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刨根问底吉林市】江城最古老的贸易市场——粮米行

 日月明书馆 2016-01-28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众所周知的“北京路”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性的名字,但是,它却有着吉林最古老的贸易街路——“粮米行街”的“嫡系血统”,经过数百年的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古老的城市贸易街路演变成现如今的城市要道。究竟现在的北京路有着怎样的悠久历史,古老的“粮米行街”又因何得名?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就让记者海瑶带您了解江城最古老的贸易市场——粮米行。

现在的北京路一直是吉林市重要的街路

        现在的北京路,是在江城最古老街路之一的“粮米行街”基础上拓展而成的现代马路。吉林市旧时粮米行大街非常有名气,是吉林城最早的自由交易市场之一,随着吉林城的兴起而诞生,随着吉林城的发展而成为以粮米为主的集散地,进而成为关乎城市生活命脉的街路之一。它从当时的将军府公署(即今天的吉林市人民政府)一直延伸到松花江大桥北侧,毗邻当时的将军府。当年这条街曾经作为粮米交易市场,因此得名粮米行街。据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赵健敏介绍,在当时以松花江航运为交通命脉的老城,粮米行街是距离城市政治中心最近、交通也最便捷的所在,因此,在这里形成关乎城市最重要的生计的市场,也是自然的。

        赵健敏说:“为什么能形成粮米行?因为它的位置非常的重要。咱们吉林城当时是一个九省通衢的重要通道,木材和各种山货重要的集散地。而且松花江是一条经济、政治的大动脉,这条粮米行街在经济大动脉的北面,旁边就是政治中心。上岸的人得吃,上岸的人得穿,自然而然的在北面的粮米行街上,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贸易市场。民以食为天,自然而然的这里卖粮食的最多,也就形成了粮米行,这样就出现了粮米行街。”

        据赵健敏介绍,粮米行街起初是土路,最后变成沥青路,土路和沥青路之间还有一段特有的木路时期。由于吉林城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古时候的吉林人因地制宜,很长一段时期,吉林的所有街路都用木材铺设,形成了全国独有的街路特色。

        赵健敏说:“街路也是有发展史的,我们最开始形成的路是土路、泥石路,然后是沥青路、柏油路,吉林城因为是一个木材集散地,所以还曾经经历一个木路时期,而且只有吉林城有木路,有阳沟(阳沟就是木路下面走水)。吉林城最特色的在这里,因为吉林市产木头。”

        1909年,因吉林城东关开设商埠,当时在“朝阳门”与“东莱门”之间(今吉林市公安局门前)增开一门,叫“新开门”。随着新城门的建成,从将军府到新开门之间,在老粮米行街基础上,形成了一条新的出城道路,在当时已经有了现代北京路的雏形。


吉林将军衙门旧影

        赵健敏说:“最开始是三条路,从将军府出来到朝阳街那条路就是粮米行街,粮米行街很短,现在的北京路涵盖着它,后来变成新开门之后,就拐到公安局附近,形成了现在的北京路。”


吉林将军府在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改成吉林行省公署

        如今,粮米行街形成之初的面貌,已找不到有关的资料可以参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时代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米行”一名不仅为“北京路”所取代,往昔满街林立的粮米店铺,也被现代各类商铺一一所取代,虽然“粮米行”其名和其实彻底消失在现代商业大潮中,但其重要的商业街的作用仍延续至今。

        像粮米行这样的古街路见证了城市生命历程和时代变迁,记者认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进程中,现代化城市景观和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沉淀生活中的历史本源,让城市历史文化不间断的积淀,保留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