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石涛方读懂中国画

 闲庭斋阁 2016-01-28

在明末清初的中国画坛,能与“得天下”“四王”相争锋的便是“得人心”之“四僧”;在画黄山的 “四僧”中,能与“得其骨”渐江相对映的则是“得其性”之石涛。得人心者心善,得山性者性灵。所以,读石涛的关键是读其心性。读其“蓬头粗服”笔墨中的悲悯天真和豁然长啸中的英雄之志。读石涛之非费时数十年难得“搜尽奇峰”之趣,亦枉谈“与日月相往还”的天地精神。

石涛喜游名山大川,前后在庐山住了6年,饱餐“五老”“三叠”之胜,又在黄山住了23年,晚年定居扬州。他擅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画名盛极当时,对同时的“新安画派”、稍后的扬州画派和中国近代画风都影响极大。

石涛论画力主“一画说”,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法自我立”;反对泥古、复古、仿古之风;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大自然的山川风貌为创作源泉,以独特的体悟进行创作实践。其画作构图新奇,笔墨雄健,变化恣肆,酣畅淋漓,气概与风神为同代画家所不及。此其一。而石涛成就的另一面却常常被今人忽略。近代邵松年跋石涛画说:“清湘老人画,笔情纵恣,脱尽恒蹊,有时极平常之景,经老人画出,便觉古厚绝伦。有时以意为之,尤奇辟非人间所有。有时排奡纵横,专以奔放取胜,有时细点密皴,转以枯淡见长。昔人谓其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推其功力之深。吾则谓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而寄于诗书画,故有时若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悲鸣,无不于笔墨中寓之。”石涛之成,乃身体力行了“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合力之功。

我们眼前看到的此幅山水画乃大涤子63岁所作,上有长题:“讵野(塋)常如海,有身亦似船(蚣)。往来堪作客,去往便为禅。顾影还归壁,流松忽放烟。那知乡土意,不怠日东前。和唐人方外归海之作十首之一。清湘遗人大涤子极癸酉仲冬。”画上钤有“石涛、瞎尊者”印和“二百兰亭斋鉴藏”“镜塘乎生珍赏”“伯谦审定书画印”数方鉴赏章。

画面正中巨石成峰,被近景中虬曲的松树掩映。远山的安排看似生硬,既不合透视,也与通常的三远法则相冲突,但这种打破常规的构图方式却是石涛常用的绘画手法。画中空间关系复杂丰富,水天水地也似不合常理。正是这些突发奇想的神来笔不仅体现了“五百年传灯”的绝世之功,也透露出中国山水解构自然的智慧。此外,变化丰富的苔点是石涛绘画中的又一特色,也是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他自己说:“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自如烟点,有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法,气概成章矣。”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的苔点跳动在山石、草林之间,赋予画中的山水一种原始浑朴的苍茫之气。

读石涛固然可得赏画之乐,读石涛更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考试。在这块“试金石”上,能洞见一个读者的思想、情感、修养、学问即一个人的全部“心性”。

读懂石涛,方可言读懂中国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