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民俗变迁之饮食

 骑车的苹果 2016-01-28

 

虽然小时候总是粗茶淡饭的生活,但有时候真的好怀念啊!80年代后期的农村生活,刚刚顾得上温饱吧,加上那时候信息封闭,一年也进不了几次城,邻村的各个庙会上,才可以见到各色的小吃,“包子油膜胡辣汤”,是那时候小孩子舌尖上的梦想!老百姓的家常便饭非常简单,我的老家属于豫中,是以面食为主的,偶尔街上会有叫卖换大米的,平时很少吃,只是在熬稀饭的时候放一些。饮食上的主要类型,就是早晚稀饭烙馍炒菜,中午面条,待客的饭也主要是中午的捞面条,“臊子面条肉浇头”,没有肉炒鸡蛋,没有鸡蛋打豆腐,呵呵!逢年过节也会做一些别致的饭食,如饺子,烩菜等,红白事的宴席是以烩菜为主的,所以说那个时候一有“吃桌”的机会,一定会带上孩子去吃个肚圆,桌上菜的好坏也会被村人当做谈资说上几天。虽然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巧妇绝对可以把简单的生活变得精致,有情调,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啥叫“情调”!我最想写的也是那个时候乡村人们生活中的勤快、传统、亲切,一年到头的繁忙,确是每一天都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春天里万物复苏,但对那时候的农村人来说却有可能“闹饥荒”了,因为余粮已经不多了,副食蔬菜更是青黄不接。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白菜,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应季的蔬菜,(那时候还没什么塑料大棚呢),只有蒜苗、菠菜之类的。有一样菜我印象深刻,就是萝卜干,冬天多余的萝卜就会晾晒成萝卜干,还有干豆角。记得那时我们家这时候已经开始吃玉米面烙馍了,有一次同学来叫我一起上学,我还没有吃完饭,手里拿着玉米面烙馍卷的就是蒜苗炒萝卜干,其实很好吃的,现在想想还会流口水,可那时候觉得很不好意思让同学看到,因为玉米面不劲道烙馍容易裂开,更别说卷菜了,我把手背到后面,时间一长菜汁更是把馍渗透裂开了,一手的菜汁,我索性回头一把全塞进了嘴里,大嚼着吃完了!那个吃相一定憨极了,八九岁的孩子,也顾不上这个了,哈哈!再热一点的时候,各种野菜就上桌了,槐花、榆钱、枸树棒棒儿、香椿,我姥姥的手最巧,也很会过日子,槐花晒干了包饺子时和鸡蛋做馅,清香柔韧;香椿做咸菜夏天拌凉面是极好的,香脆爽口。这时候乡下还有一种吃食儿,虽然我吃的不多,但那是一种儿时的乐趣,就是“瞎头碰”,俗话说“桐花落地,瞎头碰开戏”!一种像花生米大小的昆虫,全身棕黄色,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粉紫色的泡桐花盛开的时候,晚饭后瞎头碰就要扎堆儿唱大戏了,墙角,树下面,三五成群地出现了,他们也会飞的,但那时候天黑伸手不见五指,所以一逮一个准儿!我们通常是用个火把照亮,手电都很少,小孩子更多地是好奇,大家比着看谁抓的多,叽叽喳喳的声音响彻在树林边。小虫子被握在手里,使劲的在挣扎,抓得手心痒痒的。第二天早上,妈妈会把它们洗干净在锅里炒一下,撒上盐,吃的时候拔掉它的头和翅膀,圆溜溜的肚子还真是像花生米,味道嘛,还是很香的,高蛋白啊!

等到泡桐树苗的叶子长得像小伞一样大的时候,家里该炸油膜去姥姥家串门儿了,竹篮子里垫上碧绿的泡桐叶,再放进金黄的油膜,那时候是没有塑料袋的!早上熬一锅稀饭,拌个黄瓜,配着油膜吃,吃得嘴上明晃晃的。等收完了麦子,基本上蔬菜瓜果就多了,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洋葱洋白菜,做出来的捞面条也花红柳绿的,非常可口!用剩的烙馍做成的油盒,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面食,先来介绍一下烙馍吧,大家都知道烙馍卷饼,洛阳这边现在也有很多,但是烙的馍不是很正宗,又小又不软和。正宗的烙馍要用温水和面,和硬轧软,活好面后面盆干干净净的。烙馍是技术活,麦秸火烧鏊子,翻出来的馍又絮又白,有龙印的一面朝上,所谓“龙在天”!一早上烙出厚厚的一沓子,放上两天没问题,炒上个土豆丝或者绿豆芽卷馍吃棒棒的,卷馍吃跟就着菜吃是完全不一样的!前天剩的烙馍往往会很干,这时候就很适合做油盒,切点青椒丁,夹在两张馍之间,再抹上油撒盐,放在鏊子上叠成盒子文火焙干,吃起来黄焦香辣,非常可口!多少年了,爸爸提起妈妈做的油盒,还有说不尽的回味。我最喜欢吃姥姥蒸的菜莽,韭菜鸡蛋馅或者豆角大肉馅。夏日的中午,姥姥头上顶着手帕,在厨房里忙碌,整出来的菜莽其实更像个大的毛毛虫,薄薄的面皮下隐隐透着碧绿的菜馅。姥姥热的满脸通红,汗水流下来,她擦了一把汗笑吟吟地说,快吃饭吧!姥姥还会做凉粉,焖面,一个暑假里,每天的饭都不重样,让你吃得美美的!夏天的蔬菜多,所以也会考虑用特殊的方法储存一些,比如做菜干,咸菜,西瓜酱,这些小菜足以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秋庄稼是五彩缤纷的,各种杂粮在这时候也丰富了农人的饭桌。玉米、大豆、小米、芝麻、红薯等等,虽然农忙时节很辛苦劳累,我们小孩子也会参加很多的劳动,但这是乡村人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有些东西现在吃起来,总没有那时候的味道,第一是因为大棚的东西真没有天然的好吃,第二自己亲手栽种亲自摘下来的果实充满了沉甸甸的感情啊!玉米是个好东西,它产量高啊,而且更好吃!嫩玉米煮着吃,老一点的吵着吃更劲道,玉米糁加红薯煮粥,就是陪着炒白萝卜丝,也是好吃得很!玉米浑身是个宝,收获的季节,趁着月光打黄昏剥玉米,洁白柔软玉米皮可以编成辫子做坐垫,玉米须可以泡水喝,玉米杆放着冬天烤火用。想想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完全是生态的,绿色环保的,完全没有垃圾,就算是大粪也挑去浇菜了!秋天的食物也是丰富多样的,光是瓜类的蔬菜就能让你吃得花样百出,菜瓜冬瓜南瓜丝瓜瓠子葫芦等,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菜园子,所以一年到头也不怎么去集市上买菜。虽然那时候天天吃窝瓜吃得我想吐,但现在一想到妈妈做的南瓜汤,我还是会很想念的!收完了红薯,一定会提前留下霜打的红薯叶,下面条吃很是劲道!有一个故事,跟老公认识不久他请我喝茶,据说是很好的铁观音,泡好之后,他让我闻一下,问是不是很香。我闻了之后不假思索地就说,怎么会有一股霜打红薯叶的味道?那时候我已经在外地求学上班,十几年没有吃过红薯叶了。他一脸的诧异,霜打红薯叶是什么,我没有见过。我故意取笑他,红薯叶都不知道,真是没见识!估计他那时候一定很受打击,本来想着喝茶多高雅的事情 ,去碰到了一个村姑跟他讲红薯叶的事情,呵呵!

收拾完秋庄稼,种上冬小麦,基本上村民可以歇歇准备过冬了,这时候萝卜白菜芫荽小葱就上场了。新鲜的白萝卜很辣,水灵灵的,拨出来洗干净忍不住让人咬一口,就像是芥末一样汆味冲向鼻子,两眼只抹泪!萝卜切丁水焯做捞面浇头,很是清香,切丝凉拌也不错。冬天里吃烤红薯是最美的,寒冬料峭早早地去学校上早读课,早饭的时候回到家,院子里大家正在围着烤火,那些秋庄稼的秸秆,什么芝麻杆玉米杆啦,烤火最热乎了,连早饭都是围着火堆吃完的,顺带着嚷嚷讲个笑话什么的,小孩子们嬉笑着追打,袅袅的白烟顺着院子飘向树梢儿……烤完火扒开火堆,红薯已经闷熟了,剥开后冒着热气儿,香喷喷的,大家争抢着,还故意给别人脸上抹点烟灰! 要说冬季里最盼望的还是过年,过年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还要串门走亲戚赚压岁钱 ,多美啊!进入腊月,大人们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猪圈里的猪娃养了一年肥肥的,可那时候还真是舍不得杀它,只能卖了贴补家用,另外再割肉。那时候的年货大部分都是自家人亲自制作的,像辣椒油,五香粉,早早地都开始买料配制。小年以后,要开始制作一些副食了,这也是爸妈最忙的时候,炸豆腐丸子鱼块,煮肉蒸焖子做皮冻,盘饺子馅,厨房里摆得满满的,小孩子最高兴,随时溜进厨房都有好东西吃!这时候家家都在忙活着,邻居们之间的话题也是过年备年货,相互交流着自己家做的东西,也会相互帮忙。人们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流过不少的汗,也会有不少的收获,孩子也长高了不少,纵然还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但是年底了,人们的心情是高兴的,靠着一双手尽力让家人过上好点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的成就感!

多少年来,我都会经常回味小时候农村人生活里的各种碎碎念,一些耐人寻味生活细节就像是电影片段一样留在记忆里,古朴醇厚,善良真诚,这些传统的美感在时光的穿梭中,慢慢地经受着无情的冲击!如今的农村饮食生活是怎样的呢,人往高处走,以前是因为封闭,村里人把城市人的生活比上天,想象的不可触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信息的普及,农村人迫不及待地去追逐城里人的生活水准,虽然这时候城里人无限地羡慕乡下恬淡悠闲地生活,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物,殊不知此时乡下也是另外一种景象了。乡下的小卖部已经变成了小超市,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物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但是充斥着不少的山寨货,各种垃圾食品变成了孩子们嘴里的零食。小时候村里的菜园子都被种上了树,像原始森林一样很少有人进去,没有人家再养鸡鸭养猪了。回家的时候,邻居们家的小孩子有不少都是每天都要花几块钱去买零食吃,家长也溺爱地宠惯着。另一方面,物资的便利使人们越来越懒越安逸,早上不用自己再烙馍了,街上卖的馒头烧饼到饭点就送过来,更懒得年轻人根本就不吃早饭,给孩子零钱买零食吃。什么吃的东西都可以买到,办年货也不用辛苦忙碌了,有钱就可以搞定。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没有自己做的好吃啊,要命的是年轻一代已经不会做这些传统的东西了,就连做饭也不一定会做!想吃一些地道的小吃,就得去6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传统仅仅还保留在哪里。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纵然有许多的不舍,总归是要变化的,留下这些琐碎的文字,给自己一份美好的童年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