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门、帮会、门派――金庸小说的「江湖」的结构

 昵称30425802 2016-01-28

 

   基本上,「江湖世界」的人物,大体可以区别成两种形态:一是个人性十足,独来独往,无所统属的「独行客」,如《笑傲江湖》中田伯光、不戒和尚、桃谷六仙、五霸岗上的群豪,大抵皆属此类;一是同气连枝,统属在某一具有成文或不成文规范下的「集团人物」;「集团」,即是所谓的「门派」。

 「门派」可以说是「江湖世界」的主要结构,在武侠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整个「江湖世界」图像的构成而言,「门派」一如中国行政区域中的县或市等自治单位,是构筑江湖领土的底层机制。在想象的江湖版图中,这些「门派」如圆点般的区块遍布在各个角落,自足地存在着。一如在行政区划中各县市的重要性不同一般,能引起瞩目的门派,通常是若干较具重要性、影响力较广的荦荦大者,在武侠小说中,通常被称为「大门派」,如《倚天屠龙记》里围攻光明顶的「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华山」六大派,

及其它作家笔下的「七大」、「九大」 等。与行政区域不同的是,各个县市之凸显醒目,有其地理上优越的位置或历史上的种种因缘,而「门派」之所以崭露头角,则是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任意题点,而不必依据情实。经由这种「乱点鸳鸯式」的题点,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显示了其变幻莫测的性质,可以说是江湖权力征逐波诡云谲的隐喻,同时也是武侠小说作家(及读者)对社会现象的观照。

   在《倚天屠龙记》书中,金庸曾谓:「江湖上向来有言道:『明教、丐帮、少林派』,各教门以明教居首,天下帮会推丐帮为尊,武学门派则以少林派为第一。」 大体上,这可视为金庸笔下「江湖世界」的基本结构;此语一则含糊笼统,一则以元末为背景,未必能完整呈显金庸小说中的门派架构。但我们仍不妨以此为基础,将金庸小说中所出现的各股势力,按部就班,稍作论列。

   教门、帮会、武学门派尽管三者并列,但其组构方式,则大有不同。教门、帮会基于信仰及共同目标而结合,各成员的武功系统,各有师承,如「红花会」成员中,总舵主陈家洛出身天山,三当家赵半山出身温州太极门,最小的余鱼同出身武当;武学门派则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武功同源。

   在此,金庸所谓的「武学门派」,实际上包括了两大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武术界的门派。

   中国武术源流深远,名目之繁多,令人绚不暇观,且各门各派,学有专精,风格迥异。太极门、八卦门、猴拳大圣门、鹰爪门等,皆代有传人,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屡屡出现,《飞狐外传》中,福康安邀集了天下124派掌门与会,其中多数即为传统武术门派。在此,少林、武当自然是最重要的两家。在历史上,从唐朝开始,就有少林寺和尚精通武功的记载,而武当一脉,自张三丰以下,相关武术源流的记载,也非常之多,少林外家与武当内家的功夫,向来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成为中国武术的两大派别。不过,自明代以来,少林式微,武当渐渐抬头,两家武术彼此渗透,颇为纠结 。

   另外一个则是「名山」。除少林与武当外,其它的门派,也都与名山有关,在武侠小说中,举凡中国境内重要的大山,都曾被列为门派,其中尤其是具佛、道胜地色彩的名山,最受作者青睐。一方面,这与前述的文化意识相关,一方面,也与中国人的地理观有关。所谓地理观,指的是中国人标识地理的观念。中国人标识地理,是以方位为主,即所谓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在五方之中,各选取一个坐标为定位,而最明显的定位点,无疑就是大山,因此,中国向来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说法。以名山标识地理,正和标识门派相同,都是地理观的展示,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所创设的「五岳剑派」,亦不能说完全没有此意义。当然,中国现代的地理观已与古代不同,「五岳」之说,拘限于「中原」的范畴,武侠小说的格局较大,通常以全中国为范围,而依其南北方位的不同,各自定其势力范围,有点类似于「行省」,分别在武侠小说中代表了「江湖世界」的版图。

   帮会向来是中国社会中「秘密社会」(the underworld)的总称,品类相当复杂,一般而言,多代表着「黑道」,与前述的门派以「白道」为主,分庭抗礼。依理而论,既云「黑道」,则「绿林」一组织,乃势所必有。多数的武侠小说,黑道往往化整为零,成为各自为政的小团体,一般上,这些小团体的黑道势力,通常以「帮」、「门」、「教」、「会」,甚至「党」为名,在武侠小说中象征着邪恶的一方。不过,这些黑道势力,也隐约援用了「绿林」的用意,经常会有一支力量最大的帮会,出面整合各帮各派,具有并吞天下

的野心,而引发武林中「正邪对决」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道帮会,除了「明教」、「白莲教」之外,甚少纳入历史中原即活跃的组织,如「青帮」、「洪门」、「小刀会」、「哥老会」等,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帮会的「定位」不明,且其运作的方式、组织企图,与小说中所欲强调的「争霸」大相径庭。

   在《碧血剑》中,随处翻阅,即可拈出石梁派、龙游帮、太白、七十二岛总盟、金龙帮、铁剑门、渤海派、青竹帮、金龙帮、鄱阳帮、五毒教等十数种帮会。这些帮会,一般在金庸的小说中不是不具关键作用即是以反派出现,而且,三人一帮,五人一会的情况也时有所见。至于结帮性质,书中也未交代,大有随意拈举,只要足以代表江湖上的某个较小势力即可;甚至有《雪山飞狐》「双子门」如此一个以孪生子为组织的怪异门派。其中最特殊,且在多部小说中具有关键影响的,就是丐帮。

   丐帮在武侠小说中,向有「天下第一大帮」之称,其始应是由还珠楼主创造出来的 ,但在名义上,或称「穷家帮」 。从历史发展看来,中国之曾经出现过「丐帮」的组织,应是实情;但是,有没有一个如此庞大的的组织形态,却是值得怀疑的。金庸将丐帮纳入「帮会」的范畴,极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因为金庸小说中的「丐帮」,基本上并不具有秘密社会的性质。 

   不仅如此,丐帮在金庸加以发扬光大下,凸显、强调了丐帮的「忠义」特征,使得原来在社会中品级低下、人见人嫌的乞丐,得以凭借着满腔忠义,而扬眉吐气。不过,赋予乞丐忠义的特质,不但将乞丐塑造成维护江湖正义的力量,而且更是国家危难时的一股生力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仅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下层民众的关怀与期许,更明显展示了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了接受丐帮为忠义象征的读者)对正义的渴望。丐帮是「天下第一帮」,就人数而言,远远超过其它的各门各派,而帮众一心,以忠义为念,无疑就象征着人心

对正义的渴盼。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藉品级低下的人物展示忠义的恒久性质,正是庄子所说的「道在屎溺」,其间的反讽意味,颇值得深思。

   教门,指的是以宗教关系而结社者,在金庸笔下,真正具有宗教性质的教门,严格说来只有少林、武当、明教和天鹰教。少林、武当已归为武学门派,故其宗教意味并不凸显。明教,即摩尼教,这是金庸小说中最广为人所知的教派,具有历史上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但却是历来颇受诋毁、禁制的「秘密宗教」。类似的教门,在其它武侠小说作家笔下,也偶一出现,如独孤红特别喜欢写「白莲教」,不过观点迥异,不仅以左道惑民的角度摹写,且往往将之形容得穷凶极恶(如《雍干飞龙传》);但基本上不是常态出现的。不过,金

庸之写明教,虽有历史根据,但也不刻意凸显其教义 ,反而集中笔力,强调其与朝廷的对抗,《倚天屠龙记》藉杨逍之口道:「本教则聚集乡民,不论是谁有甚危难困苦,诸教众一齐出力相助。官府欺压良民,什么时候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压,本教势必和官府相抗。」「本教历代均遭严禁,但始终屹立不倒。」(第25回)很明显地,这是企图在为明教「除魔化」。

   《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与《倚天屠龙记》的「明教」,从字型的分合和同有「魔教」的诋称,以及《倚天屠龙记》中非常明显的「正邪未定」义涵,在《笑傲江湖》中更进一步发挥强调看来,绝非无意的巧合。明教的崩溃,肇于软弱的张无忌人谋未臧;日月神教的圆满结局,则导因于野心勃勃的任我行之死;历史开了明教一个玩笑,金庸也开了「笑傲江湖」一个玩笑。明教反官府、反异族,这是「政治正确」,日月神教针对野心家(左冷禅、岳不群)大开杀戒,岂非也是政治正确?因此,金庸笔下的明教令人悠然神往

,而日月神教则亦较华山、嵩山而讨喜,读者会忘了明教二王的罪愆,也会忘了任我行的残暴。

    坚持抗清,欲还江山于汉族之手的「红花会」,是另一个政治正确的例子。只要张扬起此一大纛,则红花会群雄,大可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声讨、威逼铁胆庄,而罔顾人间的父子之情;在此威迫下,周仲英虽觉得悲伤,还是非得承认「大义灭亲」(灭的是小孩)的合理性 ――相形之下,与「红花会」类似的「天地会」(《鹿鼎记》),则又明显有颠覆的意义,后文将继续讨论。

    总体而论,金庸小说虽然以教门、帮会、武学门派三者构筑出江湖大势,但诚如《飞狐外传》所说的「武林之中,有的是门派抬高了人,有的是人抬高了门派」(第17章),金庸小说中的主要角色(男主角),人显然较门派更为重要,,如郭靖、杨过、胡婓、狄云、石中玉、袁承志为独行侠;至如张无忌虽系出武当,但其武功之完成,则为奇遇,而后才夤缘入明教;乔峰虽原为丐帮帮主,但后来则破门出教;令狐冲系出华山,但亦是弃徒,是为独行中而有门派者;至于陈家洛,才是一起始就为「红花会」总舵主,可以说完全是

倚仗门派的。凸显侠客丰采,而逐渐摆脱门派的羁绊,是新派武侠小说的特色,这点在金庸已充分显示出来了。

     上述门派,基本上有「黑白道」的分趋,但在金庸笔下,「黑白」与「正邪」实际上含糊朦胧、变化复杂,但「大势」如此,共同形成了「江湖」的主体。门派森森,如星罗棋布,散居于江湖版图之上,隐然各有界限,正无异于一般社会或国家的团体各安其分,原是相当稳定的结构;但也正如一般家国社会一样,一旦乱事纷起(多半是导因于权力结构的转变),此一结构即随之散乱,而有待重整,往往,这些门派无论意愿如何,皆不由自主的卷入纷争之中,甚且可以说是「祸起萧墙」。武侠小说通常就是以「静─→动─→静」

的过程(武侠小说中的「盟主模式」,《笑傲江湖》中的「五岳盟主」之争,即是一例),为其主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