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艺术●吴上炜:心手相师

 澹水老逸 2016-01-29




《雁荡山溪》 纸本水墨 124×124cm 2009年



心手相师

——山水情境的生成与转换

文 / 吴上炜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段话,透露出画家作画时心、眼、手的不同:从眼里看着江边竹子的疏枝密叶笼罩在烟光、日影、露气之中,到内心兴起勃勃画意,已是对秋日清凉气息的感兴,而非眼下这片竹子了。现实中,不要说是烟光、日影、露气这些虚幻的影像,难以捉摸,即便是竹林的疏枝密叶,也是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一旦落笔,更多的考量已是点画的疏密聚散,笔墨的干湿浓淡,涉及的已是物象、情思、笔墨等不同几个方面的因素。



《雁荡山居》 纸本水墨 124×124cm 2009年


这种从眼到心,由心至手的生发过程与关系变换,是我在作画过程中内心经常有所感悟的。起初,由于语汇的限制,手头对山与山的表现很难区别,画出的树和树之间往往过于相似。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一些变化,又觉得天底下的山水树木这么多,不可能每一个角落都能画过,都能表现得好。即使是一片树林,树木的形态也会千变万化,哪怕是一棵树,也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所以天下之广大,以生命的有限度,穷尽世间山水并不可能。



《清风松下歇》 纸本水墨 185×145cm 2007年


经过心追手摹的程式归纳,取众家所长,拥有大量“程式”蕴于心中,自然是解决了表现语言的问题,但如何将程式化语言变成自我的语言,牵涉到的是心与手的运用问题——也就是所谓心手相师。只有通过心与手的互相师法,程式化语言才能与物象达到自然的契合,才不致与物象过于分离,才能真正符合自然,成为客体的高度概括。只有让心与手互相师法,心与手才能去除隔膜。只有扫除程式活用的障碍,自我的艺术语言才得以脱颖而出。



《龙潭》 纸本水墨 44.5×63cm 2010年


按照张彦远的认知,要扫除心与手的障碍,作画时,心态还不能太过“刻意”,才能不被程式定则所束缚。应该回归到放松与自然的状态,所谓:“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历代名画记》)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避免落入程式定则的毛病,就必须将“程式”这一“成法”导向“法外”,也就是合乎自然生趣的“化机”之中。程式定则只有通过“心悟手从,言忘意得”和“无间心手,忘怀楷则”之后,才能变成自我的语言。



《石泉岩后山》 纸本水墨 44.5×63cm 2010年


借由书法训练解决“一画”以减少心手相违的问题,经过心追手摹掌握诸家程式规范和笔墨精神。孙过庭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尽管掌握了不少传统绘画的程式符号,但还须进一步掌握绘画的理法,才能够运用自如。只有“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勤谨磨砺,让心与手互相师法,去除心手间的障碍,才能做到“心闲手敏”和“心手双畅”,最终达致“心手会归”的境界。



《莲花岩寺》 纸本水墨 44.5×63cm 2010年


《灵山寺》 纸本水墨 44.5×63cm 2010年


《审者村景》 纸本水墨 44.5×63cm 2010年


《古荔》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9年


《深大老榕》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9年


《方广洞》 纸本水墨 40×55cm 2008年


《雁荡小景》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华表峰》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东洞》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云关远眺》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观音洞》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南雁小径》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南雁荡山沟》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龙门桥景》 纸本水墨 44.5×63cm 2008年






境与性会——吴上炜中国画展


展览时间:2016年1月9日-1月18日

开 幕 式:2016年1月18日下午3时

展览地点:深圳大学美术馆







吴上炜,又名吴坚旭,1969年生于广东潮阳。1990年就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转自:澍雨画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