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美国特工埃弗里特·霍华德·亨特(Everette Howard Hunt)出版作品《秘密特工:美国特工回忆录》(Undercover: Memoirs of an American Secret Agent),首次谈到了这一段历史。
1950年1月21日,乔治·奥威尔去世。中央情报局心理作战办公室的亨特被派去拜访奥威尔的遗孀索尼娅,向她询问《动物农场》的电影版权事宜。
|

| 
|
不少人认为霍华德·亨特夸大了自己在这场交易中的作用,但他确实介入了电影的前期工作。也有一种说法是亨特曾答应奥威尔的妻子索尼娅,能够让她见到自己喜爱的明星——电影《乱世佳人》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
亨特和电影制片人Louis De Rochemont最终选择了英国电影公司Halas & Batchelor。据说选中这家公司的原因之一是看上了它曾为一款早餐玉米片做的商业广告,另一个原因是在英国拍电影要比在美国便宜,而且可以让远隔大西洋的动画师无法掌握中情局在其中的作用。
|

|
除此之外,许多美国插画师的政治倾向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英国政府显然不愿意在冷战最为剑拔弩张的时候,放弃这样一次“反苏联”的宣传机会。
电影导演的女儿Vivien Halas曾说,“我认为我的父母当时并不知道中情局的参与”。在之后的高清版DVD中,当时80位动画师之一的Howard Whitaker也表示,“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以为它只是一个农场的故事。”
|


|
电影从1951年起开始制作,历时三年完成。六十年后,许多细节依然让人津津乐道,比如不少英国人都认为演员Maurice Denham给猪角色的配音,像极了英国首相丘吉尔。
这么看起来,唯一一个不开心的人可能就是小说原作者奥威尔了。电影版改变了小说最后部分的情节,铺陈了一个光明的结尾,动物们向外界寻求帮助,最终打破了“斯大林式”的教条。而在小说中,获得了领导权的猪拿破仑享受了越来越多的差别待遇,最后变得和人类剥削者别无二致。
|

《日瓦戈事件》 |  《日瓦戈医生》 |
事实上,这也并不是中央情报局插手的唯一一部外国作品。2014年6月17日出版的《日瓦戈事件:克林姆林宫、中央情报局和为一本禁书展开的战斗》一书,揭露了中央情报局的超过一百三十份解禁档案。
因帕斯捷尔纳克在书中对苏维埃政权及意识形态的批判,《日瓦戈医生》一直没能在苏联出版。后经一位荷兰情报人员之手将其提供给中央情报局,作为暗中破坏苏维埃政权的秘密武器。
|
 帕斯捷尔纳克 |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冷战时期尤其如此,不少作家也被吸纳进情报工作队伍。比如创作了“詹姆斯·邦德”系列的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就曾在代号为M16的英国陆军情报六局工作,后来加入海军情报局。二战中间谍工作的经验给了弗莱明不少灵感,1953年,007系列的第一本《007大战皇家赌场》出版,很快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除此之外,在《间谍:克格勃在美国的兴衰》(Sp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KGB in America)一书中,作者也提到海明威在1941年,也就是《丧钟为谁而鸣》出版一年后,被招募为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间谍的历史。
|
 伊恩·弗莱明 | 海明威 |
说到这,觉得这篇标题应该叫做《与中情局之二三事》之类……《日瓦戈事件》出了中文版《当图书成为武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一看。
最后,奉上1954年电影版《动物农场》的片段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