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干货】高考热点——聚落的形成

 南子limin 2016-01-28


2016年考高倒计时130天。

2017年考高倒计时496天。

2018年考高倒计时861天。

幽默时空

有次半夜,拿起手机玩,男神发来信息:做我女朋友好吗?
卧槽我是那种人?我立马回:你TM滚,我下铺那么喜欢你你竟然这样对她!
然后我直接把他号码拉黑,把手机还给了上铺.睡了!


       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分布在平原

地形特征

村落形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带状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