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博
“正如《分歧者》影片中所说,只有认清本质的人才会有前途;也如性格色彩理论告诉我们的:了解内心的动机,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幸福。
看别人的故事,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而“看清自己”,从来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初冬的北京,连续雾霾雨雪天,哪里也去不了。
打开刚刚寄到的《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居然一口气读了下来,仿佛忽地在眼前打开一扇门,进入一片红蓝黄绿的缤纷世界,不管阳台外边的天气如何,内心已豁然明亮起来。
读罢合上书本,才忽然“发现”封面是明黄色的,正如冬日里的一抹阳光。 《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让我联想起电影《分歧者》,它们的诸多相似之处,重要的不在于细节,而在于其精神内核。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曾有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困惑:“知识太多了,新的东西似乎装不进脑子里了,抓狂!因为不知道把它们安放到哪里才合适!”
这个问题倒并不困扰我。无非就是寻找同类项嘛,正如每个人的衣橱内都会设定某种摆放规则一样。
《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介绍红蓝黄绿四色性格时,当然会存在“标签化”的问题。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过于简单的“标签化”,这样好吗?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简单清晰的标签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这样具有可操作性!
就像我们把不同衣物放进衣柜时,总会先对其简单分类,如果一开始想偷懒,外套、上装、裤子、裙装、内衣、袜子混作一团、不加区别,看似简单了,但穿衣服时找起来反而麻烦更大。
把事物分门别类,让它们各安其位,其实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智慧。
同样,在电影《分歧者》中,讲述了未来的人们被分成五大派别,分别是:诚实、博学、友好、无畏、无私,这也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理念。
 电影《分歧者》
这绝非孤立事件,《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分成四个学院,分别是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
《饥饿游戏》中,战争后的新大陆被分成12个区进行管辖;
《时间规划局》同样划分为12个时区,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等级──在这些代表魔法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影片中,刻意地强调了分类,是现实生活中分类理念的放大版:分类是秩序的某种体现,而高度秩序代表了文明的高级阶段。 相较而言,上述电影中对群体的划分是比较粗暴的:
《分歧者》每个派别的人在服装上都几乎是统一的,一旦发现分歧者就会被处死;
《哈利·波特》中每个学院的学生居住在一起、相互有竞争关系;
《饥饿游戏》12个区必须选出一男一女共24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互相残杀;
 电影《饥饿游戏》剧照
《时间规划局》中的区域则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很难逾越。
显然,电影作为虚构的作品,它像是一种哲学隐喻,有着一定的艺术夸张。
《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则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情怀,它提供分类,但并不刻板;它作为工具,提供指引,却并不强加于人。
它对人的性格作出划分,但人与人之间依然是相互交融的。
《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中有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位老师,到中学课堂上对学生们做了一次调查:“写出几个你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想一想谁能给你们及时有效的帮助,按照被帮助程度的大小由内往外分别写在四个同心圆里,要具体到名字或称呼。”
结果,全班三十位学生中,小A出现在大多数同学的名单里,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经常帮助大家,而且深得同学信赖。
可是,这位小A同学自己的答卷中,除了“奶奶、妈妈和豆豆(一只小狗)”外再无他人。
也就是说,在别人的眼里,小A同学热情而乐于助人,而大家并不知道他的内心如此孤寂。
《分歧者》的女主角碧翠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电影《分歧者》剧照
她出生在无私派的家庭,却每每在看到充满活力的无畏派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
当无畏派像风一样在街上奔跑时,少年的碧翠丝就情不自禁地跟在他们后面奔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知人,知面,未必知心。
每个人的内心,潜藏在外表之下,与出身门第无关,与成长环境无关,与所处的阶层地位无关,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而自己的内心,别人未必知晓──这就《色界》和《分歧者》的共同前提。
为此,我们需要试着走入别人的内心,也需要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在《分歧者》中,划分派别的测试是通过高大上的科技手段进行的,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一套先进的检测仪,一个酷酷的测试者,让你喝下一杯泛着幽幽蓝光的小药水,一秒钟进入测试者的内心世界,分分钟搞定测试结果!
现实生活可不是虚构的电影,并不会有那么高大上的测试仪。
况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机器能测试并提供准确答案,机器就必然会取代人!那无疑将是人类的末世。
幸好,目前的机器还干不了这么复杂的活儿,所以人类才仍有自身的存在空间。
《色界》对于性格色彩的测试,即每个人究竟是红蓝黄绿哪种性格?开篇有一些很简便的测试方法,是用一组漫画来区分的。
比如,不同性格的人,收藏的东西是不同的:
再比如,关于“终极理想”:
红色性格希望自由、快乐和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比如像超人一样在天上飞,接受众人的膜拜);
蓝色性格的人期望事事达到尽善尽美(巍巍乎高山,荡荡乎流水,一切应当且必须井然有序);
黄色性格想成为最强的强者(内心深处认为没有对手的人生不值得一活);
绿色性格的最高理想就是无所事事(喝着汽水,晒晒太阳,舒服就好)。
其实,整本《色界》都可以被视为是更完整的“测试”,在书中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呈现出红蓝黄绿的宏阔世界,我们从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为性格色彩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本书(因其选题来源的广泛性),书里面的每个案例都是发生在各个行业的真实案例:
其中涵盖炒股、电商、保险、宠物、心理治疗、瑜伽、医患关系、婚礼、主持人、飞行员、面试、客服、恋爱、婆媳关系、抑郁症、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幼教、中小学教育、电视剧、名著、小说、跨国文化研究……
覆盖面如此之广,总有一些故事似曾相识,也总有一些可能唤醒尘封的往事,甚至叩响改变命运的心门。
看别人的故事,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而“看清自己”,从来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正如哲学经典三问中的第一问“我是谁”,这个问题,谁都躲不过;如果想躲,此生或许也就错过了最美的风景。
哲学家之所以总要问“我是谁”,真正用意在于弄明白“到哪里去”──“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此言极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人和人是不!同!的!某种意义上甚至像不同的“物种”,正如生物存在“多样性”那般。
每个人可以、也有必要被适当地归类,才能更好地将先天禀赋发挥到极致。
在《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格兰芬多学院崇尚勇敢、胆识、气魄和豪爽;拉文克劳学院的人头脑精明,智慧、睿智博学;赫奇帕奇学院的人正直忠诚,坚忍诚实,不畏惧艰辛的劳动;斯莱特林学院喜欢那些有野心的少年,他们会不惜一切手段去达到目的。
 《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分歧者》中:
友好派辛勤工作,他们都是善良和清静无为的人,永远充满欢乐;崇尚知识和逻辑的聪明人属于博学派,他们无所不知;
诚实派崇尚诚信和秩序,他们实话实说;
无畏派是城市的保护者、士兵以及警察,勇敢、无畏、无拘无束;
无私派过着十分简单的生活,无私奉献,致力于帮助他人。
无论在哪个世界中,每个人内心的动机都不尽相同,因而幸福的来源也不同,总之可用一句朴素的话来概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碧翠丝在测试中获得了一个“结果”(当然,这是测试者为了保护她而手动输入的,最符合她本应归属的无私派)。
但是,当她参加成人仪式时,她却选择了加入无畏派,这个选择让无畏派掌声雷动,也让在场的其他派别错愕不已。
无论《分歧者》中歃血为盟的仪式,还是《哈利·波特》中具有读心术的分院帽,亦或是《色界》关于性格色彩的最终判定权,有个理念不谋而合:
尽管测试已经告诉人们某种“答案”,但每个人仍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来看《色界》中给我很深触动的那个小A同学:由于家中变故,原本活泼开朗的小A变得内向,不再爱说话,成绩也一落千丈,但他骨子里依旧热心,积极主动,几乎每天留下来帮同学做值日。
这就是先天性格使然,很难轻易改变。
因此,他的内心符合红色性格的行为动机:通过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中感受人际互动的快乐!而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
同学们给了小A很多的反馈,有人说:“谢谢你,小A,我喜欢你的真诚,感谢你的帮助!”
有同学什么也没说,紧紧地拥抱了小A;也有漂亮女班长说:“我和好多女生都喜欢你,因为一个乐于助人、每天能把打扫卫生这样小事做好的人,就是有责任、能担当的真正的男人!……你是我们的骄傲!”
小A从中收获了感动和鼓舞,变得更加热爱交往、开朗活泼,而且学习也更好、表达力超强,让老师发现这才是小A真正的生命状态。
对于红蓝黄绿不同性格色彩的人来说,内心的动机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红色性格的动机是快乐,蓝色性格的动机是完美,黄色性格的动机是成就,绿色性格的动机是稳定。
只有知道“我是谁”,才会知道“到哪里去”。听从内心的声音,生命必将像花儿一样绽放。
“不要担心,95%的人一般测试结果都与他的生活环境相符!”在《分歧者》中碧翠丝参加测试时,测试者如此宽慰她。
不过,电影中的小概率事件经常发生:对于碧翠丝而言,她的测试包含着无私派、博学派、无畏派三种特质,是一个罕见的“分歧者”。
 电影《分歧者》剧照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哈利·波特》中:向来判断迅速而准确的魔法帽,在碰到哈利·波特时却面露难色、迟疑不决。
在现实生活中,性格色彩也同样不排斥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的确更为复杂些,但这些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小概率事件。
这是一个冷酷的事实:我们都不是神,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尽善尽美,都可以被归入为数不多的几个类别之中。
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融合了众多优点,但这恐怕只是一种错觉。
更进一步说,此种小概率事件,更像是我们此生修炼的方向──不要被主角的光环所蒙蔽,在他们的光环背后,有着比常人更坚定的意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意味着更大的勇气、责任与担当。
性格色彩是一个工具,通过它的指引,可以修炼“更好的自己”:了解“我是谁”,就会知道“我的优势和过当”,然后力争修正自身性格色彩的过当,拥有其他性格色彩的优势,做到个性非凡。
修炼,既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生的修行──通往鲜花的漫漫之路,必定也铺满荆棘。
如果累了,不妨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这又何尝不是听从你的内心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如《分歧者》影片中所说,只有认清本质的人才会有前途;也如性格色彩理论告诉我们的:了解内心的动机,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幸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色界:说话说到点子上》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