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鸿利:甘心一辈子做检验事业的“牛”

 yanrulu2004 2016-01-27



他是我国检验医学和临床血液学的著名专家,不仅在血栓与止血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临床上,他还多次打破血友病手术治疗的禁忌,使250余名血友病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他是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师长,在教学中惯于“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以“脱稿讲课”引人入胜。


尽管早已是古稀之年,他仍像“老牛”一样奋力前行,心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他说:“我属牛,爱牛的温柔,爱牛的执著,更爱牛的奉献。”




2012年11月3日,王鸿利教授从医执教50周年庆典在名闻遐迩的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75岁高龄的王鸿利教授谦逊致辞:“我在50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完全归功于各级领导、我的恩师,以及团队中的各位老师和研究生们,特别是广大信任我的患者……”


■“把在食堂窗口排队买饭菜的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


“为什么油菜是绿叶黄花而蚕豆是绿叶双色花?”“为什么母猪一胎能生下8只幼崽,且有雄有雌?”在一次春游中,读高中的王鸿利好奇地向生物课老师提出了这些问题。


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了他一张入场券,让他去聆听复旦大学教授的“达尔文进化论”讲座。“我这才知道长颈鹿是由于伸长脖子去吃灌木丛顶端的嫩枝叶,需要细长的四肢支撑身体,千万年后变成现在的细腿、长颈的体形;人类是由猿猴经过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当时,我在想,现代的长颈鹿还在进化吗?现代的猿猴还会变成人吗?由此我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王鸿利回忆说。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违抗的规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生长、发育?为什么会衰老、死亡?这一系列的“为什么”让年少的王鸿利对人类学、遗传学和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吸引着他去“努力解密”。


高中毕业后,带着对医学的憧憬,王鸿利于1958年考入了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医学本科的5年中,王鸿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学习。学校规定晚上9点30分熄灯睡觉,王鸿利不到11点钟是不会回寝室的。在有灯光的地方,无论是走廊,还是盥洗室,都有他复习功课的身影。上午第四节课上完后,同学们都奔食堂去,王鸿利却不着急,一个人在教室里看看书,整理整理笔记,把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快速地再消化一遍,等到大伙儿都买好了饭菜、开始用餐了,他这才去。用王鸿利自己的话说:“我把在食堂窗口排队买饭菜的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


刻苦学习,成绩自然优秀。他回忆说,“大学期间所学的34门课程中,除2门课程为4分外,其余均为5分。”


1963年,王鸿利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


■“医生不能像修理机器一样去诊治病人”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社会背景和家庭关系的人,医生绝不是机械工程师,不能像修理机器一样去诊治病人,因此医生必须要体现对病人的人道、善良、关切和爱护,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多为病人着想。”这是王鸿利对“医德”的理解。在他看来,这是作为医生至为重要的一方面。


对于做医生的另一方面——医术,王鸿利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技能和经验是一种艺术和文化,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经验是从临床第一线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医生必须要随时与病人面对面地交流,脱离了病人不可能成为好医生。”


早在瑞金医院内科当助理住院医生时,王鸿利就已经是这么做了。“当年,我分管10张床位,我把病人当亲人、当老师,仔细询问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亲自动手做‘三大常规’。需要做心电图、胸透、钡剂胃肠摄片和超声波的病人,我都亲自陪同前往,一方面是向检查医生汇报病人的临床病情,另一方面我也向检查医生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王鸿利还虚心向医院众多科室的会诊医生学习,“凡是能够亲自动手实践的都不放弃,从血常规到眼底病变的观察,从静脉插管到气管切开,都参与其中。我还向会诊的中医师学习,学会了简单的辨证论治。甚至向护士学习,学会了补液、输血……”王鸿利勤学肯干的精神受到了病人和上级医生的好评,他本人也因此提高了临床水平,积累了实践经验。


“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品”对体内凝血因子Ⅱ、Ⅶ、Ⅳ、Ⅹ缺乏具有补充作用,“刺参黏多糖注射液”具有抗凝血、抗血栓药理作用,为了让病人早日享受到新药的好处,王鸿利曾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接受这两种药品的试用。


有一次,王鸿利突发心肌梗死,在住进内科监护室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一位由他诊治的患者。这位患者因病情复杂辗转求医无果后,慕名求诊于王鸿利,可恰逢他生病住院了,患者和家属十分着急。躺在病床上的王鸿利得知后,主动查找出联系方法让家人打电话找到病人,并介绍另一位专家给患者治病。住院期间,王鸿利还是心系病人,常常躺在病床上和同事分析、探讨疑难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最新的情况。鲜为人知的是,我国第一部直接在显微镜下摄影编辑的《实用血液细胞学彩色图谱》中的正常人的血液细胞,则是来自王鸿利的骨髓液。为了深入了解健康人血浆凝血因子的水平和在常规保存条件下凝血因子的衰减演变过程,王鸿利又多次无条件地献出了自己数百毫升鲜血。


■“高尚的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师从王鸿利28年、如今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的王学锋,说自己与王鸿利老师的交往始于31年前王老师的一次授课,“我们医学系一部两个大班约300多名同学一起聆听。没有PPT,也没有投影仪,更令人难忘的是王老师没有讲稿,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例,从实验诊断方法的原理到结果分析,漂亮的板书,清晰的条理,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听得同学们如痴如醉。下课铃声一响,讲课戛然而止,短暂的寂静后,是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至今,同学们聚会时还说,听王老师讲课就像是享受,让人回味无穷、铭刻在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包承鑫是我国著名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专家,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王鸿利讲课“除了具有演讲的天赋外,还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再加上临床与实验室知识紧密结合,才使得他博学多才,并如此受大家欢迎和爱戴”。


王鸿利“脱稿讲课”的诀窍就是“认真备课”。他常说,“连自己都记不住的东西,又怎能要求学生去记,去掌握”。


“教学是我的神圣职责。”王鸿利在一次教学座谈会上说,“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标杆和榜样。我的座右铭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第二,教师要负责任地教会学生树立‘设定梦想,瞄准目标,勤奋努力,追求卓越’的理念。第三,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支持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高尚的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或阶梯,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或灯塔。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启迪智慧的引路人。”


■“哪怕只有一分希望,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病,具有终生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的特点,在以前,手术治疗被认为是禁忌。但是,这一禁忌在王鸿利这里被打破了。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王鸿利等曾对250余名血友病患者实施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多位曾被认为绝对不能手术而求治无门的血友病患者,都因遇到了王鸿利而安全地经受了“眼球摘除骨板修复术”、“巨大腹腔假瘤切除术”、“高滴度因子VIII抗体患者截肢术”和“一次性双关节置换术”等。


对于血友病所进行的成功手术治疗,王鸿利的体会是:“领导的支持、医生的合作、周密的计划,敢于承担责任,以及反复与家属沟通,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对病人,哪怕只有一分希望,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一位来自天津的20岁血友病甲患者,右眼球的组织变黑,呈菜花状,且外突,只要轻轻挤压坏死组织,缝隙中就会流出阵阵恶臭、黏稠样暗黑色的液体。对这位眼睛早已完全失明的患者,王鸿利接诊后思想斗争颇为激烈。一方面,从病人的角度考虑,若不摘除坏死的眼球,就存在着病情复发和恶化的可能,而且还有颅底溃破、颅内感染和脓毒血症的高度危险,甚至会断送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血友病患者手术风险极大,医生绝不能有半点闪失。最后,在王鸿利的建议下,医院连续会诊了3次,达成摘除眼球、修复眼眶和植皮的共识。王鸿利所在的检验科、血液科负责围手术期的实验检测和凝血因子Ⅷ浓缩剂的应用,解决围手术期的出血问题;眼科、神经外科、口腔科和耳鼻喉科各司其职。4个多小时紧张而精细的操作,终于安全、成功地完成了手术。待创面愈合后,患者装上了义眼,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男病人侯某17岁,来自宁波,自幼患血友病甲,左下肢已经坏死,只能做截肢手术才能保存生命。但患者的检验报告提示其体内产生因子Ⅷ抗体,且滴度高达32个单位。王鸿利紧急采取措施,尽快降低患者抗体的滴度,使手术顺利进行。为答谢救命之恩,病人在出院之前送“红包”给王鸿利,被谢绝,之后,他又送王鸿利一些宁波的水产品。王鸿利只好收下,但按高于市场的价格将钱付给了家属。


在大量循证检验医学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王鸿利曾代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向卫生部提出对所有手术患者应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止血缺陷患者,保障手术安全。卫生部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将王鸿利起草的意见发放至全国各级医疗单位执行。从而避免了因疏于术前实验检查而导致围手术期异常出血事件的发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王鸿利还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发掘了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内外具有高诊断信息量的多态性位点,并用于血友病携带者及产前诊断。在对500多个家系血友病携带者和产前的基因诊断中,准确率几乎达100%。


■“实行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和才能”


1983年,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我国首批创办医学检验专业(检验系)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王鸿利任检验系主任后,他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在担任卫生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期间,他将原有6种统编/规划教材扩增到10本,增编了《实验指导》和《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各9本,还增编了各种教材的配套光盘,完成了医学检验专业教材全面、系统、配套的系列建设。


王鸿利被视为我国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先驱。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院长尹一兵教授说:“王鸿利教授从我国医学检验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提出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培养四年制(理学士)的实用型实验技术人才;其二是培养八年制(博士)的检验医师型的临床人才。”如今,这种学制改革已从王鸿利所在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首试成功后,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现在,教育部已将医学检验教育专业列为四年制招生系列。


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王鸿利重视“因材施教”。“来自检验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动手能力强,我给他们以‘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主题的研究课题;来自医疗专业的研究生,由于临床基础扎实,我给他们以‘基因诊断和功能研究’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实行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和才能。”


在每两周举行一次的“课题汇报会”或“文献读书会”上,王鸿利要求每位研究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亮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争辩,最后达成共识,而不是由导师一个人说了算。遇到研究中的“瓶颈”难题,王鸿利邀请名师、大家参与讨论,给予指点和解疑。在王鸿利的带领下,课题组形成了既紧张又轻松、既严肃又活泼的氛围,成员们既可以畅抒己见,又可以通过经验交流共同提高。


■“这匹‘老牛’仍然马不停蹄,心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鸿利说:“我这匹‘老牛’仍然马不停蹄,心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为此,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天天早上班、晚下班,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


王鸿利说自己是“老牛新征途”。他仍在为病人服务,仍在参加学术活动,还继续参与编写著作,继续协助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继续参与学术刊物建设。今年,由他主编的《临床血栓病学》、《临床血液实验学》也都将出版。“忙忙碌碌地做我自己愿意做的事和对人民有益的事,虽然时感倦累,但我心情舒畅,生活充实,这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无比的快乐。”


在临床上,从今年起,他虽然已停止了自己的专家门诊,但并不是完全歇下。“原先我看专家门诊,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学锋教授协助我,现在则改为由王学锋教授出专家门诊,我来协助他。”


“人的一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一个人只是澎湃大海中的一滴水,要抓住这一瞬间,要利用这一滴水,为国、为民、为事业继续拼搏,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王鸿利感慨,“我属牛,爱牛,爱牛的温柔,爱牛的执著,更爱牛的奉献——吃的是草,献出的是奶。我甘心做人民的‘牛’,做事业的‘牛’。”


■对 话

再苦再累坚持做到“双肩挑”


记 者:今年是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50周年。听说您当年临床实习时,就被评为“上海市学习雷锋积极分子”。您觉得,现在的医生应该怎样学雷锋?


王鸿利:雷锋精神学无止境。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医生依然有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我的体会还是一句老话:“医生学雷锋精神,不仅要学会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为病人服务的本领,对病人要有深情厚谊,把方便让给病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做一名深受病人欢迎的好医生。”


记 者:王老师,您1963年进上海瑞金医院内科,10年后调入检验科,再过10年被任命为副院长。您怎么看待自己工作岗位的转变?


王鸿利:在上海瑞金医院工作的50年间,我无论调到哪个岗位,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无条件服从领导安排,坚持做一行爱一行,认真、踏实、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坚持不脱离临床,不放弃“医生”的职务,再苦再累坚持做到“双肩挑”,使管理工作和医疗工作两不误。


记 者:听说,您当年报考医学院,在填写志愿书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能否讲一讲?


王鸿利:高中时的一个同窗好友叫蔡起航,我们相约报考医科,于是我在志愿书上填写了部属高校“上海第一医学院”,而好友则填报地方高校“上海第二医学院”。为了能继续做同窗,他偷偷地用笔在我的志愿书上添了一横,将“一”改成了“二”,结果我俩都进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又继续做了5年的同窗好友。


■ 记者手记


走进王鸿利教授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几叠摞得高高的书和书柜里塞得满满的书,这几乎全是他自己的学术著作。我不禁脱口而出:“王老师,您是著作等身啊!”


埋首在书堆里的王鸿利教授只是淡淡地说:“我把临床上、教学中、科研里碰到的一些问题,积累的一点经验,得出的一些成果,以论文或著作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或许能给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作些参考,让他们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底,王鸿利教授已主编46部著作和教材,主审13部著作和教材,参编88部著作和教材,另有15部著作和教材是由他担任副主编。此外,他还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了660余篇论文,迄今已被引用5000余次。


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善于整理,也许正是王鸿利教授50年从医执教生涯持续勃发的奥秘。


■ 王鸿利小传


1937年11月出生,山东莱阳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年到附属广慈医院(现为瑞金医院)工作。曾担任过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副院长,以及瑞金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主任、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17名。现任《中国实验诊断学》、《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主编。


曾任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分享经验,探讨病例,工作心得。赚点外快就是这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