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中医辨证施治

 iippss 2016-01-27
胃癌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胃癌古代没有这个术语,中医认为虚证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病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而出现气滞、血瘀、湿聚、痰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胃癌亦是如此。 胃癌是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或感受外邪,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久病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凝结于胃而成。正如《诸病源候论》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奇效良方·翻胃门》谓:“夫反胃者,本乎胃。多因胃气选遂,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胃弱不能消磨谷食,遂成此症”。
    中医对胃癌的治疗先分清邪正虚实,辨其邪正盛衰。早期大多以邪实为主,治宜攻邪以辅正;晚期大多以正虚为主,治以扶正祛邪;由于胃癌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宜根据局部与整体的观点把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扶正与抗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改善胃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时时作痛,或痛及双胁,嗳气或吞咽困难,呕吐反胃,舌淡红,苔薄白,脉弱细或沉细。
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剂:逍遥散合旋复代赭石汤加减。
2、痰湿凝结型:
主证:胸脘闷胀,或隐隐作痛,呕吐痰涎,面黄虚胖,腹胀便溏,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腻、脉细濡或滑。
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剂:二陈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证:胃脘部刺痛或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肿块,腹胀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见柏油样大便,舌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细。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4、脾胃虚寒型:
主证:面色白光 白,神倦无力,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欠温,浮肿便溏,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缓或细弱。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剂:附子理中汤加减。
5、胃热伤阴型:
主证:胃脘灼热,时有隐痛,口干欲饮,喜冷饮,或胃脘嘈杂,饥不欲食,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质红或绛,或舌见裂纹,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解毒。
方剂:养胃汤加减。
6、气血双亏型:
主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自汗盗汗,或见低热,纳呆食少,胃脘疼痛或有肿块,食后胃胀,形体消瘦,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和胃。
方剂:八珍汤加减。
7、脾肾阳虚型:此型较为多见,本人在临床以此型辨证施治为主
主证:久病耗气损伤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胃肠吸收不良、溃疡性结肠炎、顽固性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气虚损, 温煦气化无力,脾主运化与肾主水液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弱、肾元不足在胃癌的早期即可出现,并贯穿于各个阶段,故属于胃癌患者共有的临床特征。
治则:益气健脾,法是中医治疗胃癌最常用的治法。
方剂: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等,此类药物多为甘缓之品,柔而不烈,可大剂量使用。一般来说在胃癌初期治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中期治以补虚降逆,消痰涤饮;;晚期治以补虚升提,温补脾肾之阳气为主。
        本病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选用下列药物加强清热解毒止痛抗癌作用的中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蜈蚣、三棱、莪术、山慈菇、白英、藤梨根、血竭、儿茶、乳香、没药、蛇莓、龙葵、瞿麦、丹参、元胡、茯苓、姜黄、蜀羊泉、黄毛耳草、荜拨、草豆蔻、丁香等。

资料来源   参考中医内科学   老中医王圣尉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