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思邈是民间中医

 dlhz49 2016-01-26

孙思邈是民间中医

2015/3/30 11:33|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710| 评论: 7|原作者: 济缘

摘要: 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寿长141岁。另有记载,孙其实活了102岁。无论据何种记载,孙思邈寿长百年,确是事实。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孙思邈何以长寿 ...
扫码关注民间中医网 订阅号
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寿长141岁。另有记载,孙其实活了102岁。无论据何种记载,孙思邈寿长百年,确是事实。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孙思邈何以长寿,很值得探究。笔者查阅有关“药王”的多种记载,很有启发。孙思邈生于陕西耀县农村,那里山峦重叠,属黄土高原地区,当地时常缺水。孙幼年体弱多病,饱尝疾病折磨,因常年求医吃药,其务农的双亲不堪负担,这让幼年的孙思邈产生长大行医的念头。

  孙思邈7岁入学,聪明过人,他勤奋好学,日诵千余言。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孙思邈18岁时立志学医,20岁时已读儒、道、佛各种经典,隋文帝召他做国子博士,孙辞谢。唐初,魏征奉修五代隋史,曾多次向孙思邈核对史实,可见孙以博学多识而闻名于世。唐太宗求贤如渴,召其入京,当时孙思邈已过中年,但面容、气色、形态仿佛少年人,李世民见之大喜,又深为感叹,赐其官职,孙思邈谢绝。唐高宗即位,也闻其名,赐其谏议大夫,孙思邈仍未允。孙思邈当时隐居在太白山、终南山一带,在湖光山色丛林中遍阅历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的医学典籍,并两次入川采集药草,专治疑难杂症,许多病危患者经他妙手调理,居然化险为夷。孙思邈交友广泛,诗人卢照邻、文学家兼医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大臣谢季卿与医林二兄弟甄权、甄立言皆与他时常切磋交往,这些人还拜长者孙思邈为师,孙思邈则时常有妙论发表于席间,令众人茅塞顿开。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的标准。他认为,行医者胆子要大,但在诊病与治疗时需十分小心;他还认为,医生对症下药要灵活多变,不同的病症,不能拘泥于同一医法。作为医生要心胸开阔,行事堂堂正正。贪婪与私利是行医者之大忌。这也是孙思邈一生处世之规范。

  由此可见,孙思邈为何屡次拒绝入仕当官,他认为官场坎坷而风险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贪欲之念,耗费精力而求名利,实在无益于健康。故孙思邈虽先天不足,但其后天调适与加强锻炼,创造了一套简易的养生之法,至90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他在百岁之后曾勉强接受“承务郎”一职,因他为了阅读宫内珍藏的医学文献,当他搜集完资料又告老辞官还乡,隐居于陕西耀县的五台山中,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巽方》。

  《千金巽方》共30卷,是对孙思邈30年前撰写的《千金要方》的补充与学术经验的总结。他不仅收录与验证了许多古代药方,而且还新增了许多药方与病例。更令人敬佩的是孙思邈的医德,他对某些医家秘守验方,不许弟子泄漏一方一法,颇为反感。孙思邈率先将大量验方、秘方公之于众。他对一些医家给病人看病时自我吹嘘夸耀,或诋毁别的医家来抬高自己,或治好一病,就四处宣扬,唯恐天下人不知,这种“昂首戴面”、把眼睛长在头顶上的浮夸之风,他很鄙视。正因孙思邈为人低调,虚心学习,他的医术才能出神入化。我以为这也是其长寿的根本原因。

  孙思邈临终前,嘱其家人将其薄葬,不须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他隐居的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为今天当地人的一种习俗。


相关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