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的作用不止是带来人流量
2016-01-14
从北京新机场看“空港经济圈层理论”
助推新型城镇化升级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根据戴德梁行多年对机场区域相关物业项目的操作经验,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纽带,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其中由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更能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以北京新机场为例,作为近期京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大幅促进北京南部区域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北京新机场,又称北京第二国际机场,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与河北廊坊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远期按照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的规模建设七条跑道和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如此大规模的交通枢纽,将对周边区域产生极大影响及带动。
北京新机场在不同距离圈层给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围绕新机场5km圈层范围内,将形成新的航空经济区。依托其交通优势、口岸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促使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等生产力要素向机场周围聚集,从而形成了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航空城、并具备多种功能的经济区域。北京第二机场作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机场经济范畴应涵盖“枢纽经济”、“口岸经济”、“临空产业经济”以及“总部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
其次,在更大的10km范围圈层,将加快实现北京与河北、天津,以及北京内部各区域内的功能整合。河北省将可以做到以交通对接为重点,强力推进环首都地区与北京的“基础设施同城化”。随着新机场的建成使用,北京市南城地区,包括河北的廊坊(乃至保定)相关地区都很可能形成新的城镇格局,形成网络化城镇体系,目前这种新的格局称为“五城六镇”。
第三,结合新机场外围辐射区,打造未来京津城市副中心,实现机场区域一体化。枢纽机场地区发展成为以航空运输主业为依托,融合航空物流、保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商贸、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京津冀核心都市区中形成交通枢纽型城市带。区域的一体化体现在其规划建设纳入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区域交通、区域生态以及区域空间体系之中。机场不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其机场经济、航空城建设和机场运营均体现出区域化特征。在区域空间布局上,未来的第二机场航空城作为京津之间的重要城市空间节点,纳入京津塘高速沿线的城镇发展带,带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从北京新机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上可以看出,以航空交通枢纽为核心带动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与“空港经济圈层理论”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空港经济圈层理论”是1993年,由多名交通专家共同提出的空港经济区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其根据与空港联系紧密程度的差异,围绕机场可划分为4个主要圈层区:
1空港区
机场所在地区,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和与机场运营相关的设施,以旅客服务、物流和航空附属产业为主导。
2空港紧邻区
机场周边5km范围内,或5分钟一10分钟车程范围内。该区发展受机场的带动最为直接和明显,其产业以物流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导,也具有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明显优势。
3空港相邻区
机场周边5km--10km范围内,或15分钟车程范围内。该区发展主要受机场间接带动,是空港经济的延伸,其产业以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导,临空指向性(即产业对航空枢纽的依赖程度)有减弱趋势。
4外围辐射区
机场周边15分钟车程以外的范围。该区发展受机场和城市中心的复合带动,产业类型多元,包括更多的城市经济活动。机场对该区发展的影响并不确定,主要体现在偶发和宏观层而,影响程度取决于地区交通、用地、政策等条件的优劣。
综上,大型国际机场交通枢纽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述圈层内。大型交通枢纽可以在构建空港经济区的基础上,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城市新的空间节点,建立城市发展带,实现进一步区域城镇一体化的升级;同时,围绕大型交通枢纽形成新的城市卫星城和城市副中心,在实现核心城市人口压力与产业压力外移的同时,带动机场周边区域产业功能的全面升级和土地价值的大幅提升。戴德梁行也将持续保持对大型交通枢纽区域的关注与研究,并继续为机场空港相关的新城开发项目提供更加专业的咨询与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