贝列佐夫镇》。19 世纪下半期还出 现了俄国的民族风景画派。主要画家有“巡回画 派”成员希施金和列维坦。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些 名画赏析的变迁中,清晰地看到19 世纪俄国社 会变革。

19世纪印象派名画赏析

印象派绘画,始于19 世纪60 年代,到七八十年代达于鼎盛时期,绘画作品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为了生动再现亲眼目睹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印象派画 家大胆抛弃了长久受到公认的创作观念和程式,推倒了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他们纷纷离开空气沉闷的画室,在街头,在海滩,在原野 和乡村,凭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丰富多彩的事物,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转到光和色上。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 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法国印象派画家最著名的是莫奈和马奈。那幅色彩美妙的 《圣拉札尔车站》是马奈的代表作。美国女画家卡萨 特,是位画风清丽的印象派画家。她的代表作 《洗澡》描绘了母女亲情,流露出女性的细腻感 觉,构图处理上显然有着德加的影子。画家们对 印象主义的探索,使绘画靠近了它的本体,从这 种意义上看,尽管印象派画家并没有抛弃再现的 传统,却使现代绘画距我们更近了。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莫奈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岁的漫长人生始终如一的将创作热情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画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像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派八次画展却被视为印象派的领袖和奠基人的画家马奈:而擅长于画人物的雷诺阿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前期和后期是从事印象派探索时期,中间十几年的时间里,则将热情转向了古典主义。

1874-1886年间,巴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毕沙罗参加了每一次画展,他曾说:“我的一生与印象主义的是完全符合的。”而莫奈第五、六次和最后一次均未参加展出。由于在这三次展览中的作品已经有悖于原来的创作手法。为了坚持信仰,莫奈拒绝参加展览以示反抗。这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印象派信条的表现,也是莫奈在印象派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原因。

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干草堆》《睡莲》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这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

莫奈像个隐士,有时有很强的孤独感。这一方面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生性沉默寡言,喜爱思索: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当他不得不单枪匹马奋力前行的时候,自然有一种寂寞寥落的感觉。


19世纪后印象派名画赏析

在19世纪末,印象派中出现了一股逆流,与 印象派相抗衡,其主要人物是塞尚梵高高更。他们是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各种“主义”的源头。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所谓后印象派的艺术中,可以看到对形体结构问题的回归,对表面设计、色彩内涵及装饰性的重视,对表现性变形的自觉运用。法国画家塞尚是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与印象派画家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视觉感受意向相反,他试图实现一种新的坚实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 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不过塞尚的绘画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观念,因此,严格地说,他只是一把打开现代艺术的钥匙。《玩牌者》和著名的风景画《圣维克图瓦山》为其代表作。荷兰画家梵高的名字在现代艺术中也许是最出名的,因为他的画具有最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在形与色的处理上,他喜欢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削弱传统的光影手法,有意识地强化色彩价值,利用色彩对比取得和谐。通常认为现代主义肇始于以塞尚高更梵高为首的后印象派。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梵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梵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梵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梵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幺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19世纪象征主义名画赏析
在欧洲绘画史上,19 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 要特色是诗歌向着绘画靠拢,绘画向着诗歌飞 跃。象征主义就是这一特色的代表。虽然印象派 绘画与象征主义绘画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前者是 “模仿自然”的绘画传统的最后阶段,而后者的 主要特征则表明它属于印象派之后的发展,它的 出现标志着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 的起点。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在持续时 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 派。象征主义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 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 相互渗透的。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1900 年之间,与19 世纪80 年代中叶法国文学,特别 是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象征主义绘 画发源于法国,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 家有夏凡诺、莫罗和雷东。夏凡诺的艺术活动主 要是给许多公共建筑做装饰壁画,因此他的油画 也具有湿壁画的特点。对象征主义来说,重要的 是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 来,把他引向虚无飘渺的“理念”世界。所以在 象征主义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 和不稳定性,以及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 朦胧晦涩。

20世纪现代派名画赏析
现代派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中期,大致衰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在一种破坏与创造的激烈对抗中走完自己的历程,就像支撑着它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一样,一方面是工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它是西方国家从19 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 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 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 只占一席之地。现代派,以它的实际功效和成 果,促使人们对艺术创新逐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 度;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 模仿自然为全部目的的绘画信念;以日本版画传 入刺激了美术;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一批 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重视直觉和 下意识活动,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 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人们选取光与色 彩的大师梵高毕加索来链接印象派、后印象 派与现代派绘画的过渡与交替。总之,现代派艺 术家的创作思想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