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明臣讲小楷的用笔

 nqj0108 2016-01-26
·


  【简介】杨明臣,1955年生,河南安阳人,空军大校,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书法组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小楷的用笔

   用笔方法,简称用笔或笔法。各种字体形态的个性风格、点线质量的无穷变化皆由不同的笔法所生,故笔法是书法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为历代书家所重视。赵孟頫在《兰亭跋》中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极言用笔之重要。

  首要在于掌握古法用笔。经过几千年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演进,我们的前人以羲、献小楷为范,已将小楷的古法用笔做了精辟的概括。

  一曰“内法”即王羲之所创造的小楷用笔方法。书写时力贯毫端,下笔沉稳,运笔浑厚,骨力丰沛,劲道内含,点画粗壮时能见筋骨,极细微处也挺然有质,亦称“骨法”用笔(见图一)

  二曰“外拓法”,即王献之小楷的用笔方法,在《洛神赋十三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点画舒展开朗,随形外拓,摇曳多姿,灵动飘逸,用笔轻盈,疾徐有度,呈现出粗细、方圆、直曲、偃仰各种不同的点画形态和朗润华滋、飘然出尘的气象(见图二)

   三曰“疾涩法”,即快慢节奏的变化。有“疾”笔才能有果决爽利的笔画出现,才容易产生挺拔峻峭的神采;“涩”即用笔不流滑,要有入纸的力度,有笔与纸的摩擦力,有逆水行舟、与阻力抗争前进的感觉。清刘熙载《书概》谈论“涩笔”道:“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古法用笔是代代传承下来的,练习用笔就是通过反复实践和体悟,掌握其笔法、笔力、笔意、笔势之微妙变化。笔法是起笔、运笔、收笔的规矩和准则,是最基本的技法。它要求持笔沉稳,下笔肯定,运笔轻灵,收笔凝重,藏露、使转、提按、疾徐运用自如,逐步达到落笔准确、流畅、生动、自然之效。笔力是指对笔的控制力、入纸的深刻性,通过控制笔锋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不同力度,写出富有立体感、厚度感和弹性感的点画,达到圆润饱满、生动挺拔的效果。笔力不等于是将毛笔在纸上使蛮劲,相反,如果用笔时指、腕、肘、臂任何一个部位有意识地用力使劲,就会出现僵硬、呆滞的笔画。小楷笔力的用劲是蕴涵体内、协调生发、提笔书写、自如控制的劲力,是长期实践体悟的结果。笔意是通过用笔的断连、轻重、快慢、呼应等节奏仪态的变化表现出的某种韵味、情感、精神和意趣,是纯粹的个性化艺术感觉,多为只可意会不可言喻的,是和笔法、笔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宣示表》的古朴凝重、《乐毅论》的圆润丰实、《洛神赋十三行》的清劲飘逸、《汲黯传》的刚健婀娜,都是由笔意呈现出来的。所谓笔势,就是赋予点画形质以一种力量感和动态感,使之不至于呆滞僵死,是对小楷的一种较高的要求。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所说的“自然”、“阴阳”就是“势”的根本存在。笔势和笔法不同。笔法是任何书家都应该共同遵循的规律,而笔势则是因个体差异和时代变化而出现的肥瘦、长短、方圆之区别。因对笔法的共同遵循而使小楷的主流艺术风格得以继承,因笔势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而使小楷艺术个性不断丰富。

  小楷用笔和其他字体字形一样,不外起笔、运笔、收笔三个环节。在起笔这个环节,关键是掌握“藏”、“露、“方”、“圆”的使用和变化。起笔是历来为书家所高度重视的,陈簠斋《习字诀》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小楷起笔露锋居多,因字形小、点画短,遂起即收。为求运行便捷,大部分笔画皆露锋起笔,笔锋触纸后顺势而行,锋芒外露,棱角分明。亦须依字形需要藏锋起笔,即轻轻逆入,然后反向折笔运行,将笔锋藏于笔画中,出现圆润的效果。真正在书写时,“露”和“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互补的,因体赋形,方圆兼施,浑然一象。运笔是笔画中段的行走过程,是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是构成笔画的主体部分。要控管自如,提按适度,运行平稳,哪怕细如钢丝的笔画、触纸即离的小点,也要丰实、劲健,有形有质。收笔是每一笔画结束的部分,贵在沉着饱满,力戒浮滑草率。收笔有“藏”、“露”之分,“藏”者在收笔处送力至末,轻轻回锋,芒不外露,呈圆润之姿;“露”者收笔一般运用于撇、捺、钩、挑,运笔末端,稳送轻收,出锋成角。字中间的点画收笔,要顾及承上启下、左右揖让,“藏”、“露”依势而定。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