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才是鸡汤界的鼻祖,名人名言的大哥大

 liqualife 2016-01-29

最近天冷,多喝鸡汤。

 

目前市面最流行的速食鸡汤品牌(含伪劣产品)包括:张爱玲牌、杨澜牌、马云牌、小S牌、陆琪牌、仁波切牌……



其实要说鸡汤,有个人才是鸡汤界的鼻祖,名人名言永远绕不过的丰碑。想当年,他承包了我们中小学时期多少篇作文的开头……


他就是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传入中国后成为著名鸡汤大师,以及著名家纺品牌……

 


除罗曼·罗兰外,同样在中国“被”开门店/网店的西方名人还包括:诺贝尔瓷砖、马可波罗瓷砖、蒙娜丽莎瓷砖、毕加索钢笔、达芬奇家居……

 


言归正传。

 

1月29日,是罗曼·罗兰150岁诞辰。

 

其实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很鸡汤的人。只是由于他生在一个阴暗的时代,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动荡,面对当时法国有些荒淫庸俗的风气,正能量有些爆棚,写的很多文字都在赞颂伟大灵魂、英雄主义、人道反战,希望以此激励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


而这些在战争时期特有效的“打鸡血”的文字,在和平时代被借用成治疗生活小创伤的药剂后,就显得有些大材小用,鸡汤过补了……


“伟大的心灵宛如高山,风暴冲击它们,乌云缠绕它们,可是在那儿呼吸却比别处更加强有力。”这是罗曼·罗兰描写贝多芬(他的英雄)的一种典型用语。


文字中特别爱用英雄、勇气、光明、生命等词语的现当代文豪,在我心目中有三人:一是罗曼·罗兰,一是海明威,一是我们的汪峰老师……





爱他,就给他写传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受母亲的熏陶而酷爱音乐,后来还成了著名乐评人(类似我们搞文艺的王经理)。他最喜欢贝多芬,后来还给贝多芬写传了……

 

插播一段:罗曼·罗兰对贝多芬及古典音乐绝对是真爱,后面会提到在战乱时期,他一边忙着搞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



15岁的时候,罗曼·罗兰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巴黎生活。1886年,他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还很幸运地跟他的偶像——写《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宁娜》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通信。后来他就给托尔斯泰写传了……(后面你会发现他特喜欢老俄)

 


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两人气质还挺像


年轻的时候,罗曼·罗兰经常去意大利、黎巴嫩、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还进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艺术当然包括雕塑。后来他就给米开朗琪罗写传了……

 


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两人气质也挺像


是的,你发现了,他特别爱给人写传,他把在1903—1911年间写成的这三部巨著统称为《名人传》。但他们在罗曼·罗兰心中不只是文艺大师,而是盖世英雄。


“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罗曼·罗兰说,写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但他也说过,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再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隐,人生是内在的。

 

罗曼·罗兰为盖世英雄们写过这些(鸡汤)情话——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只能从三样东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爱。



罗曼·罗兰对于“英雄主义”非常执着。早期的他写过7个剧本,均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当时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都是有些荒淫、庸俗的文学,但罗曼·罗兰的剧本中不但没有色情,而且都是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他希望通过自己正能量满满的戏剧,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用道德力量和革命精神去激发民族复兴。

 

这搁今天不就大圣么……


 


爱他,就给他诺贝尔


说完英雄说美人。

 

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夫人是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居然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

 

然而婚姻仅仅维持了9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同样是一部宣扬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它同时还是一部“音乐小说”和“长河小说”。

 

所谓“长河小说”即多卷集长篇小说,它们彼此之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的特点。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七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的称谓便是得名于此。


《约翰·克利斯朵夫》还让罗曼·罗兰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极具戏剧性的是,瑞典文学院一直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才正式通知他领奖。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定居在日内瓦的罗曼·罗兰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超然于纷争之上》等反战文章,其立场受到了不少人的指责,“获诺奖”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反对。领奖后,他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爱她,就做半个俄国人


顶着“人道主义”的巨大光环,罗曼·罗兰继续为反战发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他反对西欧国家对苏联的干涉行动,并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但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1920年,他笔耕不辍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

 

不知道是不是关注苏联关注太多,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了。然后就把自己当半个苏联人……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在莫斯科逗留了一个月,并与斯大林见了面。



高尔基和罗曼·罗兰


这是他一生中非常勇敢的一次政治活动,回来后他还将此行写成《莫斯科日记》。当时的他对于斯大林的某些做法,例如严刑峻法和个人崇拜有着不解和不满,但当时他对苏联的态度还是基本肯定的。罗曼·罗兰说,他维护的不是斯大林,他维护的是世界正义。


而这也直接造成了在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后,法西斯对于罗曼·罗兰的严密监视。直到1944年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然而同一年,罗曼·罗兰78年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


罗曼·罗兰和斯大林


罗曼·罗兰生于一个阴暗的时代,经历了动荡的一生,而在他去世后的150年间,欧洲及全球都逐渐从动乱走向了和平。似乎我们可以认为,他对于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的宣扬,对于道德与精神的追求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但事实却是,从家国大事到生活点滴,全世界的人们只要遇到挫折与逆境,就常常会想起罗曼·罗兰那些流芳百世的箴(鸡)言(汤)……

 


鸡汤大赏


 

认识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他来了,可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歪七扭八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装做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噬那属于你自己的寂寞。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一个结婚以后的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从前的朋友了。男人的灵魂现在羼入了一些女人的灵魂。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

 



编辑:石头小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